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检测并研究食管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食管癌患者和8例健康人血浆中FIB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同临床指标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癌组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P-TNM分期有关(P<0.05或P<0.01),而同性别及年龄不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的FIB及D-二聚体高于正常,并同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相关且与患者的生存期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收集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患者36例,非痰瘀证患者32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结果: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均较正常对照组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痰瘀证患者较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亢进。FIB、D-二聚体与中风病痰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中风病痰瘀证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D-二聚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ID患者血浆标本214例,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对AID患者进行分类,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6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5例,全身性硬皮病1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8例。采用乳胶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观察各类疾病不同活动度间及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结合血常规和生化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与其他4类疾病(P<0.05~P<0.01);RA组和SLE组患者中高活动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低活动组(P<0.01);RA组和SLE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中(P<0.05~P<0.01);在RA组中,类风湿因子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在SLE组中,D-二聚体水平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常见5类AID患者中,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为明显,其次为SLE,且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疾病活动性和治疗阶段密切相关。提示RA和SLE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无血栓形成或栓塞情况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和病情活动时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91例SLE患者(合并感染组30例、病情活动组33例、病情稳定组28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与非特异性炎症指标血沉(ESR)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合并感染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病情活动期患者(均P<0.01),病情活动组与病情稳定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也有明显差异(P<0.01);(2)合并感染组和病情活动组D-二聚体与ESR均成呈正相关(P<0.01,P<0.05);(3)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以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用于SLE炎症活动、感染和临床疗效的评估,感染和炎症活动可能影响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或栓塞诊断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试验法测定62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其与SLE的疾病活动、临床表现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SLE DA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1,P<0.01);(3)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初发患者中明显高于复发者(P<0.01),合并浆膜炎、白细胞降低及栓塞的患者分别显著高于无浆膜炎、白细胞正常及无栓塞的患者(均P<0.01);(4)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抗dsDNA抗体阴性者(分别为P<0.01,P<0.05);(5)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沉呈正相关(r=0.428,P<0.001),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0.275,P<0.05).结论 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ACA)在肾病综合征(NS)、恶性肿瘤、妊娠子痫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栓塞(PE)、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对各易栓症组及其对照组的血浆FIB、AT-Ⅲ、D-二聚体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ACA进行测定。结果六类易栓症病人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3.23~8.55,P<0.05)。PE和DVT组治疗后FIB、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AT-Ⅲ水平升高(t=5.08~8.54,P<0.05)。妊娠子痫前期、SLE、NS组的ACA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2.42~24.08,P<0.05)。结论血浆FIB、AT-Ⅲ、D-二聚体、ACA水平是反映易栓症病人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黑龙江医学》2011,35(8):561-563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其与SLE的疾病活动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2)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SLE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S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AS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活性(AT-Ⅲ)、D-二聚体(D-D)等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AS组D-二聚体,FIB高于对照组(均P<0.05),AS组与对照组其他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及FIB升高AS组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及FIB正常AS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D-二聚体、FIB与ESR、CRP存在相关性。结论:AS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有升高,且与炎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SLE继发抗磷脂综合征(APS)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04例SLE患者和5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D-二聚体水平在SLE继发及无继发APS组间的差别. 结果 SLE组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172,P<0.0001).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SLE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SLE患者的SLEDAI积分、IgG水平、GLO水平、胸膜炎和心包炎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0.0001),Hb、C3、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0.0001).SLE继发APS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继发APS的患者(t=2.757,P=0.013);在伴肺动脉高压的SLE患者中继发APS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仍高于无继发APS的患者(t=3.213,P=0.031),而在不伴肺动脉高压的SLE患者中继发APS和无继发APS组间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与疾病活动性和继发APS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维生素C组,维生素C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于500ml 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滴,1次/次,连用7天。