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低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左室功能的临床关系。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ECHO)评价45例高龄AMI患者,将45例AMI患者分为PCI组(20例)及对照组(25例),均于梗死后第4、24周进行ECHO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术后第24周PCI组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及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与术后第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5),室壁节段运动指数(WMSI)降低(P<0.05);对照组EDVI、WMSI治疗后第24周与治疗后第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低危AMI患者急诊行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明显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超声心动图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心功能及室壁运动等情况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的相关性,以期为AMI患者预后的评估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台县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AMI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将其作为健康对照组,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6个月恢复情况分为恢复组(68例)和未恢复组(32例)。对比AMI组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心功能、室壁运动及左心室重构指标,恢复组和未恢复组患者心功能、室壁运动及左心室重构指标;分析AMI患者左心室容积、左心室重构及室壁运动等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患者LVEF、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恢复组高于未恢复组;AMI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16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msvl6-S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恢复组低于未恢复组;Spe...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106例,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者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时第1次随机血糖≥7.8 mmol/L者列为高血糖组(49例),其余患者列为正常血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术后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P<0.05),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正常血糖组高(P<0.05);两组PCI术后60 min各导联ST段抬高平均值及术后ST段回落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较正常血糖组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随机血糖升高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的心肌灌注较差,进而影响心功能,增加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吴小波  李斌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50-3752
[目的]探讨急诊PCI术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方法]56例初发AMI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干预组入院时即给予依达拉奉静滴,疗程7d。检测术前即刻、术后1、6、12、24、48h、7d血浆丙二醛(MDA)水平,同时检测血浆CK-MB峰值浓度,发病d7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观察两组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事件与不良反应。[结果]急诊PCI再灌注治疗后对照组各时点MDA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再灌注后1h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d7时仍高于术前水平,干预组术后各时点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事件发生率及CK-MB峰值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左室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浆脂质过氧化标志物丙二醛显著升高,依达拉奉能减轻其升高水平,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血管再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家庭自主式心脏运动康复的疗效,为AMI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急诊PCI后血管再通的AMI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及出院后日常活动,不给与任何心脏运动康复,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平稳后即可开展家庭自主式心脏运动康复,在出院后由患者自我开展运动和运动强度监测,观察患者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心功能、肾功能变化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短轴缩短率(FS)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对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LVEF心率观察组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LVEF、心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肌酐和尿素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0.00%、次要终点事件为47.50%,观察组为15.00%、25.00%,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自主式心脏运动康复能有效改善急诊PCI后血管再通AMI患者心室功能,有助于减少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同时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行急诊PCI的8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两组患者均行急诊PCI和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尼可地尔。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术后1周、术后3个月血清NT-pro BNP浓度、LVEF、LVEDd、LVEDs;比较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CTFC、TIMI血流3级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患者比例、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以及3个月的NT-pro BNP浓度及LVEF、LVEDd、LVEDs指标均较入院24 h内的指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TIMI血流3级及TMPG3级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TFC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MACE发生率为7.50%,对照组为15.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联合使用尼可地尔能明显改善STEMI患者的早期预后,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超声造影(MCE)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冠脉介入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心肌血流灌注对其左心结构和功能改变、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共300例已行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将其分为急诊PCI组、延迟PCI组,分别于术后早期(术后1周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将左室壁分为17节段,运用Q-analysis软件进行心肌灌注的定量分析。根据心肌灌注造影结果进行室壁运动评分及MCE半定量评分,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测量并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记录临床症状。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MCE,无不良反应发生,其中1 365个节段心肌因透声条件及侧方声影的影响被排除。血运重建术前,MCE评价存活心肌为969节段,无存活心肌为227节段,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 39%、68. 7%和87. 8%。血运重建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共有1 364个室壁明显发生节段性运动异常,其中有1 049个室壁的节段性运动异常术后得到改善。心肌灌注改善组(1 049个节段)术前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明显高于心肌灌注无改善组(315个节段)[(-7. 34±5. 84)%vs (-2. 11±1. 66)%,P <0. 001]。以术前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5. 0%作为截断值判断心肌梗死时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5%。急诊PCI组和延迟PCI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吸烟史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急诊PCI组住院时间明显较延迟PCI组缩短(P <0. 05);急诊PCI组LVDd明显小于延迟PCI组(P <0. 01),而LVEF明显高于延迟PCI组(P <0. 01)。结论 MCE可以有效准确地预测梗死心肌的存活性,以MCE为评价心肌灌注的方法,可以检测AMI患者PCI后的心肌灌注水平,并分析心肌灌注水平及左室重构的关系。根据MCE的结果分析:急诊PCI组在恢复AMI患者的心脏灌注,改善左心重构的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延迟PCI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心肌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入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160例,根据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二分位法分为G1组(RDW <12.7%)和G2组(RDW≥12.7%),发病后2 d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检查,记录两组心血管事件及预后情况,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心肌重构的预测情况。结果发病3、6和12个月,G1组室壁运动指数(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指数(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指数(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优于G2组(P <0.05);与发病2 d内超声心动相比较,G1组LVEF于发病6和12个月明显改善(P <0.05),EDVI、ESVI均明显缩小(P <0.05);与发病2 d内超声心动相比较,G2组发病6和12个月LVEF明显改善(P <0.05)。