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构制的皮瓣一期修复多个手指背皮肤或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组多个手指背皮肤缺损13例34指,采用多种不同构制的皮瓣移植修复,其中双足第二趾甲背皮瓣移植修复指甲指背皮肤缺损3例6指;单侧足背分叶皮瓣移植修复指背皮肤缺损2例4指,双侧足背分叶皮瓣移植修复指背皮肤缺损1例4指,双侧足背皮瓣带(踇)短伸肌腱移植修复指背皮肤伴伸肌腱缺损2例4指,双侧足背皮瓣带(踇)短伸肌腱和拇指背逆行岛状筋膜瓣移植修复指背和伸肌腱缺损1例3指,右侧足背三叶皮瓣加左侧足背皮瓣移植修复1例4指,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2例6指,手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移植1例3指.皮瓣面积2.0 cm×2.0 cm~8.0 cm×5.0 cm.结果 34个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个月)25指,皮瓣质地良好,手指外形和伸屈活动满意,其中19指吻合血管的皮瓣两点分辨觉9~15 mm,全部病例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构制不同组织瓣或复合皮瓣是治疗多个手指指背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小型皮瓣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小型皮瓣在伴有软组织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应用指动脉岛状皮瓣、废弃指复合组织瓣、指背静脉蒂岛状皮瓣及静脉皮瓣修复再植伴有软组织缺损的断指57例65指。结果 术后62例成活,3指失败,成活率95.4%。术后随访1~7年有48例54指,按中野与玉井断指再植的功能评价,优良率89.2%。结论 利用不同的小型皮瓣一期修复断指再植时皮肤、神经、血管等缺损,能最大限度恢复再植手指的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医院潘风雨来稿:1995年以来应用邻指静脉岛状皮瓣,修复伴指背皮肤及静脉缺损的断指再植14例,切取皮瓣面积1.4cm×2.0cm~2.0cm×3.0cm,14例再植手指及移植皮瓣均顺利成活。作者认为,对伴皮肤及静脉缺损的断指应用此法进行再植,不仅能一期覆盖创面,而且桥接了静脉缺损。结果证实,该方法简单实用,扩大了断指再植的适应证。静脉岛状皮瓣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任志勇等[1]报道,应用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伴皮肤及血管缺损的断指再植获得成功。由于是静脉皮瓣,术后质地较差,故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995年以来,我们应用邻指风筝皮瓣,修复伴指背皮肤及静脉缺损的断指再植12例,再植指全部成活,功能满意。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8~30岁,平均25岁。伤因:电锯伤8例,机器绞伤3例,挤压伤1例。受伤指别:拇指2例,示指3例,中指5例,环指2例。离断部位:手指近节8例,手指中节4例。背侧皮肤缺损9例,侧方皮肤缺损3例,均伴静脉缺损,但无动脉缺损。断指皮肤缺损面积:1.4cm×2.0cm…  相似文献   

5.
