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目前 ,依据尿动力学检查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 ,以Krane分类方案 (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无反射 )应用为主。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 ,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128例患者中,膀胱造瘘32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34例,间歇导尿12例,叩击排尿19例,腹压排尿11例,间断尿失禁应用外部集尿器20例。128例患者中120例存在泌尿系感染,11例血钙升高。影像尿动力学提示逼尿肌无反射39例,逼尿肌过度活动63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1例,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11例,尿道外括约肌过度活动27例,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11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数种上述病理生理状况。结论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脊髓损伤后下尿路感染、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等下尿路功能障碍、长期留置尿管和膀胱造瘘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钙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联合认知干预及间歇性导尿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脑电生物反馈、认知干预及间歇导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查,观察其膀胱、尿道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本研究入选患者尿流动力学异常主要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2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其膀胱最大尿流速、膀胱最大容积、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逼尿肌漏点压、残余尿量等均较治疗前降低,膀胱顺应性则较治疗前提高,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其尿流动力学异常主要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脑电生物反馈、认知干预及间歇导尿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桥上神经损伤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影像尿动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65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脑桥上神经损伤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排尿方式、超声、尿流率、残余尿、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和影像学结果,并与骶上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比较。结果65例患者中,逼尿肌过度活动占61.5%、反射正常占24.6%、无反射占13.9%、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占6.2%、输尿管返流占4.61%。脑桥上不同神经损伤类型尿动力表现无明显差异;与骶上脊髓损伤比较,DSD、输尿管返流、上尿路积水发生率少见,反射正常比例较高。结论脑桥上神经损伤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主要尿动力学特点是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括约肌协同正常,较少出现DSD、输尿管返流、上尿路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膀胱尿动力学检查及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宗胜  徐祖豫 《现代康复》2000,4(6):805-807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灰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通过尿动力可对膀胱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以及针灸、生物电反馈并超声波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06例,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以及生物电反馈和超声波治疗。结果脑卒中后尿失禁主要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针灸、生物电反馈和超声波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症状。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采用针灸、生物电反馈并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情况以及针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07/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艾灸以及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等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结果:10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治疗组占37%(22/59),对照组占41%(19/4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脑卒中性质和病灶部位对患者尿动力学结果无显著影响(P>0.05)。③治疗组经综合治疗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膀胱最大收缩压:(5.16±2.04),(6.65±2.43)kPa;膀胱最大容积:(363.50±194.14),(317.11±159.72)mL;尿道闭合压:(8.53±3.23),(5.23±2.17)kPa;膀胱充盈初始量:(174.73±105.32),(188.30±84.95)mL,P<0.05]。④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6%,53%;有效率:80%,71%,P<0.05)。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针刺、艾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1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瑞祥  严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155-157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情况以及针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07/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艾灸以及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等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结果:10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治疗组占37%(22/59),对照组占41%(19/4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脑卒中性质和病灶部位对患者尿动力学结果无显著影响(P〉0.05)。③治疗组经综合治疗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膀胱最大收缩压:(5.16&;#177;2.04),(6.65&;#177;2.43)kPa;膀胱最大容积:(363.50&;#177;194.14),(317.11&;#177;159.72)mL;尿道闭合压:(8.53&;#177;3.23),(5.23&;#177;2.17)kPa;膀胱充盈初始量:(174.73&;#177;105.32),(188.30&;#177;84.95)mL,P〈0.05]。④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6%,53%;有效率:80%,71%,P〈0.05)。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针刺、艾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32 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少(P<0.05),残余尿量无明显改变(P>0.05),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采用Laborie尿动力学检查仪和Toshiba放射检查床,对128例患者进行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一般取截石位及斜坐位),其中脊髓损伤92例(71.9%)、骶裂5例(3.9%)、尿失禁8例(6.2%)、排尿困难2例(1.6%)、前列腺增生21例(16.4%)。灌注液中泛影葡胺含量为15%,灌注速度10—20ml/min,检查方法同普通尿动力学检查,记录膀胱压力(Pves)、直肠压力(Pabd)、逼尿肌压力(Pdet)、尿流率(Q)和肌电图等参数,采用膀胱储尿期及排尿期同步透视,点拍摄放射片4次,记录并保存影像。结果 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6例(4.7%)、膀胱结石18例(14.1%)、膀胱憩室35例(27.3%)、膀胱颈开放78例(60.9%)、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23例(18.0%)、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59例(46.1%)、外括约肌痉挛31例(24.2%)。结论 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够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全面了解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及LUTS患者的下尿路病理生理改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