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花鬼针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50%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并以大孔树脂AB-8柱层析富集小花鬼针草中总黄酮;以K-b药敏实验考察总黄酮的抗菌效果,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小花鬼针草总黄酮对大肠杆菌敏感性较差,对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小花鬼针草总黄酮部位对多种菌表现出抑制作用,提示可能有较广的抗菌谱。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宁喉散体外抗菌作用,为青霉素治疗儿童咽喉疼痛作用有限的患者提供治疗的科学依据.[方法]运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宁喉散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该方对上述5种菌的MIC依次为31.25mg/ml、31.25mg/ml、7.80mg/ml、62.5mg/ml、31.25mg/ml;MBC依次为62.5mg/ml、62.5mg/ml、7.8mg/ml、125.00mg/ml、62.5mg/ml.[结论]宁喉散有较强的体外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荔枝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荔枝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荔枝草中部分化学成分的抑菌圈直径.[结果]荔枝草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受试菌株的MIC可低至3.1 mg/m1,具有明显抑菌作用;荔枝草中齐墩果酸和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抑菌效果.[结论]荔枝草抗菌作用的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齐墩果酸和2α,3β--二羟基-12-烯-[J]28--乌苏酸是荔枝草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脆弱类杆菌对16种中草药的敏感性。采用平板打洞法,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了16种中草药对脆弱类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龙胆草对脆弱类杆菌抗菌活性最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625mg/ml,苦参与生大蒜汁对脆弱类杆菌也有相当抗菌作用,其MIC为1.25mg/ml,而苦丁茶、黄莲及九里光等抗脆弱类杆菌活性较低,其MIC≥2.5~5mg/ml。车前草不显示抗菌作用。提示中草药可治疗脆弱类杆菌所致的感染,但还需进行药物配方,剂型和临床用药研究。  相似文献   

5.
罗红霉素干混悬剂体外抗菌作用及体内保护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罗红霉素干混悬剂体外抗菌作用及体内保护作用 .[方法 ]测定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及ED50 .[结果 ]罗红霉素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的MIC50 分别为 0 .78,0 .78,1.5 6 ,1.5 6mg/L ,MIC90 分别为 6 .2 5 ,12 .5 0 ,6 .2 5 ,12 .5 0mg/L .对金黄色葡萄菌ED50 为 116 .9mg/kg ,对照药罗力得干混悬剂ED50 为 10 9.8mg/kg ;对流感杆菌ED50 分别为 5 5 .7mg/kg和 5 1.9mg/kg .[结论 ]罗红霉素干混悬剂与同类进口药罗力得干混悬剂体外抗菌实验及体内保护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山核桃叶总黄酮对去势SD大鼠脂肪组织异位沉积的干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雌二醇组、山核桃叶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摘除卵巢建立去势模型,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雌二醇组给予雌二醇1mg/kg灌胃,山核桃叶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山核桃叶总黄酮50mg/kg、100mg/kg、200mg/kg灌胃。各组大鼠灌胃1次/d,容积0.3~0.4mL/只,共2个月。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计算腹部脂肪系数、主动脉弓脂肪系数;制作肝脏组织、主动脉弓血管、腹部脂肪组织切片,HE染色后镜下观察;酶标比色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肝脏TG、肝脏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水平;Q-PCR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m 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山核桃叶总黄酮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去势大鼠血清TG水平(P0.01),下调肝脏TG水平(P0.05),但肝脏FF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雌二醇组和山核桃叶总黄酮各剂量组肝脏细胞内脂滴数量减少,主动脉弓处、腹部脂肪细胞直径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山核桃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PPARγ蛋白表达下调(P0.01),中剂量组PPARγ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山核桃叶总黄酮可改善去势SD大鼠脂肪在肝脏、主动脉弓血管周围组织的异位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PARγ表达,减少脂肪组织分化,减少FFA释放,降低血脂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芪栀消炎颗粒的抗菌作用和利尿作用。方法 体外抗菌实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芪栀消炎颗粒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杀菌浓度(MBC),体内抗菌实验采用细菌性全身感染动物模型法观察芪栀消炎颗粒对小鼠死亡率的影响。采用代谢笼法观察受试药的利尿作用。结果 芪栀消炎颗粒对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泌尿道感染临床常见菌有体外抗菌效果,芪栀消炎颗粒能明显降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死亡率。芪栀消炎颗粒能增加正常大鼠6h的尿液量。结论 芪栀消炎颗粒有抗菌和利尿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秋菊 《求医问药》2014,(3X):145-146
目的:观察黄芩总黄酮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个菌株进行有关黄芩总黄酮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在体外抑菌实验中,黄芩总黄酮对金葡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菌作用强于对福氏志贺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结论:黄芩总黄酮对多种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5种中药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黄连、黄芩、黄柏、知母、甘草等5种中草药单独或两两配伍情况下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5种单味药及两两配伍药物的提取液,按倍比稀释法将药物提取液进行稀释,体外测定黄连等5种中草药单独及等比例两两配伍情况下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黄连、黄柏和黄芩单药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其MIC分别为6.25 mg/ml、50 mg/ml和100 mg/ml。在配伍药物组中,黄连配伍其它药物的药物组均显示出了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以黄连+知母(MIC为6.25 mg/ml)和黄连+黄柏(MIC为12.5 mg/ml)两个药物组抑菌效果最强。[结论]黄连、黄芩和黄柏三种中草药具有直接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其中尤以黄连的抑菌作用最为显著;而知母和甘草对白色念珠菌不具备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两两配伍的中药提取液中以黄连配知母的药效最好。  相似文献   

