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1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5个月。植骨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2周。无骨不连发生。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4例,可1例。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闯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3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平均55.3岁。观察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植骨融合情况,并分别采用JOA评分和Odom评级方法对脊髓神经功能和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9个月。术中出血量为70-120m1,平均(85.3±14.2)ml;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0.0±12.8)min。JOA评分由术前的8.72±2.36(5.0-13.0分)上升至术后3个月的14.72±1.66(11.5~17.0分)及术后1年15.65±1.03(13.5-17.0分)。术后1年,按Odom评级法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优22例,良好7例,一般1例。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症状完全消失。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丢失高度术后3个月时为(0.34±0.13)mm(0.1—0.6mm),术后1年(0.39±0.15)mm(0.2±0.7mm)。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无须使用颈椎前路钢板,术中操作简便,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间融合器(SOLIS)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单纯外伤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按相同的标准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术,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观察骨融合情况、稳定性和椎间隙高度变化,并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随访2-4年,平均3年,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月~9月骨性融合。SOLIS位置良好,病变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并无丢失发生。术前JOA评分平均(9.4±2.2)分,术后平均(14.8±2.0)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OLIS用于单纯外伤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椎间高度丢失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01-2014-01月,我科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20例,单节段12例,双节段8例,采用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结果本组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0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20月,术后1周,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融合器移位,椎间隙高度降低等情况。结论该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对于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 2 5例 2 0 0 0年 3月~2 0 0 2年 5月行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获随访的患者在 12~ 15周内均获得牢固骨融合 ,无骨不连发生。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 ,优 (改善率 >75 % ) 18例 ,良 (改善率 5 0 %~ 74 % ) 3例 ,中 (改善率 2 5 %~ 4 9% ) 2例 ,无效 (改善率 <2 5 % ) 2例。结论 颈椎前路开窗减压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应用Zero-P和钛板并Cage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8例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钛板并Cage内固定融合(Cage组),40例应用Zero-P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Zero-P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Frankel分级、颈椎曲度、椎间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37(15.76±3.80)个月。2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至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无丢失。术后3个月,Zero-P组融合率高于Cage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钛板并Cage内固定融合术与应用Zero-P行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均可显著改善患者脊髓功能,但Zero-P具有术后早期即可获得较高融合率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9例,年龄30~62岁,平均46.7岁。其中12例采用CADR治疗(CADR组),15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所有患者有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病程1~1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价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应用Odom标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记录疼痛级别,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7例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30个月)。术后1周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5例,良10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19);末次随访时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12例,良3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1.000)。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肢VAS评分均明显缓解(P<0.05)。术后1周:CADR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3.58±0.79下降至0.58±0.51(P<0.05),NDI指数由术前的(23.42±6.36)分下降至(5.42±1.68)分(P<0.05),而ACDF组下降不明显。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部VAS评分、NDI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obi-C CADR保留了减压节段的运动,允许患者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术后早期即可显示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1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例失访,15例获随访的患者在15-17周内均获得牢固骨融合。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中1例,无效2例。结论 颈椎前路开窗减压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范磊  何斌  邵增务  王云华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2):1057-1059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前路减压结合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应用颈椎前路减压加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6个月后椎体间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并发症出现,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优良率分别达66.67%、85.71%。结论应用颈椎前路减压结合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是以颈肩痛、四肢乏力、行走不稳,或头痛及眩晕为一组症状的疾病,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是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1986年美国的Choy及德国的Ascher首先将该方法应用到临床,现将2000年1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31例用PLDD方法治疗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椎间盘突出类型的术中显微镜下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报告并探讨颈椎椎间盘内容物突破纤维环、后纵韧带甚至硬膜囊的特征.方法 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2例,共378个椎间隙.观察项目包括:纤维环、后纵韧带以及硬膜囊的完整性,后纵韧带前方和后方的突出物.结果 MRI术前判断:纤维环完整者81个椎间隙,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完整者123个椎间隙,后纵韧带破裂者70个椎间隙,髓核后纵韧带后方游离者48个椎间隙,髓核突入硬膜囊2个椎间隙以及椎闻盘形态正常54个椎间隙.手术发现纤维环破裂及后纵韧带后方游离髓核组织的椎间隙数量明显高于MRI的提示:纤维环完整者38个椎间隙,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完整者163个椎间隙,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疝62个椎间隙,后纵韧带后方游离髓核63个椎间隙,硬膜囊下疝2个椎间隙以及椎间盘形态正常者50个椎间隙.结论 术前MRI基本能够准确判断髓核突出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术中发现大量纤维环全层破裂、后纵韧带破裂以及"较完整"后纵韧带的背侧游离髓核组织的病例,术前MRI无法进行正确判断,说明MRI对于判断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的完整性有一定局限性;术中有必要切开后纵韧带进行探查.以上解剖认识以及病理分型,有助于实施前路手术的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12.
