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成福 《现代保健》2010,(16):25-2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pH值变化规律,并将其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是否伴有幽门螺杆菌分为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53例和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53例,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胃液pH值水平进行检测及统计,并加以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对照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差异不大,而观察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pH值变化明显较阴性患者大,可将其作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荧光胃液分析与胃液中Hp相关性的研究,评估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80例各种胃内病变患者的胃液,用荧光胃液分析仪进行荧光胃液分析,同时进行胃液Hp检测。结果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为最佳截断点KJF≥0.85作为胃癌判断标准,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83.3%;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的KJF值接近胃癌患者;在胃癌患者中胃液Hp检出率为45.2%,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Hp检出率为69.3%。结论荧光胃液分析对胃癌的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特异度较高,且胃癌患者的胃液中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82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胃镜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5例)和研究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7例),比较两组Hp阳性率,以及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Hp感染8例,阳性率为32.00%,研究组Hp感染35例,阳性率为61.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肠化程度(无分级41.7%;轻度分级80.9%,中度分级84.2%;重度分级83.3%;χ2=35.7653,P<0.05)、炎症程度(无炎症18.2%;轻度炎症46.7%;中度炎症80.0%;重度炎症90.0%;χ2=46.3052,P<0.05)及活动性(无粒细胞浸润41.2%;轻度粒细胞浸润66.4%;中度粒细胞浸润77.8%;重度粒细胞浸润88.9%;χ2=36.2143,P<0.05)有关。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存在密切关联,可反映慢性胃炎萎缩程度和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对Hp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身高、家庭人数和出生顺序;职业和体力劳动;饮食、饮水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饮酒、吸烟、喝饮料);家庭社会经济状况;遗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与感染存在流行病学的关联。本文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体后,胃粘膜的γ干扰素水平升高,并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认为γ干扰素参与了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本文就近年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粘膜γ干扰素增加的机制及其在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主要的致病菌。HP系慢性感染,罕有自发愈合。众多研究提示,HP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为了解泰兴市成人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的状况,为我市胃癌防治提供依据,于2003年对我市20岁以上人群上消化道疾病进行普查,现对3677例接受病理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一种简便、准确的非创伤性检测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应用荧光抗体方法、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Hp诊断卡4种方法对6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液、口腔牙菌斑进行Hp检测,胃液采集采用胶囊采样法。结果4种方法胃液Hp检出率分别为85.5%、9.7%、61.3%、56.5%;口腔牙菌斑中Hp检出率分别为88.7%、25.8%、69.4%、90.3%。结论应用荧光抗体结合胶囊采样法检测胃液Hp,是一种无痛性非创伤性手段,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大量资料表明 ,HP是活动性慢性胃炎 (CG)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1] 。一些研究认为HP感染是发生消化性溃疡 (PU)的重要原因 ,PU患者中HP检出率极高 ,胃溃疡 (GU)检出率 50 %~ 95% ,十二指肠溃疡(DU)检出率 63%~ 10 0 % [2 ] 。然而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相当普遍的活动性CG和PU患者HP检查为阴性 ,与文献报道不符合。到底HP与慢性胃病 (CGD)有什么样的关系 ,作者对 12 4 5例CGD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取 1999年 5月至 1997年 5月经胃镜、胃粘膜 (胃窦、角、体、底 )…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癌患者癌旁黏膜炎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胃癌患者182例,分析比较患者Hp感染、类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生长部位、癌旁黏膜炎症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型胃癌患者与弥漫型胃癌患者性别、生长部位及Hp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组织病理分型胃癌患者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感染率贲门癌为42.59%、胃窦及胃体癌为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型与弥漫型胃癌患者间Hp感染率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萎缩型胃炎、肠上皮化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常发生于非贲门癌患者,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是发生肠型和弥漫型胃癌的基础病变。  相似文献   

10.
