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PAF的实验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具有广泛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PAF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PAF不仅对脑代谢、脑血管、脑血流等有一定影响,而且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在急性脑损伤中亦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PAF,有可能找到防治脑缺血和降低脑损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PAF受体拮抗剂海风藤酮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光化学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风模型,观察了PAF受体拮抗剂海风藤酮对实验性脑缺血脑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海风藤酮可明显改善缺血区rCBF增强脑缺血再灌注期脑组织SOD活性,明显减轻缺血脑组织水肿及神经元的坏死,本研究结果提示PAF为脑缺血病理损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性介质中,其对脑缺血继发病理损害诸多重要环节有明显的活化及调节作用,PAF受体拮抗海风藤酮对实验性脑缺血组织有明确的脑保护作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AF、PAF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O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PAF受体基因表达,同时用ELISA法检测对应血浆PAF值.结果单纯脑缺血24 h时缺血区皮质PAF受体mRNA含量并无显著变化,密度比值为0.98±0.13,再灌注6 h明显降低(0.63±0.08),24 h最低(0.44±0.06),随后逐渐回升.对应时相血浆PAF值单纯脑缺血组为(848±80)(pg/ml),再灌注12 h为最高,48 h降至对照组水平(568±45)(pg/ml).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致PAF受体基因表达异常,推测与内源性PAF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血小板在脑缺血损害中的作用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6例急性脑膜塞患者发病后6h内,24h,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浆内GMP-140的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 发病后2周的血浆GMP-14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发病后6小时内即见血浆GMP-140水平增高,至第3天达最高水平,以后逐渐降低,第3天GMP-140水平梗塞灶最大直径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体积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及其与脑梗塞的因果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81例脑梗塞、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静脉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了观察,并与70例老年人进行了比较。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对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各10例)血小板体积进行了比较。结果脑梗塞、TIA患者血小板体积均明显增大,病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梗塞患者在卒中之前出现血小板体积增大,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急性期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5例脑出血,108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和731名正常人作血液流变学对照观察,结果;出血组血球压积和全血粘度低于对照组,基余六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梗塞组8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组血球压积和全血粘度明显低于梗塞,降低程度与出血量成正比,其余六项指标与梗塞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急性脑梗塞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0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讨论稿,并经CT证实。  相似文献   

8.
PAF受体拮抗剂对缺血/再灌注脑损害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与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脑损害有密切关系,此研究拟用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对PAF、炎性细胞浸润及一氧化氮(NO)在脑IR损害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IR模型,对IR脑组织NO含量、局部脑血流量(rCBF)、中性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脑梗死体积进行测定。结果: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对IR脑组织NO的产生有明显影响.且可明显改善IR脑组织的rCBF和显著降低MPO活性,最终减轻局部IR脑损害。结论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对IR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病理损害过程中的活性介质—PAF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认为PAF为脑缺血及脑损伤病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性介质,其介导并直接参与了脑组织的病理损害过程。本文从PAF的合成、代谢、信号传递机制以及与其它损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说明PAF对促发及加重缺血期尤其是再灌注期脑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块脑梗塞中出血性梗塞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报告24例大块脑梗塞的脑局解病例,对其中16例HI的病理特点及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证实:HI占本组大块脑梗塞的发生率为71.4%,脑血栓HI的发生率为60%。HI多发生在梗塞灶的边缘区及皮质区,以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为主。HI的发生与梗塞的体积及动脉血压增高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周边区或皮质区侧枝循环建立和脑水肿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液淤滞所致。本文还证实溶栓治疗与其它治疗比较并未见出血扩大。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急性期病人血及脑脊液钙,镁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梗塞急性期病人血及脑脊液钙、镁含量的研究许荣家,胡成进,葛树业,冷贵生,陈文华本文对32例经头颅CT证实的脑梗塞急性期病人和35例非脑梗塞患者,同时进行了血与脑脊液(CSF)Ca2+、Mg2+测定,结果发现脑梗塞组血清Mg2+和CSFCa2+、Mg...  相似文献   

12.
脑梗塞早期患者血脂蛋白(a)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30例皮质动脉区脑梗塞(CACI)、32例穿通动脉区脑梗塞(PACI)、3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及年龄、性别与CACI患者配对的无心脑血管病的30名对照者,以ELISA法测定其血Lp(a)水平。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血Lp(a)水平与对照者相似,CACI患者血Lp(a)水平相对稳定,无急性期反应物作用;进一步证实高水平血Lp(a)是AS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索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自由基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地位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放免法及TBA法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PAF与LPO含量。结果:缺血20min后灌注0min组及60min组PAF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对照组,而再灌注240min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差异。相应LPO含量早期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结论:PAF可能主要能与脑缺血再灌注缺血期的病理损伤机制,而自由基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与血小板白细胞的相关性观察周仲玲,任绪义,彭立义本文就脑梗塞发生后血小板指数、白细胞计数的测定结果,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脑梗塞组:74例,男51例,女23例。年龄34~84岁,平均59岁。均经头颅CT证实。健康对照组:80例均...  相似文献   

15.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97例脑梗塞患者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数目,体积,粘附和聚集功能,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和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和解聚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5分钟聚集率虽比急性期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及解聚率与对照组相似。大面积梗塞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均高于小面积梗塞(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小板体积,最大聚集率与脑梗塞容积呈正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消耗,体积增大,功能亢进,血小板体积与最大聚集率和梗塞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左心房大小与脑梗塞之关系分析续运勤,王红岩,李强,童晓明,袁有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关系是近年来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对1991年5月~1994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50例脑梗塞病人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CDFI)检测左心房大小,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白细胞凝聚在脑梗塞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1994年9月~12月我们对38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病人及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白细胞凝集(LA)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37~73岁,平均61.7±8.5岁。14例有高血压病史,3例有糖尿病史。38例脑梗塞患者均于发病3天内入院,并经头颅CT(27例)或MRI(11例)扫描证实。对照组为30例门诊体检正常人,无心、脑、肺、高血压及血液病等疾患。男13例,女17例。年龄43~77岁…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WBC与TNF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67岁。病程2~15天。根据梗塞面积大小分两组:①测量的最大低密度区直径超过4.5cm的甲组,②测量的最大低密度区直径小于2.5cm的乙组、患者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经CT脑扫描证实。对照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30~45岁,平均40.1岁。均属健康献血员,排除神经系统疾病。以上三组实验前2周内未应用影响WBC、TNF及细胞毒性药物史。检测方法WBC检测:取患者指尖血,应用日本产F七00血液分析仪及随机所带浴血剂、稀释液、清洗液。进行常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Wistar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应用具有强力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作用的中药山醇提取物治疗实验性脑梗塞,通过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组织含水量、血浆粘度及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等指标观察,发现山醇能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CBF,减轻脑水肿,降低血浆粘度,减轻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肿胀,减少核的坏死溶解,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观察了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梗塞面积越大、病情越重者,血小板MPV和PDW越增高,且MPV和PDW两参数与血小板计数(PLT)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此项检查可作为临床上估计病情和梗塞面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