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治疗结果的回顾性研究,为该类患者拔牙与否的选择提供一个判别方程。方法应用PAR指数对矫治前后的143例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牙模型进行评估分析,按矫治结果等级分为三类:A、变坏或无改善,B、改善,C、极大改善,然后将B、C两类患者矫治前的头影测量片及模型分析数据按拔牙与未拔牙进行两样本t检验的单因素分析,找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软硬组织和牙模型指标,对这些指标合并年龄因素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得出的判别方程为:Z=0.952x1(下颌拥挤度)+0.591x2(上中切牙凸距)-0.430x3(上唇厚度),Z≥0时,拔牙的可能性较大,Z〈0时,不拔牙的可能性较大。结论临床上在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外,下颌拥挤度、上中切牙凸距、上唇厚度是决定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安氏Ⅱ类1分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通常采取拔牙或不拔牙方法矫治,拔牙矫治的模式多采用拔除或者进行矫治犤1犦,而非拔牙矫治的难点是间隙的获得,本文为14例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采用上颌单颌拔除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现将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软硬组织线距和角度的分析比较及对此法的疗效、临床意义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4例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畸形患者,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12~41岁,平均17.86岁。矫治疗程最短16个月,最长为24个月,平均为20个月,所有患者矫治牙合牙…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不对称拔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安氏Ⅱ类亚类错患者采用不对称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1∠1-FH减少12.04°,∠1-MP减小1.07°;2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2.62mm和1.04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均值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对称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较小的牙源性安氏类亚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对称拔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患者采用不对称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①∠1-FH减少12.04°,∠1-MP减小1.07°;②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2.62mm和1.04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均值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对称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较小的牙源性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实践》2016,(11):818-820
目的:比较3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48例,其中甲组16例,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下颌2个第三磨牙;乙组15例,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下颌2个第二前磨牙;丙组17例,只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对3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矫治后3组患者前牙均达到了正常覆覆盖关系;尖牙呈中性关系;后牙关系:乙组呈中性;甲、丙两组呈完全远中关系。结论:矫治后,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尖窝交错关系及面型的改善,但甲组矫治后,可保持下前牙倾斜度,上切牙内收较多,疗程也缩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拔牙与不拔牙组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14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其中拔牙组94例,不拔牙组49例,应用PAR指数对矫治结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各项PAR评估项目及PAR总分均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拔牙组的PAR总分差及权重PAR总分差均显著小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矫治方法改善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者经正畸治疗后,牙关系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拔牙组的牙关系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对称拔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患者采用不对称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①∠1-FH减少12.04°,∠1-MP减小1.07°;②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2.62mm和1.04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均值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对称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较小的牙源性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9.
汪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77-278
目的 安氏Ⅱ类2 分类是以磨牙为安氏Ⅱ类关系上切牙舌倾并常伴有前牙闭锁性深覆,垂直向关系多表现为短面型的低角病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矫正方法.方法 取年龄11~27 岁的安氏Ⅱ类2 分类患者36 例,其中9 例存有创伤性龈炎,8 例有颞颌关节症状,30 例为不拔牙病例,5 例为拔牙病例,平均矫治时间为16.5 个月.结果 此类患者除有远中磨牙关系以外,前牙特征长为上中切牙舌倾,并伴深覆及某种程度的拥挤,对此类型错的拔牙设计不能简单地以牙弓间隙分析为依据,因为此类患者的矫正常采用开展前牙向唇侧以矫治上中切牙舌倾和闭锁性深覆,于此同时上前牙的拥挤也得以解除如轻易拔牙,很可能在牙弓中余留过多的间隙而是使矫治陷入困难.结论 对此患者除非牙弓有严重的拥挤,否则拔牙设计应慎重考虑,应用上颌平导打开咬合也是一个有效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畸形拔牙矫治的临床疗效、适应症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安氏Ⅱ1错患者,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拔牙模式,拔牙后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数据,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病例平均矫治时间为25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中线对齐。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双期矫治,了解第一期矫治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 )和固定矫治器对12例覆盖>10 mm的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做双期矫治,对肌激动器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SNB角增加1.25°,下颌基骨向前生长2.29 m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3.75 mm,前牙覆盖由12.42 mm减少至5.63 mm,上切牙向后移动2.25 mm,下切牙向前移动2.54 mm,下颌平面角无明显改变.结论:用Activator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以及下颌位置变化所致,而上切牙向舌侧移动和倾斜,下切牙轻微向唇侧倾斜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氏(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拔牙与否的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恒牙早期120例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其中未拔牙组42例,拔牙组78例,对其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硬组织和牙[牙合]模型的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两组矫治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硬组织:SNB、ANB、NA-PA、Npg-FH、Go-Pog、 Ptm-s、 FMIA 、U1-L1、 U1-Apgmm。②软组织:上唇厚度、下唇长度、颏唇沟厚度。③牙牙合模型:上下颌拥挤度、Spee氏曲线曲度、覆盖、上颌中后段宽、下颌中后段宽、上颌中段长。结论下颌的后缩程度、上前牙的突度、上唇厚度及牙列的拥挤度是决定拔牙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改良肌激动器+下唇挡矫正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名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行改良肌激动器+下唇挡矫治,对治疗前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磨牙,尖牙中性关系,前牙覆合,覆盖正常,面型侧貌改善明显。结论改良式肌激动器可作用于双合,协调上下合的生长发育,戒除不良唇习惯,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拔牙与不拔牙组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 选择14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其中拔牙组94例,不拔牙组49例,应用PAR指数对矫治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矫治后各项PAR评估项目及PAR总分均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拔牙组的PAR总分差及权重PAR总分差均显著小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矫治方法改善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组患者经正畸治疗后,牙(牙合)关系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拔牙组的牙(牙合)关系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的临床疗效、适应症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拔牙模式,拔牙后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数据,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病例平均矫治时间为25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将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中线对齐。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拔牙矫治,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安氏类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成人患者进行拔牙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7例前牙深覆盖安氏类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9~33岁,平均25岁,全部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应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矫治前后SNA角、ANB角、SNB角、MP-FH角、MP-SN角、Y轴角、L1-NB角变化无显著性,L1-FH角有显著性差异,其他6项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成人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类错临床矫治骨骼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1):958-959
目的总结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病例的疗效.方法对20例年龄在14~25岁的骨性Ⅱ类Ⅰ分类病例,采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第二双尖牙,依据直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顺序进行矫治.结果20例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4个月,矫治后均达到了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Ⅱ类改变为Ⅰ类.前牙覆盖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研究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Ⅱ类病例30例,均采用拔除前磨牙方法,使用微种植体加强上颌支抗;通过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应用于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 矫治结束,30例病人面型均得到改善.结论 使用微种植支抗可以更多地内收上前牙,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应用微型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方法16例安氏Ⅱ1类错年龄15~21岁,通过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16例患者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P〉0.05),切牙在前后向发生显著性移动(P〈0.01)。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起到强支抗效能,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非依赖性强制抗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