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以胫前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胫前供区直接缝合或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 7例胫前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缺损可行,取材方便、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方法 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为血管蒂,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设计、切取皮瓣,逆行转位、覆盖创面.结果 自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带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踝、足跟、足背创面24例,21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约2cm坏死,经换药及手术植皮创面愈合.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 带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不损害主干动脉、供区破坏小、操作简单、易成活、受区覆盖好,是修复踝、足跟、足背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踝上支旋转皮瓣修复足胫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为供血管的皮瓣转移修复足胫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0例。结果术后20例皮瓣全部成活良好,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皮瓣外形满意,肤色与受区接近甚至“同化”。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结论选择内踝上支旋转皮瓣修复足胫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设计、操作简单,效果肯定,供区创伤较小等优点,为该类型创伤修复提供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开放性骨折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足踝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复杂开放性骨折创面6例。皮瓣切取面积:5.0 cm×6.0 cm~10.0 cm×15.0 cm。结果本组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游离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5~24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血供良好,无感染病例发生,足踝部骨折均骨性愈合,患肢均能负重行走。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供良好、操作简单、皮瓣供区破坏小等优点,适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背动脉足底深支逆行三叶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修复伴第1跖背动脉损伤足前部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前足创面伴第1跖背动脉损伤.伸肌腱及骨外露创面均超过2处以上者.联合植皮重建。供区游离植皮覆盖。结果胫前动脉踝前穿支、跗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足底深支、足底动脉弓形成一血管轴。术后踝前皮瓣、跗外侧皮瓣、跗内侧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获3~18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皮瓣(三叶皮瓣)供区无溃疡。结论足底深支为蒂的改良三叶皮瓣修复足前部创面,点面结合,损伤较小,血供可靠,符合创伤修复原则。  相似文献   

6.
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为足背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提供一种新型血供来源的皮瓣。方法根据下肢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行径、分支、分布及其与胫后动脉、腓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设计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修复足背皮肤及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最大13cm×9cm,最小8cm×6cm。结果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在踝部的4个分支(外踝前动脉、内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经与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的分支吻合,可以满足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供血需要。临床应用中,10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有远侧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可用于修复足背部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足踝部创面修复的有效方法。 方法 经临床解剖学研究证实 :胫后动脉在内踝上 ( 6 83±1 14 )cm处有一较粗大皮支 ,口径 ( 0 95± 0 15 )mm ,出现率 89% ,2 0 0 1年 ,以此皮支作为独立的血管蒂进行了不切断胫后动脉的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踝部创面 2 4例。 结果  2 4例全部成活 ,术后随访 3个月~ 2年 ,皮瓣成活良好 ,大部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的近侧切取范围最大已达膝关节间隙 ,皮瓣的覆盖范围最远端已达外踝前下方。 结论 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不切断胫后动脉 ,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均伴有胫骨开放性骨折.采用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8例,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供区直接缝合,不能缝合的采用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骨折愈合,骨折线消失,可正常行走,恢复体力劳动.皮瓣质地良好,无臃肿,无磨损,颜色与正常皮肤一致.结论 根据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和面积,选择合适的小腿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点,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内外踝岛状皮瓣修复踝部及前足部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内外踝岛状皮瓣修复踝部及前足部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以外踝上腓浅动脉及外侧皮动脉与内踝上的胫后动脉血供蒂设计岛状皮瓣,修复踝周及前足部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18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1年,功能及外形较满意。结论内外踝岛状皮瓣修复踝周及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踝部及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0.
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皮瓣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在足部与跖底神经吻合,手部动脉与桡动脉浅支吻合,神经与桡神经浅支吻合,足外侧供区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手术时间:带蒂皮瓣转移85~240min,平均160min;游离皮瓣185~425min,平均430min。术后51例皮瓣全部成活。35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9个月,跗外侧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感觉、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结论跗外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皮瓣薄、有神经支配、解剖位置恒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以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肌腱外露等创面的效果.方法: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岛状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前足创面9例,皮瓣面积4cm×5cm~7cm×9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基本正常,耐磨,弹性好,未出现皮瓣坏死及皮瓣摩擦破损,供皮区游离植皮完全成活.结论: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切取方便、手术简捷、创伤小,皮瓣血供可靠、不影响足部血运等优点,可满足前足中小面积创面修复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踝上肌间隙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通过对12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同侧及对侧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 临床应用20块皮瓣,皮瓣大小为18 cm×9 cm~11 cm×6 cm,筋膜蒂宽4~6 cm,皮瓣全部成活.10例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均良好.结论 内踝上肌间隙穿支逆行岛状皮瓣血运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皮瓣修复范围广,皮瓣厚薄适中,质地好,手术简单安全,是修复胫前、足跟、内踝部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3.
