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蜚蠊卵荚寄生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浙江8个代表性地区的调查结果:①共发现蜚蠊卵荚寄生蜂3种,其中T.sp.和E.a.广泛分布,T.h.仅在少数地区个别点上发现:②黑胸大蠊卵荚被T.sp,寄生的占97.6%,被T.h.寄生的占2.3%,被E.a.寄生的偶见;美洲大蠊卵荚被E.a.寄生的占81.0%,被T.sp.寄生的占19.0%;③T.sp.在活卵荚中的寄生率最高(73.2%),死卵荚中最低(26.2%).卵荚壳居中(67.6%),合计寄生率58.4%;据现场调查,卵荚壳占69.0%,死卵荚占23.3%,活卵荚占7.7%,表明在卵英壳的寄生率最能反映一个地区寄生蜂寄生的实际情况;④厨房菜桌下、菜柜内外、抽屉内等是蜚蠊卵荚分布最多的场所,是防制重点;T.sp.在隐蔽场所对蜚蠊卵荚的寄生率低于暴露场所。此点在生物防制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蜚蠊卵荚寄生蜂五种寄生率的含义及应用浙江省上虞市卫生防疫站(邮编:312300)俞松青据调查,蜚蠊卵荚寄生蜂不同类型的寄生率普遍存在,由此获得的资料在统计分析中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1]尚未对其区分应用。作者根据近年[2]的研究,特...  相似文献   

3.
4.
浙江省蜚蠊种群、地理分布特点及防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查清全省蜚蠊种群地理分布特点,进行防制对策研究。方法:在全省按地理分布建立监测点,根据对本省蜚蠊种群、分布、季节消长、药敏程度等特点制定防制规范在全省实施。结果:查清蜚蠊种群、数量、优势种及栖息场所特点,查清蜚蠊寄生蜂种群、数量、分布及生态习性等,采用防制规范技术,已有28个城市申报全部通过灭蜚蠊成果考核。结论:通过多年的基地研究,掌握本省蜚蠊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制技术,提高了防制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浙江东南沿海台州地区室内常见蜚蠊卵荚中发现了拟噬小蜂Tetrastichodes sp.和蜚卵旗蜂Evania appendigaster两种蜚蠊天敌。拟噬小蜂在寄生蜂中占90.38%,能寄生于各种室内常见蜚蠊卵荚,自然寄生率为11.87%,每只卵荚内自然寄生数达70.6只,有望用于防制当地室内常见蜚蠊。卵荚寄生蜂的自然寄生率与蜂种、寄主蠊种和卵荚内自然寄生数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蜚蠊卵啮小蜂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蜚蠊卵啮小蜂是黑胸小蠊、日本大蠊、德国小蠊卵荚内寄生蜂。在湖北该蜂主要寄生在黑胸大蠊卵荚,年发生3~4代,以预蛹或蛹在卵荚内越冬,翌年初夏开始羽化出蜂。在卵荚内发育历期各代不尽相同,主要与温度有关,随着气温升高发育历期渐短,成虫寿命6~10天,该蜂对黑胸大蠊卵荚自然寄生率31.31~72.30%,平均为49.46%。成蜂雌雄性比为1:0.84~1:0.10,平均为1:0.33。蜚蠊卵啮小蜂对黑胸大蠊的发生危害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生物防治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在浙江省上虞县黑胸大蠊卵荚中发现了Tetrastichodes sp.,Tetrastichus hage-nowii(Ratz.)和Evania sp.三种寄生蜂。T.sp.分布广,占寄生蜂总数的86.2%。T.sp.和T.h.混合自然寄生率64.2%,可在同一生境混合存在,在暴露和隐蔽场所的卵荚中均可寄生,但寄生率前者高于后者。按本县气溫,T.sp.估计全年可繁殖3~5代。对T.sp.和T.h.每个卵荚羽化的成蜂数量、性比例、体长、寿命、交尾和产卵等习性都作了观察或测量。结果表明,T.sp.和T.h.两种寄生蜂用于生物防制本地的黑胸大蠊很有希望。  相似文献   

8.
9.
蜚蠊卵荚寄生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蜚蠊的天敌种类繁多,可分为捕食者和寄生者两大类。前者如泥蜂(Sphecoid)等,后者如寄生蜂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蜚蠊卵荚寄生蜂。作者就近几年对蜚蠊卵荚寄生蜂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工作的现状加以概述。一、种类:据不完全统计,属于蜚蠊卵荚寄生蜂的种类已知有6科17属31种;其中包括旗  相似文献   

