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带跗外侧血管的逆行足背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应用带跗外侧动脉的足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临床治疗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15-50岁。足拇趾创面3例,足第2趾创面6例,第3趾创面2例;其中外伤9例,肿瘤2例,皮肤缺损面积2 cm×3 cm^7 cm×8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6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跗外侧血管为蒂的足背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方便、转移范围广,是修复足远端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Ⅲ~Ⅵ度拇手指缺损全形再造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以健侧相应指为参考,对8例Ⅲ~Ⅵ度拇手指缺损患者(8指)行全形再造,应用拇趾甲骨皮瓣包裹(瓦合)第2趾(跖)骨(部分病例在各关节位置正常匹配后需在缺损处移植髂骨串联固定)-肌腱-皮肤复合组织瓣组装成新的手指,移植到受区进行再造并一期塑形。足部供区修复:转移跗外侧皮瓣+植皮修复6例,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修复2例,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8 cm~8 cm×11 cm;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第2趾趾(跖)骨供区。结果组装移植后的再造指均全部成活,足部供区皮瓣及植皮成活良好。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移植髂骨均骨性愈合,足功能无明显影响。再造指外形:指甲生长平整,与健侧指体甲廓大小、指体周径、长度、关节位置基本一致,外形与健侧相应指高度相似。再造指功能:指腹两点辨别觉5~10 mm,指间关节伸屈范围-5°~90°,掌指关节伸屈范围-10°~85°。参照TAM系统评价疗效:优5例,良2例,可1例。结论在尽可能完整保留足趾及最大限度地恢复患指的外形及功能前提下,第1、2趾组合并自体髂骨移植能全形再造Ⅲ~Ⅵ度拇手指缺损,是修复该类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第一跖背,足外侧三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为修复多指皮肤缺损而设计了足内侧,第一趾背、足外侧的三叶皮瓣。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胫前、足背血管为主干,跗内侧、第1跖背、跗外侧血管为分支,构成足内侧、第1跖背、足外侧的三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多指皮肤同时缺损。结果:临床应用4例,3例三叶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有二叶坏死。结论:足内侧、第1跖背、足外侧三叶皮瓣游离移植的应用成功,为临床多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改良中环指岛状皮瓣加髂骨植骨再造拇指Ⅲ°、Ⅳ°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拇指Ⅲ°、Ⅳ°缺损的特殊病例采用将中环指岛状皮瓣设计于近中节,在近节指蹼间保留0.5-1cm皮肤,避免指蹼破坏,指血管神经束一并分离转位,供侧指神经与健侧指神经作端侧吻合,供区创面I期带真皮血管网植皮,中环指岛状皮瓣转移后瓦合加髂骨植骨再造拇指。结果临床应用共7例,中环指皮瓣均顺利存活。经6月-1年随访,再造指外观满意,两点辨别觉1-2mm,对掌对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改良中环指岛状皮瓣加髂骨植骨再造拇指是一种简单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逆行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2009年4月,收治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6~60岁,平均36岁。左足8例,右足3例。其中碾挫伤5例,压砸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4~12h;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术后3例,病程3~12个月。创面部位:第1跖趾关节背侧5例,趾背侧2例,跖骨远端背侧4例;创面范围4cm×2cm~6cm×5cm;单纯肌腱外露6例,肌腱缺损合并骨外露4例,肌腱缺损合并跖趾关节开放脱位1例。一期皮瓣修复7例,二期修复4例。于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瓣,以足背动脉足底穿支为旋转点,逆行移位修复前足创面;皮瓣切取范围4.5cm×2.5cm~6.5cm×4.5cm。其中7例将足背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残端吻合。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7d2例皮瓣出现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后皮瓣成活;余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无臃肿、磨损及破溃,患者步态正常。其中7例吻合神经者,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为5~12mm;未吻合神经者皮瓣仅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结论逆行跗外侧动脉皮瓣厚度适中且耐磨,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大,血供充分,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足背动脉足底深支逆行三叶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修复伴第1跖背动脉损伤足前部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前足创面伴第1跖背动脉损伤.伸肌腱及骨外露创面均超过2处以上者.联合植皮重建。供区游离植皮覆盖。结果胫前动脉踝前穿支、跗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足底深支、足底动脉弓形成一血管轴。术后踝前皮瓣、跗外侧皮瓣、跗内侧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获3~18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皮瓣(三叶皮瓣)供区无溃疡。结论足底深支为蒂的改良三叶皮瓣修复足前部创面,点面结合,损伤较小,血供可靠,符合创伤修复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应用(踇)甲皮瓣联合第二趾胫侧皮瓣加髂骨植骨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1年2月,对12例拇指末节缺损者,采用游离(踇)甲皮瓣联合第二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指甲及指腹缺损,同时髂骨植骨修复指骨缺损,足部供区采用腹部全厚皮片植皮.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移植组织全部存活;足部供区植皮均顺利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0个月.拇指末节指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期内未出现指骨骨不连及再骨折情况,拇指外形满意,指甲生长良好,触觉满意,可协助指腹完成抓、捏、捡针等动作,均可完成对掌功能.8例保留拇指指间关节者,屈曲活动达40°~90°,平均55°;4例指间关节融合者,末节无活动度,但掌指关节活动接近正常.供足植皮区皮肤松软,质地可,行走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踇)甲皮瓣联合第二趾胫侧皮瓣加髂骨植骨修复拇指末节缺损,可以较好地重建拇指的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8.
