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移植物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名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移植物置入术治疗,4例置入TALENT内支架移植物,6例置入国产内支架移植物.结果2例未能有效封堵动脉破裂口,其中1例治疗后12 h因动脉破裂死亡.1例移植物部分遮盖左锁骨下动脉,但无上肢进行性缺血加重,余7例动脉夹层及假腔均较好封堵.术后1周,9例行CTA检查,除1例夹层未得到封堵外,其余8例内支架移植物均无移位,假腔均缩小,真腔均扩大.随访8例(2~38个月),均无症状再发.结论内支架移植物置入术可有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严格选择适应证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需进行主动脉弓上动脉重建、累及主动脉弓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以下简称B型夹层)的腔内隔绝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0月—2009年3月我科对22例累及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行腔内隔绝治疗,病变均累及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mm内。根据夹层形态选择应用移植物开槽、移植物开窗、"烟囱"式分支支架置入和弓上杂交技术等治疗方式。出院后6~12个月进行第1次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随访,后每年进行CTA随访1次,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果本组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7.5~51.3个月,平均27.1个月。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覆盖造成术后脑梗死,术后6 h行左颈外动脉-左椎动脉旁路手术,术后12 d死亡。1例2期手术后出现心肌梗死,于术后7 d死亡。应用移植物开槽技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6个月出现左锁骨下动脉闭塞,但患者无相关缺血症状。在获得中、长期随访的20例中,所有旁路血管通畅、良好,无近端内漏或移植物移位,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其中18例假腔直径缩小,平均缩小14.0 mm,另2例假腔直径无变化。结论对累及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腔内隔绝手术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分析68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术中移植物全部释放成功,术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无血栓栓塞、截瘫、器官缺血、吻合口狭窄、动脉瘤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对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技术成功率高等特点。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但易发生血管再狭窄,这也是影响其推广的重要原因。腘动脉置入支架可因为关节活动导致支架变形,甚至折断,从而导致支架内再狭窄。近来随着支架的改良及斑块旋切术等新技术,通过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腘动脉病变的成功率得到不断改善,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astor分支型支架在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9月治疗的60例累及LSA的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Castor分支型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烟囱支架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各平面真腔与假腔内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左锁骨下动脉(LSA)平面、支架移植物中段平面、支架移植物远端平面的真腔内径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SA平面、支架移植物中段平面、支架移植物远端平面的真腔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LSA平面、支架移植物中段平面、支架移植物远端平面的假腔内径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SA平面、支架移植物中段平面、支架移植物远端平面的假腔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腹主动脉瘤(abdomind aortic aneurysm,AA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其致命的并发症是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死亡[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和人工血管移植,但手术的难度大,并发症以及死亡率高[2]."烟囱"是指在置入主动脉腔内移植物的过程中,因手术需要必须覆盖重要分支时,在被覆盖的分支血管和近端主动脉间应用覆膜支架或裸金属支架与主动脉移植物并排锚定,达到保全被覆盖分支血供的目的,因分支血管内支架的释放位置形似烟囱,故被命名为"烟囱"技术[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horaci caortic dissection TAD)的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 EVGE)的技术和方法。方法 TAD5例,移植物为记忆合金自膨支架和超薄涤纶人工血管的复合体,直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确定。在DSA引导下沿导丝经真腔将该复合体封闭内膜破口和假腔。结果 4例各置入1个移植物,1例置入2个,内漏2例。3例完全封闭近端内膜破口和假腔,5例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通畅,术后康复良好。手术后CT随访2例。结论 术前准确影像学评价,选择适当口径、长度的移植物和术中准确定位夹层裂口和正确判断夹层真、假腔是EVGE治疗戈功的关键。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并不是绝对禁忌证。