10.
蜚蠊综合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蜚蠊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环境治理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分析用于蜚蠊防治的杀虫剂应用前景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各地区蜚蠊的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低温贮存拟啮小蜂寄生卵荚推迟成蜂羽化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拟啮小蜂在黑胸火蠊卵荚内越冬情况,并遵循其自然越冬规律,进行低温贮存寄生卵荚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拟啮小蜂在黑胸大蠊卵荚内越冬后,于翌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54天中羽化,羽化高峰在6月中旬,占全部羽化卵荚的46.6%;②拟啮小蜂以预蛹期在卵荚内越冬,当月平均室温达16.8℃时,已有25.9%的预蛹发育到蛹,并首次出现发育到成蜂的卵荚;③低温(5.8℃)贮存123~132天的越冬寄生卵荚,可推迟成蜂羽化期1~4、5个月,成蜂羽化率随时间延长略有降低;利用这一技术贮存寄生卵英,可控制成蜂的羽化时间和数量;④经低温贮存后,不能将卵荚直接置于高温和低湿环境,否则将造成卵荚内寄生蜂的大量死亡;⑤低温贮存当年寄生的美洲大蠊卵荚,至少可推迟拟啮小蜂羽化期1~2个月,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常州市不同生境蜚蠊携带病原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相关媒介生物性疾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瓶诱法捕获蜚蠊,带回实验室分离相关病原体,研究德国小蠊、黑胸大蠊携带病原体的种类、数量。结果从不同生境捕获的计26组蜚蠊体表检出病原体的有25组,检出率为96.2%;体内检出病原体26组,检出率为100%。病原体主要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志贺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蛔虫卵。医院捕获的蜚蠊携带病原体种类最多,其次是农贸市场,居户最低。不同生境蜚蠊携带病原体检出率为医院最高,其次为农贸市场,各生境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11.91;P小于0.05)。结论常州市蜚蠊病原体携带状况较严重,所存在的媒介生物性疾病的传播风险较高,应加大针对蜚蠊的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3.
闽东室内蜚蠊种群分布调查福建省宁德地区卫生防疫站(宁德,352100)袁高林,陈文锦为了解闽东地区蜚蠊种群及分布情况,我们在各县、市城关及沿海集镇选择卫生状况、建筑结构具有代表性生境为调查点,进行了监测观察。一、材料与方法:在500ml棕色广口瓶的瓶...  相似文献   

14.
蜚蠊,俗名蟑螂,原是野外生活的一类昆虫,全世界已知有近4000多种,现有10多种适应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成为居室蜚蠊类群,传播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重要的城市卫生害虫。为摸清珠海蜚蠊的种群及分布密度,为制定珠海灭蟑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5年5~6月对珠海市蜚蠊的种群、分布、密度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将美洲大蠊卵荚分别侵入0.3‰和0.6‰两种浓度的凯素灵溶液中1分钟,取出孵化,其死荚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说明凯素灵对蜚蠊卵荚无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室内常见蜚蠊的生活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日本、澳洲、褐斑、黑胸大蠊、德国小蠊和京都稀蠊的生活史进行了实验观察。蜚蠊卵鞘呈肾形,从鞘裂至孵出若虫约需5~10分钟。虫龄:澳洲大蠊9~12个,褐斑大蠊8~10个,日本大蠊和京都稀蠊8个,德国小蠊6个。若虫的发育和羽化,受水和食物的影响甚大。成虫雌雄性比:澳洲大蠊为1∶0.854,日本大蠊为1∶0.629,德国小蠊为1∶1.192,黑胸大蠊为1∶1.209。交配:羽化后日本大蠊经5~9天,京都稀蠊3~6天,德国小蠊3~5天开始交配;交配持续时间,日本大蠊为1.16~3小时,德国小蠊为63~115分钟;1只雄虫能交配1~19只。产卵高峰期为2月龄成虫;产卵鞘:澳洲大蠊平均3.12个,褐斑大蠊平均3.19个。寿命:大蠊比小蠊长,雌比雄长,如日本大蠊为2~7个月。6种蜚蠊皆以若虫和卵越冬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分析了广九直通车上蜚蠊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采用诱捕盒法共捕获5514只蜚蠊,分属2科2属2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对蜚蠊的侵害情况及防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常州市蜚蠊种群分布和侵害状况,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结果全市共有3种蜚蠊分布,分类鉴定为2科2属3种,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93.39%。蜚蠊侵害率为46.98%,农贸市场侵害最严重,其他有餐饮业、商场超市、宾馆、食品加工厂、酒吧茶室、浴室。结论常州市各行业蜚蠊侵害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19.
蜚蠊是多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卵的携带传播媒介,为掌握福鼎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类,2005年10月我们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生态学调查及防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的生态学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结果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蜚蠊密度消长与同期的平均气温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性。平均侵害率为22.87%。受侵害最严重的是宾馆行业,侵害率达48.93%。2007年与2005年相比,在不同生境中,医院和居民住宅的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变化较大,其中医院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上升了100倍和12.76倍;居民住宅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上升了1.48倍和0.82倍;新城区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分别上升了2.60倍和0.72倍。2007年新城区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分别是老城区的1.90倍和1.57倍。结论兰州市应根据蜚蠊密度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环境治理为主,同时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控制蜚蠊密度。防制的重点应是宾馆行业、居民住宅和餐饮行业等。各种生境中,蜚蠊防制的主要对象应以德国小蠊为主,同时兼顾美洲大蠊和日本大蠊。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将蜚蠊等病媒生物的防制纳入其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卫生防病意识。加强蜚蠊密度、种群动态和抗药性监测,根据监测资料,适时制定或调整防制技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