(足母)及第二趾皮瓣瓦合修复拇、手指套脱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拇趾腓侧皮瓣与第二趾甲皮瓣瓦合修复拇、手指套脱伤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多种不同手术方法修复手指套脱伤,其中采用拇甲瓣加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拇指套脱伤9例。采用拇趾腓侧皮瓣加第二趾甲皮瓣修复多指套脱伤15例20指。采用双侧拇腓侧皮瓣加双侧第二趾甲皮瓣带足背皮瓣加足外侧皮瓣修复示、中、环指套脱伤1例。采用双侧第二趾甲皮瓣加双拇腓侧皮瓣加双足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套脱伤1例。结果26例34指59块皮瓣,其中有1块皮瓣坏死,经重新植皮后愈合;其余58块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8例23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9个月。除手指末节指间关节活动受限外,其余指间关节活动均接近正常,指甲生长尚好,外形接近正常,手指两点分辨觉为5-8mm。供区功能无影响。结论拇趾腓侧皮瓣(或拇甲瓣)与第二趾甲皮瓣(或第二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拇手指套脱伤,术后手指功能好,外观满意,是治疗拇、手指套脱伤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沿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皮瓣,内侧支以踝间线中点稍外侧至第1跖趾关节内侧缘连线为轴线,外侧支以踝间线中间至第2趾蹼中点连线为轴线,蒂位于足远端,根据创面大小由深筋膜层切取,皮瓣中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近断端与创面附近足底趾固有神经吻合,急诊修复11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8例随访6~11个月,前足皮肤耐磨无破溃,足行走负重功能较好,痛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2~3 cm.结论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缺损,手术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供区损伤小,感觉恢复满意,是急诊修复足前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带感觉神经的足背动脉蒂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足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足皮肤缺损的修复及感觉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在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用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跖底神经吻合,足外侧供区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17例跗外侧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感觉、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结论跗外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皮瓣薄、有神经支配、解剖位置恒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拇趾甲皮瓣及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瓦合并髂骨植骨再造拇指末节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拇指末节缺损患者分别采用吻合血管拇趾甲皮瓣修复拇指背侧皮肤及指甲缺损、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修复拇指末节掌侧皮肤缺损、末节指骨缺损取髂骨移植。拇趾甲皮瓣供区采用游离植皮5例,同侧第2趾胫侧方皮瓣顺行覆盖2例;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7例拇趾甲皮瓣及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均顺利成活,伤口一期愈合。其中1例拇趾甲皮瓣供区植皮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末节植骨愈合时间为8~11周,平均10周。去除内固定物后行规律功能锻炼。所有患者获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移植组织成活及拇指指甲生长良好,指腹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 mm);足部供区皮瓣及植皮无破溃,足部功能未受影响。结论采用拇趾甲皮瓣及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瓦合并髂骨植骨再造拇指末节能较好地恢复拇指外形及功能,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应用足背多叶皮瓣联合肌腱移植术修复手部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的临床应用的经验.方法 在显微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胫前动脉为主干,分别以内踝前、足背动脉、外踝前血管为分支,构建成足内侧、足背、足外侧多叶皮瓣并携带(足母)短伸肌腱和第5趾固有伸肌腱,修复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共12例,皮瓣完全成活11例,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足背多叶皮瓣移植是修复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应用足背多叶皮瓣联合肌腱移植术修复手部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的临床应用的经验.方法 在显微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胫前动脉为主干,分别以内踝前、足背动脉、外踝前血管为分支,构建成足内侧、足背、足外侧多叶皮瓣并携带(足母)短伸肌腱和第5趾固有伸肌腱,修复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共12例,皮瓣完全成活11例,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足背多叶皮瓣移植是修复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应用足背多叶皮瓣联合肌腱移植术修复手部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的临床应用的经验.方法 在显微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胫前动脉为主干,分别以内踝前、足背动脉、外踝前血管为分支,构建成足内侧、足背、足外侧多叶皮瓣并携带(足母)短伸肌腱和第5趾固有伸肌腱,修复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共12例,皮瓣完全成活11例,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足背多叶皮瓣移植是修复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足拇趾残端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5种皮瓣修复39例足拇趾残端缺损,其中足底内侧岛状皮瓣8例,第1跖背动脉岛状皮瓣9例,跗内侧岛状皮瓣11例,跗外侧岛状皮瓣5例,静脉皮瓣6例。