改进的腓肠浅动脉皮瓣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对小腿后侧腓肠浅动脉皮瓣的切取方法和切取形式的改进。方法对26例胫前、踝部、足部皮肤缺损采用了顺行、逆行转移腓肠浅动脉皮瓣修复治疗。结果顺行转移7例,逆行转移19例,皮瓣切取面积5.5cm×6cm~10cm×16cm,除早期2例出现远侧边缘部分坏死,余病例全部成活。结论改进的小腿后侧腓肠浅动脉皮瓣能满足小腿、踝部、足部中小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趾外伤或再造后皮肤缺损使用带蒂皮瓣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9月~2009年9月用跖底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趾皮肤缺损21例。在足底设计以跖底动脉为蒂的跖底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趾皮肤缺损,设计的跖底皮瓣宽度均小于3cm,供区可以直接缝合。再造时足部供区切取的面积较大,用跖底皮瓣修复趾骨外露创面,其余部分配合植皮。结果 21例跖底动脉皮瓣全部成活,8例外伤和4例Ⅰ度指尖缺损再造的趾供区直接用跖底皮瓣修复,9例拇甲瓣供区配合植皮。供区修复后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结论跖底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趾皮肤缺损,皮瓣薄、有神经支配、解剖位置恒定,是修复趾端小面积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足部创面区域性划分及临床修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足创面区域性划分。明确损伤部位、范围和修复难点。选择修复方法。方法:1987年以来利用皮瓣转移和移植修复各类足创面76例。作者建议将足部创面划分为6区。根据不同区域修复特点,推荐相应皮瓣修复,并提出足背前区(Ⅲ区)、足底前区(Ⅳ区)、趾背区(Ⅴ区)、趾底区(Ⅵ区)为临床难修复区,介绍对上述区域创面分别采用足底内侧皮瓣逆行转移、足底深支为蒂踝前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以及足背筋膜皮瓣修复的经验。结果:临床修复76例,完全成活71例,部分成活5例,患者均恢复负重行走。结论:区域性划分足创面,择优选用相对统一的皮瓣修复,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胫前动脉内踝前穿支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踝周较小创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内踝前穿支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踝周较小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胫前动脉内踝前穿支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踝周较小创面,皮瓣面积:7.5 cm×2.8 cm~13.0 cm×5.0 cm.供区移植皮片覆盖.结果 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于临床应用10例,术后皮瓣及供区所植皮片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隐神经近端未受伤者皮瓣两点辨别觉4~6 mm,隐神经近端受伤、中断者皮瓣两点辨别觉9~10mm.皮瓣供区周围感觉未见异常.患足可负重行走,皮瓣及供区无溃疡.结论 胫前动脉内踝前穿支蒂足内侧岛状皮瓣可修复踝周较小创面,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在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小腿下1/3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折26例,分别设计不同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其中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8例,胫后动脉后踝上穿支皮瓣2例,腓动脉外踝上穿支4例,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2例,腓动脉穿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皮瓣面积5 cm ×4cm~15cm×8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中厚植皮.结果 1例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2年,皮瓣无磨损及破溃,外观良好,大部分恢复保护性感觉,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根据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位置及大小,灵活设计邻近穿支皮瓣,是此类创伤的理想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应用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4月~2005年7月间应用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为6 cm×4 cm~10 cm×8 cm。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获6~12个月随访,修复效果满意。皮瓣无臃肿,踝关节无功能障碍。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可以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而修复足踝部大部分的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健侧逆行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桥式交叉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2月,收治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25~48岁,平均33.9岁。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伤4例,重物砸伤3例。1例踝部植皮后遗留22 cm×8 cm大小的瘢痕(伤后35个月);余14例软组织缺损位于踝部1例,小腿中下1/3处12例,小腿中上1/3处1例;创面范围8 cm×6 cm~26 cm×15 cm;受伤至入院时间为4~28 d,平均14.8 d。采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9例)或腓动脉穿支皮瓣(6例)桥式交叉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8 cm~28 cm×17 cm。供区创面两端直接缝合,中部残留创面取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5~6周行皮瓣断蒂。结果术后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分别出现远端轻度淤血及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均成活;其余皮瓣断蒂后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19.5个月。皮瓣质地、色泽与受区相近,外形较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1~92分,平均87.3分。结论健侧逆行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桥式交叉可较好修复对侧小腿或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术中无需吻合血管,血管危象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目的:报道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以腓肠浅动脉及外侧皮动脉与胫后动脉踝部吻合支为双血供蒂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年,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皮瓣能修复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易取,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