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为脑梗死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69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88次DWI和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8例次,急性期35例次,亚急性期20例次,慢性期25例次,测量各期梗死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超急性期与急性脑梗死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明显下降,亚急性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高于超急性期及急性脑梗死病灶(P〈0.05),部分亚急性晚期(10~14d)病灶平均ADC值接近于甚至稍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其平均ADC值、平均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P〈0.05)。7例超急性脑梗死及26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内的ADC值、rADC值不均匀的,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1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将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并加以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演变规律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DTI图像、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面弥散系数(ADC)的变化,并比较病例组不同部位脑梗死与对照组相应部位脑组织FA值的变化特点。结果患者不同梗死部位与对照组平均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在超急性期梗死部位FA值与对照组相应部位比较无明显变化,随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逐渐降低,2组患者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的ADC图表现为低信号,FA图表现为高信号;亚急性期病变区的ADC图为低、等信号;FA图为混杂或低信号;慢性期病变区的ADC图为高信号,FA图为低信号。结论DTI对脑梗死超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范围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38例(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周围区平均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对不同分期、不同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灶平均ADC值(3.83±0.89)×10^-4mm。/s、(4.92±0.18)×10^-4mm^2/s,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8.29±0.54)×10^-4mm^2/s、(7.86±0.63)×10^-4mm^2/s(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中央区r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外周区(边缘区和周围区)rADC值下降少于中央区,从梗死中心到周围rADC呈阶梯状升高。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缺血灶周边区存在缺血半暗带;DWI结合ADC能快速准确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上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析超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范围.[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中超急性期者为6例,急性期为18例,亚急性期为29例;给所有患者进行常规MRI,DWI检查,测量病灶平均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及病灶旁3,5mm区ADC.[结果]53例脑梗死患者病灶平均rADC为55%~75%;超急性及急性期病灶旁3mm处平均rADC为78%~80%,亚急性期为100%;超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期病灶旁5mm的平均rADC为100%~105%.[结论]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存在缺血半暗带,其范围为病灶旁3mm区,亚急性期无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5.
DWI、DTI及MRS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MRS)对脑梗 塞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为预测脑梗塞的转归和判断疗效提供 帮助。方法:94例不同时期脑梗塞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MRI)和DWI检查,其中一部分患者行DTI(n=34)和(或)MRS(n=24)检查,测量脑梗塞灶的ADC值、rADC值,观察脑梗塞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及梗塞灶的代谢变化。结果:DWI对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塞的检出率(100%)均高于常规MRI(<50%)(P<0.05);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塞灶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P<0.05),rADC值分别为(51.86±1.74)%和(59.24±2.04)%,且病灶中心至周围呈由低到高的梯度变化规律;随着病变进展,梗塞灶的ADC值、rADC值呈逐渐上升趋势。DTI显示脑梗塞灶的FA值不同程度地减低(P<0.05),脑梗塞区及健侧对应区的平均FA值分别为0.21±0.14和0.53±0.24;DTT清楚显示皮质脊髓束稀疏、略变少及截然中断,即脑梗塞灶对皮质脊髓束推压、破坏作用。脑梗塞灶见Lac峰。结论:综合利用DWI、DTI及MRS提供的脑梗塞灶病理生理、代谢及对白质纤维束影响的信息,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检测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的评估价值及白质纤维束分级与NIHSS评分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DTT检查。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3 d)、亚急性期组(4 d~3周)、慢性期组(>3周),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分析DTI联合DTT检测结果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和白质纤维束分级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DTI联合DTT测出86个病灶,其中脑叶白质30个,基底节区34个,丘脑6个,放射冠区10个,半卵圆中心6个;慢性期组的患侧部分各向异性(FA)值、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均高于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患者,亚急性期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高于急性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对其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对比脑梗死不同时期的各向异性分数变化(FA)和弥散系数(ADC),并分析DTI参数变化的特点。结果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侧与梗死对侧对的FA对比在超急性期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时由逐渐下降趋势;超急性期与急性期的ADC逐渐降低,在亚急性期的梗死侧与梗死对侧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期再度升高。结论不同脑梗死的FA、ADC指变化具有一定规律,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无创显示出脑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情况,有利于判断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为100%。结论:磁共振DWI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MR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在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MRI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8例,亚急性期50例,稳定期12例,慢性期10例.1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常规CT检查.观察各期脑梗死、多发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在CT、常规MRI及弥散图像上的表现,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或表现为部分稍高信号,在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灶在DWI及ADC图上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T2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DWI有助于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的检出,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极大帮助.DWI较CT敏感,亦较常规MRI敏感,对疑有急性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者,应加作DWI检查.  相似文献   

10.