结论 RDW值升高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程度,可作为预测急性前壁AMI患者左室心肌重构的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心肌灌注分级(MBG)的方法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微循环灌注情况,并评价其对局部、整体心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前壁AMI患者128例,于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按MBG将患者分为微循环灌注障碍组(MBG0~1级,A组)和微循环灌注良好组(MBG 2~3级,B组).于直接PCI后行左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和6个月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左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及收缩同步性参数.并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1)AMI后6个月,A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WMS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均较B组增高(P<0.05);而LNEF、高峰射血率和高峰充盈率均较B组降低(P<0.05).(2)AMI后6个月,A组左室局部射血分数(LrEF)2~LxEF8分别较B组降低19.43%、32.98%、34.55%、35.89%、28.78%、27.49%和21.77%(P<0.05).(3)相位分析显示A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Ps和PSD高于B组.(4)在6个月随访期内,A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微循环灌注障碍状态,可导致左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降低,减弱心室射血的力学效应.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2组术后2 h、6 h、12 h、24 h、2 d、4 d及7 d血浆BNP值及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比较2组术后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浆BNP水平在术后2 d[(270.3±82.4)ng/L vs(315.4±90.6)ng/L,P0.05]、4 d[(370.7±89.5)ng/L vs(419.5±94.1)ng/L,P0.01]及7 d[(120.2±43.5)ng/L vs(178.6±54.8)ng/L,P0.01]低,术后2周LVEF高[(50.6±4.2)%vs(47.5±5.3)%,P0.01],LVESVI[(31.3±5.1)ml/m2 vs(35.7±7.2)ml/m2,P0.01]、LVEDVI[(57.5±5.3)ml/m2vs(61.8±5.9)ml/m2,P0.01]及RWMI[(1.51±0.46)vs(1.73±0.52),P0.05]低。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2 d、4 d、7 d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低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左室功能的临床关系。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ECHO)评价45例高龄AMI患者,将45例AMI患者分为PCI组(20例)及对照组(25例),均于梗死后第4、24周进行ECHO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术后第24周PCI组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及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与术后第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5),室壁节段运动指数(WMSI)降低(P〈0.05);对照组EDVI、WMSI治疗后第24周与治疗后第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低危AMI患者急诊行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明显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辅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心肌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PCI术AMI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联合组(脑心通胶囊辅助西医治疗),每组46例。比较两组疗效、心功能、心肌指标、梗死面积、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w,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TIMI血流分级3级人数比例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梗死面积、TIMI血流分级0~2级人数比例降低,同时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AMI可有效改善急诊PCI患者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梗死面积,改善缺血再灌注情况,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方法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27.5%vs47.5%,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急诊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梗患者50例,其中采用r-tPA急诊溶栓24例,急诊PCI术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发病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PCI组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发心梗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猝死率PCI组优于溶栓组(P<0.05).1个月LVED及LVEF值PCI组明显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梗6 h内急诊行PCI术预后优于急诊溶栓,建议首选PCI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在AMI患者急诊PCI术后1月血清LDL-C≥1.8mmoL/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在北京燕化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经常规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治疗1月后LDL-C≧1.8mmoL/L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给予依折麦布10mg/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诊PCI术后6个月、12个月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和术后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的MACE的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折麦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性AMI患者117例.检测入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生物标记物,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情况.依据入院白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白细胞正常组(白细胞计数≤10×109/L,60例)和白细胞升高组(白细胞计数>10×109/L,57例).比较两组间各生物标记物以及心室重构指标的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预测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后近期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白细胞升高组患者入院NT-proBNP、hs-CRP及cTnI峰值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组[(2408.83±3173.39)pg/L比(713.11±636.82) pg/L、(39.64±59.51) mg/L比(11.23±14.14) mg/L、(107.76±107.71) pg/L比(62.23±87.79) pg/L,P< 0.05].入院白细胞计数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P< 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有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入院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无左心室室壁瘤患者[( 12.59±5.22)×109/L比(9.27 ±2.60)×109/L,P=0.001].入院白细胞计数≥10.5×109/L是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5,95% CI:2.69~187.83,P<0.01),其诊断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69.7%.结论 入院白细胞计数可能具有预测和协助诊断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左心室重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评估预见性防护对降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风险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64例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模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行预见性防护措施,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防护急诊PCI术后风险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 94例 ,发病时间均在 12h以内。 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 ,5 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 ,并于PCI术后 1周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 ,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多 ;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 ;PCI术后 1周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 ;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早期再通率高 ,心肌梗死面积小 ,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 ,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21,(1):85-86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IMI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行保护性临时起搏)与对照组(56例,未行保护性临时起搏)。比较两组患者再灌注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再灌注前后的DBP、 SBP、 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保护性临时起搏应用于AIMI急诊PCI中,并未改善DBP、 SBP、 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甚至还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