常规治疗组每日补充人体正常需要量1g维生素C。另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7天后,维生素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维生素C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对SAP可能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03例,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治期及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复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可认为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刘艳萍  覃绍鹏 《吉林医学》2012,33(11):2270-227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55例SLE患者(非活动期组19例、活动期且有肾功能损害组15例、活动期但无肾功能损害者21例),正常体检50例为对照组,检测D-二聚体、FIB水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照组、SLE非活动期组、SLE活动期组(无肾损害)、SLE活动期组(有肾损害)的DD、FIB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IB两者的水平,适时地给予预防性治疗,对保护SLE患者的脏器功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脉介入术前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能否预测UA患者的预后.方法 入选行冠脉介入术的90例UA患者为UA组,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FIB、D-二聚体的水平,UA组患者于抽血6个月后进行心血管事件评定,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定为事件组,其余则为非事件组.结果 UA组患者FIB、D-二聚体的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FIB、D-二聚体的水平较高(P<0.05),事件组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P<0.01),r≈0.76.结论 联合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介入术前血浆FIB、D-二聚体的水平能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RA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其血浆D-D和hs-CRP水平并对结果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两组血沉(ESR)。结果 RA患者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RA患者组血浆D-D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A患者hs-CRP、D-D与ESR变化相一致。结论血浆hs-CRP和D-D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可反映心血管病变危险性,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明 《吉林医学》2010,31(15):2204-2205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5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大肠癌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化疗后有效组(CR+PR)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01),化疗后稳定组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进展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P<0.001)。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可作为大肠癌判断预后、观察化疗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抽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测定血浆纤维蛋白、D-二聚体含量及平均血小板计数量。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平均血浆FIB,D-dimer含量PLT数量均高于正常值,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平均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测试,对筛查和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的一种补充指标;手术治疗是目前治愈结直肠癌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D-二聚体监测对冠心病患者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静芳  沈国荣 《右江医学》2009,37(6):665-66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含量与CHD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11例不同类型的CH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43例,稳定型心绞痛(SA)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和58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AMI与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而SA患者未见明显升高(P>0.05)。结论各种类型的CHD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不同,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FIB、D-二聚体和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16,P<0.01)。结论血浆APTT缩短,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海亮  刘承梅  刘礼平  张自翔 《广东医学》2012,33(24):3767-3769
目的通过测定血凝酶治疗前后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结果及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凝酶对3P试验结果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20例出血患者(胃溃疡出血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每天给予血凝酶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各1 kU,于用药前、用药期间及用药后检测患者3P试验阳性率、D-二聚体定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血凝酶治疗前全组患者3P试验均为阴性,D-二聚体、PT、TT、APTT、FIB均正常;应用血凝酶后3P试验阳性率增加、D-二聚体平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 d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PT、TT、APTT、FIB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血凝酶治疗后可使患者3P试验阳性率增加,D-二聚体定量升高,停药3 d后血凝酶对3P试验阳性率及D-二聚体定量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20.
刘建华  岑雨贞  黎燕玲  叶陈   《四川医学》2020,41(8):825-828
目的对比分析二胎产妇与头胎产妇D-二聚体以及凝血功能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6月在我院待分娩产妇519例,其中包括头胎产妇310例(头胎组)、二胎产妇209例(二胎组),此外,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非妊娠期健康妇女1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在APTT、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受试者D-二聚体、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组D-二聚体、FIB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二胎组D-二聚体、FIB显著高于头胎组(P<0.05)。不同年龄段头胎产妇APTT、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34岁头胎产妇D-二聚体以及FIB水平显著高于年龄<29岁及29~34岁头胎产妇(P<0.05)。不同年龄段二胎产妇APTT、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年龄≥34岁二胎产妇D-二聚体以及FIB水平显著高于年龄<29岁及29~34岁二胎产妇(P<0.05)。头胎产妇与二胎产妇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与产妇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二胎产妇血液高凝状态较头胎产妇更为严重,主要考虑胎次与年龄对机体的共同影响结果,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加强对高龄二胎产妇凝血功能的检测,预防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改善产妇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