2003年8月-2005年12月应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65例(72个椎间盘),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5例,其中男27例,女38例;年龄27~68岁,平均41·4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17·5个月。病例入选标准:年龄20~70岁,单一节段椎间盘突出为主,而且突出节段与临床表现的神经分布节段相符,影像学提示纤维环完整。主要症状和体征:颈肩部疼痛65例,上肢放射痛62例,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49例,下肢乏力16例,头痛、头晕者17例,失眠、视物不清、情绪不稳、心慌者8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相似文献   

13.
经皮微创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 PCD)、经皮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 nucleoplasty, PCN)与联合使用两种微创技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nucleoplasty, PCD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3年 2月至 2011年 4月收治的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71例。年龄 21~74岁, 平均 47.8岁。 171例患者分为三组: PCD组 97例, 男 53例, 女 44例;PCN组 50例, 男 29例, 女 21例; PCDN组 24例, 男 15例, 女 9例。比较三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病例中位随访 4.1年: PCD组 4.2年, PCN组 2.6年, PCDN组 3.3年。三组手术均获成功。三组手术临床效果(JOA评分), 经手术前后配对 t检验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D: t=21.85, P 0.05)。结论 应用 PCD、PCN以及联合使用这两种微创技术的 PCD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良, 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 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行ACDR的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y index,N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摄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motion,ROM)。结果所有患者经6~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术后随访各时间点的JOA评分、NDI评分、手术节段ROM以及颈痛、上肢痛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X线片示椎间高度、椎间稳定性均维持良好,未发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假体下沉等并发症。其中1例在术后42 d摄X线片时发现人工椎间盘假体前移1 mm,至末次随访时假体前移距离未明显增加;余7例未发现假体位移、松动。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ACDR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胶原酶与地塞米松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传亮  胡玉华  殷磊 《中国骨伤》2002,15(5):298-29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痛最常见的疾病。自 1 969年哈佛大学药学院神经外科专家Sussman首先报告应用胶原酶注射溶解椎间盘以来 ,80年代在国内开始广泛临床应用。而1 953年Lievre等首先应用氢化考的松行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并得到推广应用 ,但临床上还没有两者联合应用的报道。本科自 1 995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在 483例病人中随机分为三组 ,其中一组盘外注射胶原酶和地塞米松 2 36例 ,取得良好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男 1 65例 ,女 71例 ,年龄 1 8~ 54岁 ,平均38 6岁。突出部位L4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 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 9月至 2010年 12月, 应用颈前路 DCI治疗 31例颈椎间盘突出 症患者, 记录并统计分析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采用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日本 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评估患者手术前后 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在 X线片上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的运动 范围、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 FSU)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H/h)等的差异。结果 31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5±15) min, 出血量为(100±30) ml。术后随访 6~20个月, 平均 14个月。术前与 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9.6°±4.2° vs. 6.9°±5.3°, P >0.05)、H/h(2.6±0.1 vs. 2.5±0.1, P >0.05)和 FSU的角度(2.6°±5.2° vs. 1.7°±2.9°,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前与末次随访时 NDI(50.5±16.2 vs. 19.6±4.3, P< 0.05)、JOA评分(12.3±1.6 vs. 13.9±1.8, P< 0.05)及颈痛 VAS (6.3±2.6 vs. 3.1±2.2,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 DCI非融合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可以 早期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 维持了椎间高度, 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经皮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评价经皮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LDD技术对32例临床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35个间盘(C3-4 4个、C4-5 11个、C5-6 13个、C6-7 7个),在X线监视下行颈前经皮穿刺、将直径400μm的光导纤维导入病损椎间盘,采用波长1060nm的ND:YAG激光,输出功率15W,发射1s,间隔5s,对髓核进行汽化、减压。根据患者年龄、椎间盘病损程度以及对热效应的反应确定照射剂量,照射剂量为360~1100J。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隧访,平均8个月(3~15个月),疗效评估结果为优16例(50%)、良8例(25%)、可4例(12.5%),差4例(12.5%)。有效率87.5%,优良率75%。各种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颈肩痛80.7%,上肢根性放射痛84.2%,颈髓压迫症60%.颈性眩晕78.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能有效地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6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评价前后路手术的价值。方法:6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中,40例施行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固定术,植骨方式有自体髂骨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架和颈椎Cage等;25例施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形,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采用JOA分评分标准(17分法)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40例前路手术均没有出现钢板螺钉脱落、植骨块移位、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8例出现取骨并发症;25例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形术没有出现硬膜外血肿、门轴滑向椎管等并发症,6例术后3个月出现第5颈神经麻痹症状。40例前路手术患者症状均于术后第1周得到缓解,术后1周、3个月、1年其症状缓解率均优于后路手术。结论: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施行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物,起直接减压的作用,手术效果优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前路动态装置植入术(DCI)对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颈椎活动度(ROM)及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78例单节段C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36例采用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