自1983年从人胃粘膜标本中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HP以其很高的人群感染率及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高度相关性,而引起国内外学的高度重视。近来HP与胃癌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对HP感染行病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仅对HP感染的流行病学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62例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p感染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而降低(P〈0.05);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有无发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发生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均无关。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无需常规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2.
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是一种营养要求高,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研究表明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是人类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Hp的致病因素包括鞭毛、尿素酶、粘附蛋白和毒素等。近来,口腔中Hp的存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胃及口腔内Hp的分离和证实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Hp,大量实验研究证实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1989年,Krajden等[1]首次从Hp胃炎患者的牙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的病理特点,降低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219例,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并观察胃黏膜的形影病理学改变;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患者黏膜类型、炎症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有炎症活动、重度炎症、有滤泡形成者分别占79.35%、55.43%和50.00%;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分别占43.75%、25.00%和25.00%,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明显高于单纯球形螺杆菌,两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形幽门螺杆菌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均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且螺旋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更强,而男性存在该形态螺杆菌相对较多,临床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型别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提高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抗体,将Hp分为Ⅰ型和Ⅱ型。取胃粘膜组织进行Hp细菌培养;采用Kirby-baner药敏纸片法对培养出的Hp进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及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检测。结果Ⅰ型Hp感染组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Ⅱ型Hp感染组(P0.05);Ⅰ型Hp在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组中的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Ⅰ型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Ⅱ型Hp(P0.05);Ⅰ型与Ⅱ型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都比较高,分别为82.9%和77.8%(P0.01),但2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Ⅰ型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致病因子,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尤其是甲硝唑具有耐药性。Ⅱ型Hp感染少见,且只对甲硝唑耐药明显。根据Hp分型来选择有效药物,有助于临床根除Hp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儿童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霞  周庆良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5):1944-1945
儿童反复腹痛等胃肠症状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主要靠临床表现和试验性治疗观察做出诊断,其准确性、可靠性均较差。近10年来,由于检测手段的改进、提高和普及,许多胃肠疾病得到明确诊断。例如:儿童慢性胃炎的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之有密切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192例儿童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进行临床治疗随访.本文对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62例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p感染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而降低(P<0.05);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有无发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发生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均无关。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无需常规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7.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病变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评估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病人,分为根除组和对照组,分别予根除HP治疗和对症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半年分别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根除HP前后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全部80例病人随机分为根除组(n=40)和对照组(n=40).半年后,根除组29例HP完全根除,对照组27例仍为HP阳性.在根除组,黏膜急性炎和慢性炎的组织学积分明显降低(P<0.001),肠化生的组织学积分亦有降低 (P=0.021).而对照组,急性炎的组织学积分升高 (P=0.034),慢性炎和肠化生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萎缩性病变均无明显变化(P值分别为0.53和0.64).结论根除HP可使胃粘膜急慢性炎症明显消退,减轻并有可能逆转肠化生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胃液pH值控制范围在应激性溃疡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4~11月收治的87例留置胃管监测胃液pH值的APACHEⅡ(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5分的应激性溃疡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使用奥美拉唑控制胃液pH在4~6,对照组控制胃液p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癌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胰腺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血清中的抗Hp-IgG、Hp-IgM和CagA-Hp-IgG进行测定,并与对照组60名体检健康人员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感染率观察组为64.29%、对照组为46.6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CagA-Hp阳性率观察组为38.88%、对照组为21.5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患者Hp感染与其吸烟史、慢性胰腺炎病史有关(P<0.05)。结论 Hp感染为胰腺癌危险因素之一,CagA-Hp阳性者胰腺癌危险更甚,加强对Hp感染的防治对胰腺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贲门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贲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上消化道非肿瘤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上消化道内镜对贲门不同位点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55.26%,肠上皮化生患者为57.14%,腺上皮萎缩患者为58.82%,不典型增生患者为60.00%,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5.0%,高于对照组(5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贲门区12点位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55.83%,分别高于3点位(35.0%)、6点位(34.17%)、9点位(3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贲门区不同位点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贲门癌及贲门区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