腔内隔绝术创伤小,安全度高,是当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新颖、高效、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脱细胞的异种小血管支架已被初步去除引起排斥反应的异种抗原。目的:将脱细胞的 Wistar 大鼠尾动脉支架移植于日本大耳白兔耳血管间,观察移植后血流和管壁变化。方法:15 只 Wistar 大鼠每只取 2 条长 2.50 cm 的尾动脉干共 30 条作为异种小血管,15 条直接作为供体尾动脉干,另 15条经 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脱细胞处理作供体组织工程小血管支架。受体为 15 只日本大耳白兔左右耳背面中央动脉。在外科显微镜下,兔中央动脉近侧断端采用全层套叠吻合法套入供体血管近侧腔内,远侧断端按常规端端吻合。采用勒通试验法和常规血管管腔血液、管壁染色法,连续观察血管内血流状况。结果与结论:血管移植后的即刻通畅率达 100%。异种小血管支架血液通畅最长时间为 46 h 47 min,长于异种小血管移植(14 h),两组远侧的端端吻合区首先出现血流不畅;套叠区小血管支架与中央动脉外膜间由蒂状结缔组织相连。第 10 天,小血管支架可见内膜纤维组织仍然呈梳头状整齐排列,未见细胞附着;在术后第 100 天,仍保留着血管支架的完整性。结果提示,脱细胞异种小血管支架可作为血管移植物吻合于动物宿主内,异种小血管支架移植的套叠式吻合法优于经典的端端吻合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创伤性腘动脉损伤的腔内修复效果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1例创伤性腘动脉损伤患者资料。男18例,女3例;年龄23~64岁,平均(37.8±11.9)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伤9例,机器挤压伤4例,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3例,医源性损伤1例,锐器伤1例。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造影显示腘动脉损伤情况,并经术中动脉造影确诊,选择覆膜支架、裸支架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行腔内修复治疗。结果2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腔内修复治疗后立刻重建血流通道,腘动脉损伤段管腔血流通畅,破口被完全隔绝,无对比剂滞留、外溢。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其中1例为胫后动脉穿刺点血肿,2例为术后患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分别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良好。21例获随访6~50个月,平均(23.2±12.1)个月,1例支架腔内狭窄50%,予以球囊扩张治疗后支架内血流恢复通畅;其余移植物在随访期内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腘动脉损伤近、中期效果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脱细胞的异种小血管支架已被初步去除引起排斥反应的异种抗原.目的:将脱细胞的Wistar大鼠尾动脉支架移植于日本大耳白兔耳血管间,观察移植后血流和管壁变化.方法:15只Wistar大鼠每只取2条长2.50 cm的尾动脉干共30条作为异种小血管,15条直接作为供体尾动脉干,另15条经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脱细胞处理作供体组织工程小血管支架.受体为15只日本大耳白兔左右耳背面中央动脉.在外科显微镜下,兔中央动脉近侧断端采用全层套叠吻合法套入供体血管近侧腔内,远侧断端按常规端端吻合.采用勒通试验法和常规血管管腔血液、管壁染色法,连续观察血管内血流状况.结果与结论:血管移植后的即刻通畅率达100%.异种小血管支架血液通畅最长时间为46 h 47 min,长于异种小血管移植(14 h),两组远侧的端端吻合区首先出现血流不畅;套叠区小血管支架与中央动脉外膜间由蒂状结缔组织相连.第10天,小血管支架可见内膜纤维组织仍然呈梳头状整齐排列,未见细胞附着;在术后第100天,仍保留着血管支架的完整性.结果提示,脱细胞异种小血管支架可作为血管移植物吻合于动物宿主内,异种小血管支架移植的套叠式吻合法优于经典的端端吻合法.  相似文献   

11.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相关器械及其应用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相关器械的应用技术。方法:对85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腔内隔术,主要采用主体-单肢嵌接式移植物,相关器械主要有DSA及附属设备,各种造影导管,多用途导管、导丝、圈套器、球囊等。采用双侧腹股沟下方纵切口,经股总动脉将输送器导入预定位置,释放移植物,在瘤腔内将移植物单肢与主体连接形成分叉型新的血流通道,将动脉瘤隔绝。根据术中不同情况采用上述介入器械。结果采用球囊导管扩张8例,加用裸支架3例,钢圈栓塞右侧髂内动脉6例,应用鹅颈圈套器将导丝从主体侧牵入接口侧股动脉3例,使用多用途导管帮助导丝跨越移植物分叉5例,在接口侧帮助导丝定向3例。结论:EVE对设备及导管技术操作要求非常高,备足各种系列各种类型常规介入器具对保证EVE的技术成功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支架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cois,ISR),被认为是腔内血管重建期间动脉损伤后的一种自我修复反应,其发生率高达5%~30%[1],已成为目前支架临床应用的主要受限因素.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支架介入治疗因其强大的优势已成为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但ISR的发生束缚了其临床应用.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全球针对ISR展开了深入研究,各种药物洗脱支架相继应用于临床,但ISR的发生率仍未控制到满意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0-01/2010-10。检索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供血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纳入标准: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结果:金属内支架进入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致血栓形成性、永久性存留体内、再狭窄仍较高、金属表面难以附载药物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近些年对支架材料、构形设计、制作工艺等均作了不少改进,更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覆膜支架的出现和生物学支架概念的提出,使血管内支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论: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脑保护装置下血管内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支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如血栓形成、脑出血、再狭窄以及过度灌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0-01/2010-10.