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接受冠心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确切,并能够调节患者血脂,降低IMT、缩小斑块面积,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普伐他汀(10mg)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时效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普伐他汀10mg/d,A组服药8周,B组服药12周,治疗前后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并计算斑块面积,同时观察血脂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分别治疗8、12周后,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普伐他汀10mg治疗8周后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并显著降低血脂水平,且方便安全,对于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普伐他汀(10mg)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时效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普伐他汀10mg/d,A组服药8周,B组服药12周,治疗前后检测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并计算斑块面积,同时观察血脂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分别治疗8、12周后,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普伐他汀10mg治疗8周后可显著缩小颈动脉斑块并显著降低血脂水平,且方便安全,对于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绞股蓝总皂甙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了探讨绞股蓝总皂甙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在新西兰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观察了绞股蓝总皂甙治疗性给药对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发同绞股蓝总皂甙(120mg/d)治疗四周能减少主动脉壁块形成,苏丹Ⅳ当色及形态计量学分析显示绞股蓝总皂甙治疗组的斑块面积较之高脂组减少了37%;主动脉壁脂质过氧化程度也明显减轻,丙二醛含量仅为高脂组的67%。此外,还观察到绞股蓝总皂甙在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2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模型组20只、治疗组15只。对照组大鼠喂食基础饲料;模型组和治疗组在喂食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_3 40万IU/kg,喂食高脂饲料。6周后,处死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各5只,提取全长主动脉,油红O染色进行病变分级评分;HE染色观察斑块的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表达;并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剩余大鼠继续喂养至12周,模型组和治疗组同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 m1·kg~(-1)·d~(-1))和罗格列酮(3 mg·kg~(-1)·d~(-1))灌胃治疗。6周后,各组大鼠处死后按前述方法再次检测各指标。结果造模6周后,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FINS、HOMA-IR升高(P<0.05);主动脉病变评分明显增高(P<0.01);光镜下可见典型的AS斑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PARγ蛋白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增强(P<0.01)。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空腹血糖[(5.28±1.44)mmol/L和(8.90±2.60)mmol/L]、FISN[(31.04±24.20)mU/L和(48.38±27.62)mU/L]及HOMA-IR[(7.78±2.61)mmol/L和(12.42±4.13)mmol/L]水平降低(P<0.05或P<0.01),但与对照组[(6.01±0.89)mmol/L、(32.15±25.28)mU/L、7.79±2.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主动脉斑块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略高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可见治疗组AS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且PPARγ蛋白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1)。结论罗格列酮治疗6周后,大鼠AS斑块明显消退,激活PPARγ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L-精氨酸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脂的影响。将4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正常组用标准饲料喂养,对照组用含2.5%胆固醇的标准饲料及普通饮水喂养,治疗组用含2.5%胆固醇的标准中料及含2.25%L-精氨酸的普通饮水喂养,7周及14周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同时用油经O将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染色,利用图像分析仪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百分比。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内皮细胞 -白细胞粘附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种族差异,白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较低,发生卒中的风险也较低;而亚洲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是卒中复发和血管事件相关性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治疗能起到较好的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α_硫辛酸(α_LA)对兔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分为造模组和α_LA组,每组12只。两组均以液氮冻伤术损伤血管内皮,术后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两组术后分别予以等量α_LA和0.9%氯化钠注射液皮下注射,隔日1次,连用4周。8周末光镜观察AS斑块形成情况,并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_LDL)、内皮素1(ET_1)、一氧化氮(NO)表达变化。结果与造模组比较,治疗8周后,α_LA组AS斑块形成较小,胶原纤维含量也较少;而α_LA组血清SOD和NO水平显著升高(P0.01),MDA、ox_LDL、ET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α_LA组较造模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α_LA具有防治AS斑块形成作用,其机制可能与α_LA能改善血管内皮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绞股蓝总皂甙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绞股蓝总皂甙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在新西兰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观察了绞股蓝总皂甙治疗性给药对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发现绞股蓝总皂甙(120mg/d)治疗四周能减少主动脉壁斑块形成.苏丹IV染色及形态计量学分析显示绞股蓝总皂甙治疗组的斑块面积较之高脂组减少了37%;主动脉壁脂质过氧化程度也明显减轻,丙二醛含量仅为高脂组的67%。此外,还观察到绞股蓝总皂甙在减少主动脉壁斑块形成和脂质过氧化的同时,还能保护血管壁释放或合成一氧化氮的能力,并防止因长期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主动脉壁Ca2 超载。绞股蓝总皂甙的作用与抗氧化剂维生素E相似。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8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超声检测,与35例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作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年龄,血总胆固醇、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病呈正相关(r=0.267-0.532,P<0.05-0.01)。结论:年龄、甘油三酯、收缩压、高血压病程及斑块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4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所有病例的双侧CIMT、颈总动脉内径和颈总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间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超声结果显示,冠心病组CIMT、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0.01),颈总动脉内径略增大,但差异不显著。CIMT≥0.8mm和检出粥样斑块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0.01)。C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CIMT增厚、粥样斑块检出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40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冠心病组(n=79)与对照组(n=61),超声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AP),对冠心病患者进行Gensini评分。