皮瓣切取面积2.5 cm×3.5 cm5 cm×7 cm。结果33例带蒂岛状皮瓣中完全成活32例,1例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发生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6例游离皮瓣中5例完全成活,1例术后早期呈暗紫红色,肿胀,有散在水疱,2周后皮瓣颜色、外观逐渐恢复正常。34例获随访,时间10个月3年,患肢行走功能正常,皮瓣不臃肿,质地柔软,保护性感觉部分恢复,耐摩擦、耐压,无皮肤破溃发生。结论足拇指残端创面修复的皮瓣种类较多,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可达到较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Experience with 12 cases of thumb reconstruction is reported, utilizing a free skin flap from the big toe and remodelled iliac bone graft, to create metacarpal and phalangeal configu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onstructed thumbs have good functional recovery, cosmetic appearance,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nsation. The procedure preserves the big toe of the donor foot and produces minimal impairment.  相似文献   

17.
吻合血管组织移植在创伤与修复外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修军  曲永明  周伦  徐国士 《中国骨伤》2002,15(12):715-717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组织移植在创伤与修复外科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986年以来行吻合血管组织移植127例,其中各种皮瓣或肌皮瓣60例,骨皮瓣移植6例,骨或半关节移植15例,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35例41指,趾甲皮瓣修复拇,指末节6例,趾关节移植修复指间关节2例,空肠或结肠移植重建咽食道3例。结果:2例皮瓣坏死,余均成活,效果良好。结论:以皮支血管为蒂的皮瓣移植、肌腱穿皮瓣组合移植,血管的端-侧或端-残支吻合、指-趾或跖血管吻合的应用使组织移植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对小腿、踝周、足部皮肤缺损伴骨肌腱外露21例进行修复,其中4例修复前足背顺行皮瓣5例,逆行皮瓣16例。同时观察和测量腓肠神经的走行及合成以及腓动脉穿支的发出部位。结果21例皮瓣全部存活。腓肠神经(18例)吻合型12例,单干型4例,双干型2例,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吻合点在踝上11~14cm者12例,其吻合点越低者,腓肠神经越短。腓动脉穿支18例其中15例在踝上4~7cm范围内,另3例最高分支点分别位于踝上10、11、11.5c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切取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踝周、足部皮肤缺损骨肌腱外露的理想供区,修复足跟时必须吻合神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逆行足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2月-2018年1月,应用逆行足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27例。皮瓣面积平均3.0 cm×5.5 cm(2.0 cm×4.0 cm^4.0 cm×6.5 cm)。结果27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术后第3天皮瓣远端出现暗紫,经无菌换药、拆除蒂部部分缝线后成活。随访2~20个月,皮瓣颜色、外观均正常,质地满意,无臃肿及挛缩。结论应用逆行足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对供区无明显影响,皮瓣耐磨程度好,外形满意,质地良好,是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20.
Free 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for ankle and foot reconstruc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esurfacing shallow defects over the ankle and foot with an appropriately thin flap is a common but difficult task. This can be accomplished by harvesting the 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from the medial aspect of the upper calf. Based on the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 of the medial sural artery, this flap preserves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muscle and avoids unnecessary flap bulkiness.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February 2004, we used 2 variants of the free 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for ankle and foot reconstruction in 13 patients (10 fasciocutaneous flaps and 3 adipofascial flaps). In these patients, skin defects were combined with bone, joint, or tendon exposure. The main advantage of this flap is that it provides a thin and pliable coverage to achieve better accuracy in the reconstructive site. Other advantages include maintai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muscle, providing a long vascular pedicle, and avoiding the need to sacrifice major arteries of the leg. The main disadvantages are the tedious process of intramuscular retrograde dissection of the perforator and the unsightly skin graft over the medial ca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