任增光  申林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94-179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1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25例(7~24 h),亚急性期25例(25~72 h),在ADC图上测量梗死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对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7例曾有脑梗死病史,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新梗死灶;DWI的全方向比单方向对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梗死灶更清楚。结论 MRI 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梗死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3例脑梗死患者的常规MR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及DWI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超急性、急性和亚惠性脑梗死在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在避急性脑梗死弥散加权像可显示T2加权像不能显示的病灶,在T2WI及FLAIR加权像可显示的病变中,弥散加权像可更清楚更全面地显示病灶。结论DWI对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十分敏感,结合其他序列能时脑梗死做出明确分期。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E序列T1WI、T2WI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1例早期脑梗死病例,其中超急性期(<6h)21例,急性期(6h~72h)50例,均进行DWI及SE序列T1WI、T2WI检查。结果: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50例急性期脑梗死DWI均发现异常,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SE序列T1WI、T2WI均未发现异常,而50例急性期脑梗死SE序列全部显示异常。DWI诊断早期脑梗死的阳性率为100%(71/71),SE序列为70.4%(50/71)。结论:DWI对早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优于SE序列T1WI和T2W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nir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O例发病3—24小时,疑似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DwI及常规MRI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栗发病时间〈6小时,超急性期脑梗死7倒,常规T2WI及FLAIR上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DWI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发病时间6—24小时,急性期脑梗死73例,DWI信号改变较T2WI、FLAIR序列明显,显示部位、范围更加准确。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较常规MRl序列敏感,检查时间短,能为临床提供早期治疗的证据,应作为常规序列开展。  相似文献   

14.
唐贵超  陈希奎  贺君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0):1019-102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DWI检查.回顾性分析60例在T2WI、T1WI、DWI、表现弥散系数(ADC)图上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 发病3h内(6例)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4例,T1WI上均为等信号,DWI上均为高信号,ADC图上均为明显低信号;发病4~15 h(30例)在T2WI、DWI上均为稍高到高信号,在T1WI、ADC图上均为低信号;发病16~24 h(12例)T2WI 、DWI上均为高信号,在T1WI上11例为低信号,1例为等低信号,ADC图上,9例为低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发病24 h上(12例)在T2WI上均为稍高信号;DWI上10例为稍高信号,2例为等信号,T1WI上10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等低信号,ADC图上,5例为稍低信号,3例为等信号,4例为等低信号.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能早期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低场强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场强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怀疑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和水抑制(FLAIR)扫描,加扫弥散加权成像(DWI),比较早期脑梗死MRI和DWI的表现.结果:急性和超急性期脑梗死24例28处病灶,DWI均显示异常高信号,显示率100%,T2FLAIR显示18例20处病灶,显示率71%,T2WI显示14例17处病灶,显示率为61%,T1WI显示5例5处病灶,显示率21%.1例一过性脑出血,DWI和常规MRI均无异常信号.结论:低场强DWI对早期脑梗死的发现和确定有高敏感性,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的DWI图像及SE T1WI、FSE T2WI、FLAIR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高度敏感,达100%,对急性出血性脑梗死亦很敏感;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敏感性性(33%)低于SET1WI、FSE T2WI、FLAIR(100%);FSE T2WI、FLAIR对慢性期脑梗死和脱髓鞘病变敏感性高(100%),DWI对此不敏感。结论:DWI是诊断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之一。结合SE T1WI、FSE F2WI、FLAIR能区分急性期和慢性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脑梗死扩散加权成像的差异,探讨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不同时期梗死病灶ADC值及相对rADC值,比较各期rADC值的差异。结果@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梗死灶显示较常规MR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②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分别为(63.13±6.39)%、(67.75±7.90)%,亚急性期时rADC逐渐升高,甚至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脑梗死病程具有显著相关(r=0.866,P〈0.001)。结论DWI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敏感;与ADC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判断脑梗死的分期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表面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进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脑梗死患者125次DWI,观察病变D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强度和ADC值变化规律。结果脑梗死进程中DWI信号强度变化和ADC值变化具有两个时相。结论表面弥散系数的变化是判定脑梗死发生后脑细胞坏死情况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邹同恩  施崇敏  杨敏 《西部医学》2009,21(11):1970-1971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机SE线性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发病2~6小时内临床疑诊脑梗死患者18例进行常规MRI和线性扫描DWI序列成像检查,其中6例同时进行了CT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中常规MRI 13例阴性,CT检查6例均为阴性,SE线性扫描DWI序列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敏感度高(100%),均表现为高信号。结论SE线性扫描DWI序列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敏感,能显示常规MRI和CT不能显示的超急性期脑死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