10.
五味子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五味子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其合理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供试菌种,采用滤纸片法和平板二倍稀释法研究了五味子70%乙醇提取液的抑菌作用。[结果]五味子提取物对4种供试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滤纸片法的MIC,金黄色葡萄球菌为62.5mg/ml,大肠埃希氏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31.3mg/ml;二倍稀释法的结果类似,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50mg/ml外,其余3种菌均为25mg/ml。另外,五味子提取物经短时间的高温处理,仍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结论]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其抑菌成分是热稳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航天杂交构树叶总黄酮提取工艺,测定其体外抗弧菌活性。【方法】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航天杂交构树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同时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航天杂交构树叶总黄酮提取物及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物对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非01霍乱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m/g)∶(V/mL)]、2 h/次、100℃加热回流提取3次,航天杂交构树叶总黄酮得率为(6.02±0.14)%。(2)抑菌环直径: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嗜水气单胞菌,>17 mm;溶藻弧菌、非01霍乱弧菌,>12 mm。较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物敏感。(3)MIC值:航天杂交构树叶总黄酮提取物对不同弧菌的MIC值由低至高依次为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非01霍乱弧菌,较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物的抗菌活性强。【结论】该工艺条件适用于航天杂交构树叶总黄酮的制备,得率较高。航天杂交构树叶总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弧菌活性,是不同极性成分间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十味龙胆花胶囊对动物的解热、抗炎、抗菌作用.方法通过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法、异性蛋白致热法、大肠杆菌致热法、体内外抑菌法进行实验观察.结果用药组大鼠足肿胀消退、体温下降均较蒸馏水组快,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体外抑菌试验表明该药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有抑菌作用,MIC(rng/ml)分别为100,50,25,12.5,12.5,6.25;体内抑菌试验表明对肺炎克雷伯菌、金葡球菌的ED50分别是673±82mg/kg、741±92mg/kg.结论十味龙胆花胶囊具有抗炎、解热、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苦豆子体外抗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玲  严祥  韩俭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4):406-407,450
目的观察苦豆子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煎煮法与超声波浸提法获取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纸片扩散法粗测抑菌浓度,琼脂稀释法测定两种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苦豆子水煎剂对H.pylori的MIC为100mg/ml,苦豆子乙醇提取物对H.pylori的MIC为25mg/ml。结论两种苦豆子提取物均有较好的体外抗H.pylori作用,苦豆子乙醇提取物对H.pylori的抑菌效果优于水煎剂。  相似文献   

14.
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予发射光谱法(ICP-AES法)测定不同部位元素的含量。[结果]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分别11.89%、4.47%、3.46%和11.75%,不同药用部位元素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乌蕨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种元素,具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茶多酚对34株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MICR为500~4000mg/L,MIC50为1000mg/L,MIC90为2000mg/L.1×106CFU/ml与1×108CFU/ml菌液浓度对MIC值略有影响.结论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藤茶总黄酮的抗炎及抑菌作用,以验证该药材的相关药效。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急性炎症法对藤茶总黄酮的抗炎作用进行研究;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藤茶总黄酮的抑菌效果,以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藤茶总黄酮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抗炎效果显著,低、中剂量组抑制效果不明显;藤茶总黄酮对5种供试菌均有抑菌效果,且抑制志贺氏菌效果最显著,抑制大肠杆菌效果最不显著。结论:藤茶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抗炎及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银合欢种子总黄酮(TF)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小肠廿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茵素制作成实验性糖尿病小鼠模型。以蔗糖和麦芽糖为反应底物,测定小鼠小肠廿葡萄糖苷酶催化生成葡萄糖的量,计算出银合欢种子总黄酮对小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结果]TF对糖尿病小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分别为178、315μg/ml。[结论]TF具有抑制糖尿病小鼠小肠粘膜α-葡萄糖苷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白凤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研究白凤菜总黄酮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以70%乙醇溶液浸提,再用200 W超声波辅助,通过L9(33)正交试验研究白凤菜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观察白凤菜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浸泡时间12h、超声温度70℃、超声时间30min。此工艺下白凤菜干粉总黄酮的含量为30.952mg/g。白凤菜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对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0.84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0.42mg/ml。结论白凤菜总黄酮含量高,且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核黄素银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核黄素银的抗菌作用,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观察烧伤后创面痂下组织细菌计数及创愈合程度,体外抗菌活性实验发现:核黄素银对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31、31、62μg/ml。结论:核黄素银对烧伤常见的感染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凹叶厚朴叶总黄酮纯化工艺。[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纯化方法,考察大孔树脂静态和动态吸附对凹叶厚朴总黄酮纯度的影响,并比较凹叶厚朴叶总黄酮纯化前后的总黄酮纯度及其DPPH和ABTS体外模型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确定最佳型号大孔树脂为HPD722大孔树脂,其对凹叶厚朴叶总黄酮具有较好的纯化作用,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液浓度为0.12 g/mL,以2 BV/h上样,上样体积为5.5倍柱体积,用3.5倍柱体积10%乙醇除去杂质,再用4倍柱体积50%乙醇洗脱。凹叶厚朴叶总提物经HPD722大孔树脂纯化后总黄酮纯度由原来的27.44%提高到61.67%,且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纯化后[IC50为(19.97±0.85) mg/L]较纯化前[IC50为(44.88±1.31) mg/L]强,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纯化后[IC50为(169.78±0.99) mg/L]较纯化前[IC50为(592.2±13.14) mg/L]也得到提高。[结论] HPD722大孔树脂可以作为凹叶厚朴叶总黄酮纯化的吸附剂,为凹叶厚朴叶总黄酮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