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李宽新  王维山 《农垦医学》2011,33(2):155-157
目的:通过对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寻求更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根据手术适应征对6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选择椎间盘镜、微创椎板间开窗、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等术式治疗.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按优良率的高低进行疗效比较依次为椎间盘镜组、微创椎板间开窗组、半椎板切除组、全椎板切除组.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椎板间开窗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及远期效果及术后邻近椎间退变的发生率,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椎间盘突出70例,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管或椎管狭窄6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对比术后疗效及椎间不稳发生情况。结果 2种手术方式术后近期效果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较好,远期效果相近,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邻近椎间退变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对于伴中央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推荐选择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60°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我科从1990年到199御采用手术治疗采椎间盘了突症224例,术中证实腰椎间盘 出症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共72例,其中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确诊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只有15例,其余57例,是在手术摘除腰椎间盘时探查腰神经根管时发现。手术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方式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同时切除肥厚的黄韧带,部分关节用后路椎板开窗,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方式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同时切除肥厚的黄韧带,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开窗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和介绍小切口椎板开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实用性。方法:手术切口采用后正中约2~4cm(平均2.8cm),显示单侧椎板,术前电透或术中确定需手术椎间隙,用弧形骨凿开窗切除椎板下1/3~1/2及下关节突内侧部份,满意显露椎管内结构,摘除突出椎间盘并相应盘黄间隙扩大减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全部患者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法手术治疗,随访1-2年,优良率98%。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法与全椎板、半椎板切除法相比,出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脊椎稳定性及椎管干扰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手术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1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全椎板切除103例,半椎板切除38例,开窗术15例,术后疗效优良率全椎板切除95%,半椎板切除90.1%,开窗术86.2%,腰背肌锻炼好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柱不稳,结论:全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半椎板切除术和开窗术,三种方法对脊柱稳定性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丹荣  李宏  沈伟辉  蒲鹏吉  罗浩 《吉林医学》2014,(20):4475-4476
目的:对腰椎后路减压和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4例腰椎邻近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盘切除加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并对其进行术后临床效果回访分析研究。结果:24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术后椎间盘突出症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术前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7.5%,手术效果优良。结论: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盘切除加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治疗相邻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形成的解剖机制、诊断要点及手术治疗的最佳方式。方法:对1994年到1998年手术治疗的33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进行4年随访并总结分析。结果:经椎板间开窗手术效果优于经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手术效果。结论:经椎板间开窗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手术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1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全椎板切除103例,半椎板切除38例,开窗术15例,术后疗效优良率全椎板切除95%,半椎板切除90.1%,开窗术86.2%,腰背肌锻炼好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柱不稳。结论:全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半椎板切除术和开窗术,三种方法对脊柱稳定性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椎体后路不同显露方式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根据术前临床表现及CT扫描情况对61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采用不同显露方式,其中单侧半椎板切除或扩大开窗24例,两侧开窗或一侧开窗对侧半椎板切除32例,全椎板切除5例,手术既要充分减压,解除硬膜囊及神经受压,又要尽量保持脊柱稳定性。结果:优42例,良14例,可4例,无效1例,优良率91.8%。结论:尽量避免全椎板切除,只要术中去除一切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的因素,就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多节段开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用多节段开窗法治疗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手术后随访2个月,疗效为优者74例(61.67%),良38例(31.67%),差8例(6.67%),总优良率93.33%.共出现14例并发症,占11.67%.结论 多节段开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满意疗效,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不需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 TM和椎弓根钉棒内同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 3个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L4/5节段坚强固定(b)、b+L3/4节段棘突间Coflex TM固定(c)3种状态下标本3个节段活动度.结果 L4/5节段6个方向上ROMb、ROMc0.05).结论 采用椎弓根钉坚强同定后其上一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大,而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 TM固定邻近节段后此节段活动度明显减少,仅仅造成更上的节段后伸时活动度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及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与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采集18组新鲜成人冰冻脊柱标本,其中模拟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为研究组,而正常标本为对照组,两组各9例,两组标本进行编号后经棘突间弹性内植入并用固定器进行固定.结果:研究组于各个植入处在前屈、中心压缩、侧屈及后伸下的应变变化均较对照组小(P均<0.05).于施加最大载荷600N下,研究组椎体的角位移与线性位移在左侧屈、左旋转、前屈、后伸状态下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可有效改善伤椎的活动度,保留其稳定性,有助于减轻椎间盘应力.  相似文献   

