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娩时面先露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对32例面先露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有29例临产后发生胎头入盆缓慢(90.6%),原发性及继发性宫缩乏力23例(71.8%),潜伏期延长27例(84.3%)。25例进入活跃期者11例活跃期延长,14例活跃期停滞。胎膜早破8例(25%),29例剖宫产(90.6%),3例经产妇颏前位经阴道分娩。无1例发生子宫破裂和产后出血。结论:面先露是分娩难度很大,剖宫产率极高的严重胎位异常,应早期诊断,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1997年,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106例(A组),并与同期阴道分娩产后出血213例(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7.29%)明显高于B组(3.15%)(P<0.01);A组产后出血量的严重程度(>900ml)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病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80%)、前置胎盘(10.4%)、子宫切口撕裂(3.7%)。A组11例严重产后出血病人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止血,均成功止血。结论:我们认为,应该降低剖宫产率,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宫腔无菌纱条填塞是剖宫产术严重产后出血的有效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产妇精神状态(焦虑与抑郁)与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间的关系。方法120例健康初产妇以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抑郁量表(HI)S)评定精神状态,观察其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状况;按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钳产组及顺产组;按是否有产后出血分产后出血组及产后无出血组。结果120例产妇焦虑发生率35.0%,抑郁发生率28.3%,焦虑并抑郁发生率16.7%。剖官产组、钳产组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明显高于顺产组,而剖宫产组、钳产组间则无显著差异;产后出血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亦明显高于无产后出血组。结论焦虑状态与抑郁状态是增加助产率及产后出血的一个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4.
比较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然晚期产后出血35例中的影响,其中阴道分娩26例,发生率为0.39%,至晚期出血时间为2~49天,平均14.5天,剖宫产9例,发生率为0.62%,至晚期出血时间为10~50天,平均31天,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我显著性(P〉0.05)。对照前14年剖宫产后晚期出血占晚期产后出血总数的11.1%,而后4年达41.2%,使用缩宫素及抗生素后行剖宫术有效,子宫切口裂开者进行了宫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自1994年-2001年间产后出血病例,对分娩方式、胎儿体重、重度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组出血(6.96%)明显高于会阴侧切组(4.27%),更高于自然分娩组(2.76%);巨大儿组出血(11.53%)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组(3.55%);重度出血多发生在早产期并发症。结论: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胎儿体重有关。重度出血与早产期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 将170例曾行1 ̄2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70例中阴道分娩93例,成功81例,成功率达87%,1例发生先兆子宫破裂,无产妇死亡。产后出血及产后病率剖宫产组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必须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是可行的,应给予充分的试产  相似文献   

7.
胎头高直位92例分析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头高直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对92例高直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直后位84例,高直前位8例.产程特点:临产后胎头不入盆82例,占89%;原发性及继发性宫缩乏力65例,占71%;潜伏期延长85例;92例中有30例未进入活跃期,62例进入活跃期者29例活跃期延长,33例活跃期停滞.胎膜早破19例,占20.8%,妊娠结局:87例(94.6%)剖宫产,5例(5.4%)经手指旋转胎头变为枕位后经阴道分娩.无一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子宫破裂和产后出血.结论:高直位是分娩难度很大、剖宫产率极高的严重胎位异常,但只要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并进行手指旋转胎头,仍有部分病例可转为枕位而经阴道分娩并避免母婴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患者产后出血的基本原因,并对不同分娩方式下产后出血的差异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对在我院妇科分娩的患者进行分娩方式统计,并对其中因为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而产后出血的情况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出血频率、出血原因以及出血量等。结果剖宫产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道分娩(P〈0.05);两种分娩方式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剖宫产主要原因为手术与体位因素。结论分析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情况与原因的差异,有利于控制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1231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近10年我院产后出血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减少产后出血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我院住院患者产后出血12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年间产后出发生率为4、21%。经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初产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率比阴道分娩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出血原因以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多见,分别占68.89%和19、25%。后5年与前5年相比:产后出血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剖宫产率及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显著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孕产妇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产科抢救能力,掌握剖宫产指征,以达到减少产后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最佳分娩方式。方法选取剖宫产再次妊娠的孕妇196例,分为再次择期剖宫产及经阴试产两组。对2种分娩方式、子宫破裂、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再次择期剖宫产与经阴试产两组子宫破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的发生率再次择期剖宫产组明显高于经阴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次剖宫产有绝对指征或在此妊娠出现新的指征可行择期剖宫产,否则可经阴试产,试产失败者改急诊剖宫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00年至2005年在太钢总医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3046例(阴道分娩1621例,剖宫产1425例).其中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之间分娩的828例产妇(阴道分娩371例,剖宫产457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的关系。