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颈动脉IMT、AP对冠心病的诊断性试验;并与冠脉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较对照组IMT明显增厚(1.08±0.28vs0.84±0.28,P0.05),AP发生率明显增高(69.62%vs27.87%,P0.05);颈动脉IMT、AP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序列试验特异度为83.61%,平行试验敏感度为83.54%;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线性相关(r=0.41,P0.05),且A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等级相关(rs=0.60,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AP分级可用于无创辅助诊断冠心病及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在判断冠心病(CHD)及其严重程度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04例可疑或确诊的CHD患者,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图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 IMT、斑块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组(62例)和非 CHD组(42 例)及 CHD各亚组间颈总动脉 IMT及斑块发生率,冠状动脉受累支数及程度与 IMT、斑块的关系。结果:①CHD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 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患者(P<0.01),多支病变者高于单支病变者(P<0.05)。②平均颈总动脉 IMT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显著相关( r=0.164,P>0.05),CHD患者中有斑块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重于无斑块者(P<0.05);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0.448, P<0.01)。③斑块的发生判断CHD的敏感性为40.32%,特异性为97.67%。结论:超声测量颈总动脉 IMT、斑块可间接判断 CHD的有无及其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消退方面国内外研究得到了更多的证据。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制定了许多可行的治疗策略。这些进展使我们可以考虑把斑块消退作为一个现实的治疗目标。因此,我们将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这一主题,讨论其现有的治疗证据、抑制因素等,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58例接受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无冠心病者50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53例,多支病变组55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单支病变(0.91±0.1)mm),多支病变(1.08±0.15)min]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0.83±0.08)mm,P均〈0.057,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单支病变52.6%,多支病变65.7%]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的32%(P均〈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血浆脂质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大多数的冠心病患者均有高脂血症,但并非所有高脂血症患者都有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本文旨在研究血浆脂质的不同成份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125例因心绞痛、不明原因胸病或心肌梗塞而入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浆脂质水平测定,用Gensini法计算冠脉病变积分,用Crouse法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研究各血脂指标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颈动脉斑块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及高脂血症病史,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则与上述各参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集中了5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肥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代谢综合征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流行趋势和预后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单中心注册研究DESIRE(drug-eluting stent impact on revascularization),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2368例患者,选择其中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等记录完整的患者共1911例,平均年龄(60±10)岁,记录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期间临床不良事件,患者死亡为随访终止,记录死亡时间.代谢综合征定义采用2005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修订(NCEP ATP Ⅲ)的定义,以体重指数(BMI)≥25 kg/m2代替腹围指标.计量资料均值应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不良事件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和Cox回归分析.结果 相应临床资料记录完整的患者1911例,其中男性1458例占76.3%.截至2007年底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5年(293~1855 d).按照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将患者分为2组,发现合并代谢综合征对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死亡率没有影响,但明显增加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P<0.05).随访3.5年,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增加的MACCE事件主要表现在:再次血运重建事件、脑卒中事件和再入院事件(P<0.05);把性别、年龄、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放入Logistic模型中,比较影响总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仅发现合并代谢综合征是影响总MACCE发生的惟一因素(OR 1.319,95%CI 1.020~1.706,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5个组成成分对随访MACCE的影响,发现糖代谢异常(OR 1.047,95% CI 1.005~1.091,P<0.05)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OR 0.777,95%CI0.610~0.989,P<0.05  相似文献   

19.
二维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10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了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方法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和超声分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左侧多见,且多为扁平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也越高,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CCS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UA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首次接受PCI术治疗的466例UA患者资料,入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心脏及冠状动脉320层螺旋CT检查并计算CCS.PCI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记录术后有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再发心绞痛入院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 入选患者按CCS水平分为CCS≤100、100<CCS≤400和CCS> 400组,CCS> 400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B2/C型病变比例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患者(47.60%比29.70%比18.30%;45.00%比27.30%比15.70%;56.8±16.9比52.8±13.6比36.7±17.1;均为P<0.05).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CCS≤100、100< CCS≤400组和CCS> 400组患者累积无MACE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2%比84.2%比77.2%,Logrank8.044,P=0.005),在校正了年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CS> 400是UA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CCS >400组患者较CCS≤100组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4.741倍(RR =4.741,P<0.01).结论 UA患者CCS水平越高表明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CCS升高是接受PCI治疗的UA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强有力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