13.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0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分别按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椎间盘置换和椎间盘置换加后纵韧带局部切断4种状态进行前屈、后伸以及左、右侧屈4种生理运动的生物力学测试,按2,4,6,8,10Nm分级加载,记录各分级载荷下的线性位移与角位移.计算平均顺应系数。结果:椎间盘切除标本的各项指标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椎间盘置换标本前屈与后伸最大载荷时的线性位移与角位移、平均顺应系数与椎间盘切除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后伸运动线性移位和角位移的平均顺应系数及最大载荷角位移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置换加后纵韧带局部切断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运动时的线性位移、角位移和平均顺应系数与椎间盘置换后纵韧带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置换术能保留腰椎的稳定性,必要时局部切断后纵韧带对人工椎间盘置换后腰椎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间盘摘除和假体置换(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DR)前后对相邻节段内载荷的影响,分析椎间盘摘除后相邻节段失稳及退变原因;为评价ADR长期疗效及对脊柱整体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鲜尸体保留韧带结构的完整腰段脊柱标本,设计3种模型:完整组,椎间盘摘除组及ADR组。模拟生理型载荷作用特点,标本各向运动都受垂直压力载荷,由小范围内变动的偏心性压力提供下压及各向弯曲载荷。结果:椎间盘切除后相邻近节段椎间载荷变化,引起相邻近节段压力性负荷增加; ADR明显减少各向运动时相邻节段的压力负荷;正常组与ADR组间压力负荷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椎间盘摘除使近端节段的压力性负荷增加,机制与脊柱载荷重分布有关。ADR明显减少各向运动时相邻近节段内压力性负荷。相邻近节段压力性负荷低,表明假体的长期应用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不稳定腰椎的稳定性效果。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2组,每组6例,测量每组腰椎在8.0N.m载荷下L2-L5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后将两组腰椎制成腰椎三柱不稳模型,A组以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以COCON椎弓根螺钉固定,再分别测量两组ROM并进行比较。结果: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SOCON椎弓根螺钉均能显著降低腰椎各方向上的ROM,尤其为前屈、后伸提高其稳定程度最大,前屈时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降低62.8%,SOCON螺钉可降低63.9%,后伸时则分别降低54.9%和51.0%,A、B固定腰椎后ROM在6个方向上无明显 差异,两种螺钉的稳定作用相近。结论: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能有效提高损伤腰椎各方向上,尤其是前屈和后伸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腰椎完整标本和3种L3-4节段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成人新鲜腰椎标本7例,分别于L3-4节段完整状态、左侧TLID同侧椎弓根螺钉(PS)固定、左侧TLIF同侧PS+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TFPS)固定、左侧TLIF双侧PS固定下,测定10Nm扭矩时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等6种运动下运动范围(ROM)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等4种运动状态下,L<3-4>节段标本完整组ROM明显大于其他3种融合内固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轴向旋转时,标本完整状态与TLIF同侧PS固定组角位移无显著性差异,明显大于另外2个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前屈、左侧弯和左旋时,TLIF同侧PS固定与PS+对侧TFPS固定组角位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6种运动状态下TLIF同侧PS固定的ROM明显大于双侧PS同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S+对侧TFPS固定、双侧PS同定组间ROM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TLIF同侧PS+对侧TFPS周定的稳定性与TLIF双侧PS固定相似,该种腰椎融合不对称内同定方式可作为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先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腰椎不同部位对稳定性所起作用及3种不同术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5具成尸脊柱(L1-S1),模拟3种不同术式,在5个部位,以6种状态,进行测试。结果:椎间盘是一个椎节的主要负重结构。全椎板切除术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结论:全椎板切除术极大破坏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腰椎屈伸活动对腰骶硬膜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种颈椎前路钉板系统(Orion、Codman、Window)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模型中的生物力学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颈椎相应节段的活动范围(ROM),制成模型,依次测试Orion、Codman、Window固定后颈椎相应节段的ROM。结果:3种钢板固定后在前屈、后伸、旋转时的ROM均比正常小,其中前屈时3种钢板与正常颈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伸时Codman、Window与正常颈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rion与正常颈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旋转侧屈时3种钢板与正常颈椎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种钢板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支持3种钢板在颈椎在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不稳定腰椎的稳定性效果。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2组,每组6例。测量每组腰椎在8.0 N·m载荷下L2~L5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后将两组腰椎制成腰椎三柱不稳模型,A组以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以SOCON椎弓根螺钉固定,再分别测量两组ROM并进行比较。结果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SOCON椎弓根螺钉均能显著降低腰椎各方向上的ROM,尤其对前屈、后伸提高其稳定程度最大,前屈时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降低62.8%,SOCON螺钉可降低63.9%,后伸时则分别降低54.9%和51.0%。A、B固定腰椎后ROM在6个方向上无明显差异,两种螺钉的稳定作用相近。结论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能有效提高损伤腰椎各方向上,尤其是前屈和后伸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