结果: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首位,其次为胎儿窘迫、巨大儿、难产等。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高于后者。产褥感染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亦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做好产前宣传教育、产程中陪伴护理等可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本院分娩的1209例产妇,其中顺产436例,剖宫产773例,发生产后出血66例,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顺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降低剖宫产率,预防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腔阻滞(CSEA)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CSEA无痛分娩产妇124例(观察组),无镇痛分娩产妇136例(对照组),观察2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阴道出血量、异常分娩指征、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均长于对照组(P〈0.01);2组第三产程时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阴道器械助产率及缩宫素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阴道器械助产指征:观察组宫缩乏力、胎儿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指征:2组在胎儿窘迫、头盆不称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其他指征方面则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腔阻滞可使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延长、剖宫产率降低、阴道器械助率增加,但不增加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永珍 《西部医学》2007,19(5):862-863,865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28例产妇(阴道分娩371例,剖宫产457例),剖宫产率的变化、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的关系。结果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首位,其次为胎儿窘迫、巨大儿、难产等。剖宫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产褥感染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亦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其并发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应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玲  刘华晓 《吉林医学》2008,29(15):1271-127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15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再次剖宫产115例患者与随机抽样的同期首次剖宫产115例进行对照;将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43例与随机抽取的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3例进行对照。结果:158例中,66例进行阴道试产,43例成功阴道分娩,成功率65.2%;再次剖宫产115例,手术产率72.8%。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组无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及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次剖宫产组产后出血量比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组高,平均住院天数长,产后出血、严重粘连、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较首次剖宫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凡具备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钙与宫缩乏力和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钙水平与宫缩乏力的关系,以及应用钙剂减少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平产分娩的产妇100例,测定血钙的水平,比较不同水平钙对宫缩的影响;选择择期剖宫产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于术前开放静脉通道后,于莫非氏管内静滴50%葡萄糖30mL加10%葡萄糖酸钙10~20mL,对照组仅常规开放静脉通道。观察术中、术后24h的出血量。结果(1)低钙组有21例,宫缩乏力者9例,发生率占43%,产后出血量(385±35)mL,与正常钙组和高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实验组出血量(200±32)mL,≥500mL者2例(2%);对照组出血量(330±35)mL,≥500mL者19例(19%),两组比较,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持正常水平钙可以有效减少及预防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剖宫产术前补钙,对预防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有良好的效果,利于术后康复,节约血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囊仿生助产术在产科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6例无禁忌证的初产妇,观察组103例应用气囊仿生助产术,对照组103例按常规方法接生。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及围产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第一、二产程与总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囊仿生助产术在产科分娩过程中应用,可明显缩短产程,减少分娩痛苦,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现代产妇在产程中产生的各种分娩心理对产程的影响,进行分娩心理治疗和护理,消除产妇的心理因素,减轻痛苦,缩短产程,顺利分娩。方法:取120例产妇在产程中进行分娩心理治疗和护理。对产程进行观察。另取条件相同,在产程中未进行分娩心理治疗和护理的120例产妇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及剖宫产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产程第一产程潜伏期、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程中对进行分娩理治疗和护理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均缩短,并降低了胎儿窘迫率及剖宫产手术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0年1月~2005年2月收治的32例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晚期产后出血中,胎盘胎膜残留15例,占46.88%,子宫复旧不良10例,占31.25%,产褥感染6例,占18.75%,剖宫产切口预后不良2例,占6.25%。结论重视第三产程的处理,规范剖宫产手术操作等,可防止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观察产妇精神状态(焦虑与抑郁)与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150例健康初产妇以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抑郁量表评定精神状态,所有产妇以产科常规进行分娩而不进行干预,观察其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状况:按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吸引产组及顺产组,按产后出血不同分为产后出血组及无产后出血组。结果:150例产妇焦虑发生率36%,抑郁发生率27.8%,焦虑前抑郁发生率16.2%。剖宫产组,吸引产组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明显高于顺产组,而剖宫产组、吸引产组间则无显著差异;产后出血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亦明显高于无产后出血组。结论: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是增加助产率及产后出血的一个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