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预防急性脑梗塞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104例,所有病例予尿激酶100万单位静脉溶栓,随机分为溶栓组58例和溶栓+依达拉奉组46例;溶栓组在溶栓后应用尼莫地平、维生素E、C等常规药物,溶栓+依达拉奉组在溶栓后给予依达拉奉30mg,2次/天,连用7天,观察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后又加重的病例数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含量的测定。结果溶栓组有8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损伤,发生率14.29%;溶栓+依达拉奉组有1例,发生率2.17%。与溶栓组比较,溶栓+依达拉奉组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预防急性脑梗塞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用rtPA 0.8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在溶栓后应用尼莫地平等常规药物,治疗组在溶栓后给予依达拉奉30 mg,2次/d,连用7 d,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统计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后又加重的病例数,测定患者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对照组有4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损伤,发生率14.3%;治疗组:只有1例,发生率3.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SOD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经rtPA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2周。观察两组血管再通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记录每例患者入院即刻和7 d1、4 d的12导联心电图,用QRS记分法进行QRS记分,预测梗死面积,于治疗14 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功能。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治疗后14 dQRS记分、梗死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且能改善近期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何周文 《医学综述》1998,4(3):109-111
<正>脑梗塞对生命的威胁远比脑溢血小,但其所致后遗症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同样严重.研究表明,脑梗塞后50%甚至更多的梗塞血管可以自发再通,惜乎再通对已形成的神经损害帮助不大,甚至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其原因有二:[1]再灌注太迟;[2]再灌注损伤.对这两个问题,国内外学者均给予了密切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作一综述.[l]再灌注治疗广义地说,血管堵塞后任何使其供血区供血供氧状态改善的治疗均可称为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扩血管、血液稀释、抗血小板等,甚至高压氧、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血疗)、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等亦具有改善供血的作用.其中溶栓治疗是最直接、最迅速、最彻底的再灌注治疗.多数作者强调早期溶栓治疗,认为发病6小时以内开始溶栓治疗效果最佳,可以有效地缩小梗塞体积甚至阻止梗塞的形成,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具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依达拉奉作为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应用于脑梗塞的治疗,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应用较为广泛,国内尚未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拮抗剂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有了较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我们使用依达拉奉合用尼莫地平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生化指标变化及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 2010年9月—2011年10月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39例,在患者入院第一天开始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30 mg/次,一天2次,连续用药14 d,分别于入院第2天、治疗14 d后,检测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结合患者血气分析及APACHEⅡ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脑中TNF-α、MDA、SOD水平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APACHEⅡ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例脑梗塞后再灌注损伤的CT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脑梗塞后再灌注损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我院一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的CTA影像学分析,了解脑梗塞后的再灌注损伤的CT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脑梗塞后常常发生再灌注,如发生再灌注损伤,其CT影像表现为脑梗塞区脑质仍肿胀,CTA显示脑梗塞区血管再通,且管径较正常侧增粗、扩张.结论脑梗塞后再灌注损伤发生后,患者预后不良,如能早期发现,可进行相关应急处理,通过本例影像学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对于脑梗塞后再灌注损伤的重视及对影像学的诊断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常规药物对比,观察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7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对照纽35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bid,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显效率69.5%,其中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343%,其中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6例,无变化7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可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推广使用,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保护剂依达拉奉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与对照组对比,并分析其可能机制,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方法:选取2009~2013年度于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住院急性心肌梗死行溶栓患者。将160例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分为观察组( n=82)和对照组( n=78)。观察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1天2次。共14天。对照组用等量安慰药静脉滴注。全部组别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彩超测定缺血的梗死的心肌范围。冠脉CT测定血管再通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组患者疼痛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心肌室壁运动障碍面积显著减少,(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依达拉奉组冠脉CT结果相比血管再通率1.7倍,(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是二者的共同机制;溶栓前以及治疗给药的保护效果显著,依达拉奉可能是一种新的心血管临床药物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大鼠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1/R组)、依达拉奉组(治疗组)。治疗组用剂量为5mg/kg的依达拉奉经尾静脉给药,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开放3h来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生理记录仪测定心功能指标;伊文蓝(Evans Blue)+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双重染色法分离坏死区与缺血区心肌,用吸光光度法和相应试剂盒法分别测定心肌SOD、MDA及血中LDH、CK—MB含量。结果假手术组灌注前后LVSP、±dp/dtmax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R组与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与治疗组LVSP和±dp/dtmax明显下降(P〈0.05);I/R组与治疗组LVSP、±dp/dtmax下降和心肌梗死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的MDA、SOD、LDH及CK—MB值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DA、LDH、CK—MB升高及SOD的降低幅度,治疗组优于I/R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MDA、SOD、LDH及CK—MB与心肌梗死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SOD为心肌梗死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依达拉奉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SOD来降低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实验方法,对发病72小时80例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依达拉奉30mg静滴,每日2次;对照组安慰剂15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2次。两组同时用神经营养剂,疗程14天,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14小时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疗效比较,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研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4例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每组52例,单药组给予急性脑梗死一般内科治疗的同时再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在单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注射液治疗。对比治疗第1天、第14天、3个月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第14天、3个月后联合组和单药组NIHSS评分与本组治疗第1天比较明显降低,且联合组比单药组降低更明显。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ADL评分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0例急性脑梗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依达拉奉。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及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77.1%,其中对照组1例死亡,观察组无一例死亡,观察组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用依达拉奉和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予纳洛酮、依达拉奉、依达拉奉合用纳洛酮治疗两周,观察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梗死部位体积改变。结果纳洛酮组、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合用纳洛酮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梗死部位体积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合用纳洛酮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梗死部位体积的改善与纳洛酮组、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纳洛酮及两药的合用均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NIHSS评分,依达拉奉和纳洛酮合用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比单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40-4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40例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40例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从而发挥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耿直  孙晓江  沈洁  陈静炯  杜卓婴 《上海医学》2004,27(12):917-919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5 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依达拉奉 30mg +5 %葡萄糖或生理盐水 10 0ml静脉滴注 ,30min内滴完 ,每日 2次 ,共 2 8d。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2 8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 2 8d后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9.6± 6 .3)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4 .4± 7.6 )分 (P <0 .0 5 ) ;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 4 8.3%和 86 .2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 0 .1%和 6 2 .1% (P <0 .0 5 )。结论 依达拉奉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外伤后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对照组(15例)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以10 d为1个疗程。比较头颅CT两组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和依达拉奉治疗外伤后脑梗死较单一使用依达拉奉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丁苯酞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胞磷胆碱注射治疗,均治疗2周。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47例,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35例,总有效70.00%,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华 《海南医学》2008,19(1):16-17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4例,分别给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4%)明显优于对照组(58.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组血液、生化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其方法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