检索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供血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纳入标准: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结果:金属内支架进入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致血栓形成性、永久性存留体内、再狭窄仍较高、金属表面难以附载药物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近些年对支架材料、构形设计、制作工艺等均作了不少改进,更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覆膜支架的出现和生物学支架概念的提出,使血管内支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论: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脑保护装置下血管内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支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如血栓形成、脑出血、再狭窄以及过度灌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价值。方法:21例TASCⅡC D型股动脉或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共26条下肢动脉硬化症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术前后患肢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22条肢体开通或部分开通,将肢体放置支架,1条肢体行股骨中段水平截肢,1条肢体行旁路转流术。随访1~6个月,多数患者肢体的临床症状有好转。结论:分段血管腔内成形术和膝下动脉行PTA后应用尿激酶对提高PTA的成功率和近期通畅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假腔开口于肾动脉的腔内隔绝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假腔开口于肾动脉的腔内隔绝方式。方法 MR评估发现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近端裂口位于降主动脉 ,远端裂口位于左肾动脉。采用TALENT移植物封闭近端裂口 ,自制“礼帽状”支架 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用于封闭肾动脉裂口。结果 操作获得成功 ,两种移植物均成功植入 ,近端裂口完全封闭 ,远端裂口残余少量内漏 ,肾动脉保持通畅。结论 肾动脉内置入人造血管 金属支架复合体移植物是可行的 ,是对这种微创技术适应证的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7.
<正> 1969年Dotter首次报告了动脉内血管支架的应用,随后Sigwart等、Urban和Serruys等报道了Wallstent支架的短期和长期疗效。其它血管内支架如Palmaz—Schatz支架、Gianturco—Roubin支架、Wiktor支架等亦正在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至于哪种血管内支架更好尚未定论,但理想的血管内支架应具有生物相容性、柔软性、射线成像性和易扩张性。各种血管内支架的材料、并发症见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外周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13例外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患者。结果 13例动脉造影显示4例颈动脉、4例锁骨下动脉、4例肾动脉及1例腹主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12例应用导丝顺利完成PTA治疗后,置放自扩展式Wall stent、记忆合金式Symphony及Angiomed支架12支,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术后造影显示血管及支架通畅,近期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玉米醇蛋白载体地塞米松-肝素双涂层支架(DHDCS)抑制小型猪外周动脉管腔丢失及内膜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4只小型猪平均分为4组,每组6只,每只动物选用髂内动脉、髂外动脉、骶尾动脉及股动脉4支血管,分别植入金属裸支架(bare mental stent,BMS)、玉米醇蛋白涂层支架(protein coated stent,PCS)、肝素微球涂层支架(heparin microballoons coated stent,HMCS)和DHDCS。每组取3只动物,分为支架植入30 d组和90 d组,分别复查远端腹主动脉造影,评价管腔丢失;并处死动物,取支架处动脉血管,塑料包埋硬组织切片,进行伊红染色(HE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查,分析其组织学形态。每组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HDCS组动脉管腔丢失及内膜平均厚度明显小于蛋白涂层支架组、肝素微球涂层支架组和裸支架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HDCS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小型猪外周动脉管腔丢失及减轻支架内血管内膜增生,可以预防支架内管腔再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制一种可用于血管腔内手术的新型支架人造血管。方法 采用钛镍记忆合金支架覆盖一层硅胶类薄膜制成血管腔内支架人造血管,通过介入置放导管将其置于动物腹主动脉瘤模型处,研究其引起的组织学变化和评价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20只犬腹主动脉瘤模型置入支架人造血管,观察2周~16个月,其中16只支架人造血管通畅,2只移位血栓形成,2只感染闭塞。研究发现4周后支架人造血管内腔被一层完整的内皮样细胞覆盖,动脉瘤两端动脉壁无受压坏死现象,动脉瘤腔内可见血栓形成。临床应用治疗18例胸主动脉瘤效果良好。结论 此种支架人造血管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并可通过简易介入导管置放。且价格便宜。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