足背分叶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多指电烧伤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足背分叶皮瓣一次修复多个手指电烧伤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创面进行清创后,分别设计以胫前、足背血管为主干,跗内侧、第1跖背、跗外侧血管为分支,构成的足内侧、第1跖背、足外侧三叶皮瓣或以第1跖背、跗外侧血管为分支构成的第1跖背、足外侧双叶皮瓣移植一次修复2~3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屈肌腱、血管、神经缺损的病例,以携带的趾长伸肌腱重建肌腱缺损,以足背动脉的分支血管桥接指动脉,以携带皮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的同时重建手指远端的感觉。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手指创口一期愈合,供足植皮部分坏死2例,1例经局部换药3周后愈合,1例肌腱外露行内踝上皮瓣移位修复后愈合。术后经3~24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感觉恢复S,+级,5例手指屈伸活动恢复正常,2例手指屈伸轻微受限。结论足背分叶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多指电烧伤组织缺损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1994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邻指背侧带蒂皮瓣等4种手指微小皮瓣一次性修复有皮肤、血管、神经缺损的断指再植16例17指。结果:皮瓣及断指全部成活。我们体会:应用手指微小皮瓣移植修复断指再植时的皮肤、血管缺损,能最大限度获得再植手指的理想外形及功能,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及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在皮肤缺损型断指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15指皮肤缺损型断指(皮肤缺损位于手指背侧、掌侧及环形),分别采用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4例,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修复9例,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联合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修复2例.结果 15例断指及其皮瓣全部存活,其中有2例指体术后发生血管危象,行手术探查后断指及皮瓣存活.术后随访1~ 18个月,平均7个月,再植指体无明显短缩,皮瓣质地良好、不臃肿,再植指体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及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是修复皮肤缺损型断指再植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丁建波  杨晓东 《中国科学美容》2011,(20):163-163,177
目的总结游离静脉皮瓣在皮肤软组织缺损性断指再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例伴有长段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断指病例,根据断指再植术中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切取同侧腕掌侧静脉皮瓣,桥接指固有动脉重建血运,及覆盖创面。结果 2007年5月~2010年12月应用静脉皮瓣修复断指再植中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再植指及静脉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应用静脉皮瓣修复断指再植中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以扩大断指再植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邻指背侧带蒂皮瓣等4种手指微小皮瓣一次性修复有皮肤、血管、神经缺损的断指再植16例17指.结果:皮瓣及断指全部成活.我们体会:应用手指微小皮瓣移植修复断指再植时的皮肤、血管缺损,能最大限度获得再植手指的理想外形及功能,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1989年7月以来,我们为2例断指合并邻指肌腱,皮肤缺损的病人,将近节以远完整的手指皮肤连同肌腱游离移植修复邻指肌腱皮肤缺损。 常规清创后,测量手指皮肤和肌腱缺损的面积。将不能再植但尚有部分完整的断指远端,根据需要制成单纯皮肤瓣,也可包括伸、屈肌腱或含有指甲的指甲皮瓣。皮瓣内应含有一根指固有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游离静脉皮瓣在伴有血管及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应用18指,其中伴掌侧皮肤缺损15指,背侧皮肤缺损3指,从腕前区切取适宜大小的、带有皮下静脉和掌长肌腱的游离皮瓣植于手指组织缺损处,掌侧部位皮瓣倒置,背侧则同方向放置。结果除1例中指中节离断伴背侧血管和皮肤缺损于术后第3 d坏死外;17例术后手指均成活,外观及功能良好,功能评价:优11指,良4指,可2指。结论应用腕前区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断指血管与皮肤缺损,效果良好,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体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多指毁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东莞长安新安医院收治的12例多指毁损伤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32.6±4.3)岁,范围18~56岁。4指毁损伤2例,3指毁损伤4例,2指毁损伤6例。皮肤软组织损伤位置均为远掌横纹或指掌横纹以远,指骨为近节以远。皮肤总缺损面积(135.6±12.3)cm^2,范围6.0 cm×16.0 cm^6.0 cm×35.0 cm,应用皮瓣总面积(143.5±11.2)cm^2,范围5.0 cm×20.0 cm^3.2 cm×47.0 cm(双侧前臂)。双前臂尺动脉穿支皮瓣5例,单侧7例,所有皮瓣均为2条以上穿支蒂。皮瓣均设计为长条状,螺旋缠绕包裹于伤指骨,皮瓣穿支动脉与相应指固有动脉或掌背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相应指掌侧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皮瓣浅静脉与相应指背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皮瓣神经与相应指固有神经或掌背相应感觉神经吻合。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包括感觉、外观、血液循环、骨吸收及手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恢复工作情况等。评价标准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末稍有约1.5 cm×1.5 cm坏死,二期缝合修复。所有病例均获6个月至6.5年随访,平均16.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无臃肿,指端无瘢痕或磨损,两点辨距觉6~10 mm,平均8.6 mm。术后半年骨吸收发生率59.4%(19/32),指短缩平均0.8 cm,其中5例6指取髂骨植骨。伤指拿捏及持物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患手握力平均达到健侧的60.3%。参照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例,良5例,差4例,劣1例,优良率58.3%(7/12)。供区外观可。结论联体尺动脉穿支皮瓣为多指毁损或脱套伤患者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术方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化整为零”的理念进行同指两叶皮瓣修复1~5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自2(105年2月-2012年2月,将52例52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均看成两个小的缺损创面.第1指采用桡侧筋膜皮瓣为一叶修复桡侧缺损,尺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另一叶修复尺侧缺损:第2~5指均以指动脉终末背支皮瓣为一叶(上叶)修复指背缺损,另一叶(下叶)分别以指动脉岛状皮瓣、指动脉近节背支皮瓣、指掌侧静脉动脉化岛状皮瓣三种皮瓣修复指掌侧缺损。结果52例双叶皮瓣全部成活.除少部分发生水疱的病例痂下愈合外,余大部分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20个月(平均10.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佳,各指关节运动尚可,按TAM系统评价:优45指,良6指。可2指,优良率96.2%。两点辨别觉4.0~8.5mm,平均6.2mm。感觉测定按BMRC评级标准为S2~S4级.平均S3级。结论该法是正确、可行的,切取简便,转移灵活,可一次性修复缺损,自由的掌控损伤,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区损伤.皮瓣外形及感觉功能恢复好,为修复1~5指远节软组织缺损提供了全新的修复理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改良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带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食指7例,中指3例,环指2例。皮瓣蒂部不经皮下隧道穿过,而由刃厚皮片包裹后置于皮肤之外。结果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12月,外形及屈伸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与传统掌背动脉皮瓣比较,改良掌背动脉皮瓣可减少蒂部压迫,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吻合静脉的指动脉背侧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吻合静脉的指动脉背侧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22例25指。结果指动脉背侧皮支血管链皮瓣的愈合、质地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指动脉背侧皮支血管链皮瓣的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可改善皮瓣的静脉血液回流,促进皮瓣的愈合,减少色素沉着,提高皮瓣成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前臂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前臂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3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8 cm×3.0 cm~2.6 cm×5.0 cm,分别以桡、尺动脉为轴心血管,切取前臂微型穿支皮瓣修复.其中7例指神经与皮神经缝合.前臂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3例皮瓣全部存活,4例3个月后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平均7个月,手指功能与外观满意,皮肤饱满,7例缝合皮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为4~6 mm.结论 前臂微型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岛状筋膜瓣加植皮修复指背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2月,对13例不同节段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岛状筋膜瓣逆行转移,筋膜瓣上植全厚皮修复指背创面,筋膜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片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年.皮片质地、外观满意,两点辨别觉为10~12mm.末次随访时功能根据TAM(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优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 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岛状筋膜瓣加植皮修复指背创面,术后创面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指背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及指动脉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及指动脉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从腕前区切取合适的游离静脉皮瓣,倒置移植于手指皮肤缺损区覆盖创面,皮瓣静脉两断端分别与指体断裂动脉吻合。结果手术治疗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应用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动脉损伤,方法简便有效,能保持手指长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示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2000年6月-2007年6月采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29例。该皮瓣以第一掌背动脉在第二掌骨背侧的纵轴为轴线,以筋膜为蒂,蒂部设计在皮瓣的远侧,供血动脉为示指桡侧指动脉。结果29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为(2.0-3.0)cm×(1.5-3.0)cm。手术时间平均75(60-8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25-40)ml。5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2例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部分缝线及水疱穿刺抽吸后皮瓣颜色恢复红润。15例平均随访13.5(6-18)个月,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正常,外形佳,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7 mm,温、痛觉恢复良好,手指感觉运动功能均满意。结论切取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安全可行,是修复示指皮肤较大面积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Seven cases of arterialized venous skin flaps for the treatment of both skin defects in the fingers, and digital arterial defects, are presented. The method involves taking the skin flaps along with a subcutaneous vein from the flexor side of the distal forearm or the dorsal aspect of the foot, and interpositioning the vein in the flap between the missing digital artery, to cover the skin defect as well as to restore blood circulation. The size of the flaps ranged from 1.0 x 1.0 cm to 4.5 x 3.0 cm. Almost complete survival of flaps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This method does not sacrifice any portion of the digital artery, and is also an excellent technique for restor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constructing skin defects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