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女,18岁.右大腿红斑10年,缓慢扩大,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右大腿伸侧大片红褐色斑,有轻度浸润感,触之稍硬,边界不清.例2女,43岁,左侧肘窝红斑、丘疹及结节3年余,自觉瘙痒.皮肤科检查:左肘窝可见大片黄红色斑疹,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红色丘疹结节,部分融合成条索状,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之痛.2例皮损组织病理检均显示:表皮正常,真皮浅中层散在分布多个由毛细血管组成的小叶样结构,境界清楚,低倍镜下呈炮弹样分布,血管腔内衬扁平的内皮细胞,外围由周细胞环绕,部分小叶周围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扩张的淋巴管.  相似文献   

2.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因左侧腋下及背部出现红色丘疹、斑片伴针刺感2年,于2017年6月20日至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左侧腋下及背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皮损逐渐扩大,其上及周围出现簇集分布的粟粒大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常伴针刺样疼痛,遂就诊于我科。发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可,精神、睡眠及食欲均正常。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获得性丛状血管瘤。患者男,43岁。左小腿红色丘疹3年余,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至皮下组织散在分布细胞团块,境界清楚,细胞块由裂隙或不规则狭窄血管腔构成。组织病理学诊断:获得性丛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颈后出现红斑丘疹3年余。3年前患者颈后出现片状红斑,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和诊治。红斑缓慢增大,其上出现丘疹,伴微痒,偶感自发性疼痛,为明确诊断遂来本科就诊。患者既往无其他重要疾病及慢性病史,家族无  相似文献   

5.
丛状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者女,1岁8个月,左足背丘疹、红斑1年8个月就诊.出生时左足背少许红色丘疹,且左足明显肿大,丘疹渐增多、扩大、隆起,形成斑块.斑块渐向外扩展,中央渐凹陷,碰触皮损后患儿哭闹.足月顺产,第2胎.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较右足明显肿大,左足背及踝前可见10余个散在或融合的绿豆至蚕豆大小的红色丘疹及斑块,压之不褪色,斑块中央微凹,颜色稍淡,周边呈环状隆起,触之有结节感、浸润感,伴压痛(图1).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无明显异常,真皮全层散在分布界限清楚的毛细血管样聚集体,呈丛状.聚集体内毛细血管排列紧密,管腔不规则,细胞增生活跃,部分瘤细胞幼稚肥胖,内皮细胞增生不形成管腔,未见核分裂及病理性核分裂(图2).诊断:丛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4岁。右腹股沟皮疹伴间断性疼痛和瘙痒十余年。皮肤科情况:右腹股沟可见粟粒至蚕豆大花斑状红色、暗红色斑疹,部分融合,其上及其周围有粟粒至近豌豆大红色、暗红色斑丘疹、丘疹,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散在由紧密排列的不成熟的毛细血管组成的小叶,圆形、卵圆形、细长形或不规则形,含有较多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小叶周围可见扩张的淋巴管;免疫组化染色示:内皮细胞CD31和CD34表达阳性,周细胞SMA表达阳性。诊断:丛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7.
丛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丛状血管瘤(tufted angioma)又名获得性丛状血管瘤或血管母细胞瘤(angioblastoma),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疾病。2002年11月笔者所在科室门诊收治了1例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 患儿女,1.5岁.因左耳后下部出现环状红斑1年余,于2008年3月27日至本科门诊就诊.患儿1年前左耳后下部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一风团,中央有小水疱,其母用针头刺破水疱后逐渐形成红色斑块,随后又出现2枚类似皮损,皮损无自觉症状.曾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和复方地塞米松乳膏治疗无效.患儿患病以来饮食、两便正常,精神好.父母身体健康,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者.  相似文献   

9.
丛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贤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0):687-687
患者女,16岁。左膝关节出现暗红色斑块伴疼痛6年,于2004年8月就诊。6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膝关节处有数个散在分布的粟粒大红斑,摩擦后有轻微刺痛感,未予诊治。皮损逐渐扩大,增多,隆起,并融合成斑块,斑块向外扩展,中央渐凹陷。皮损颜色渐演变成暗红色,有自发性疼痛,遇冷或局部摩擦可诱发疼痛。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2岁.因右腹部、腰部出现片状暗红色斑块2年余于2002年6月就诊.2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腹部有片状红斑,有轻压痛,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断不详,给予曲安奈德(去炎松)尿素软膏等外用,无明显效果,皮损逐渐增大,且局部出现自发性疼痛,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  相似文献   

11.
丛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8岁。因左大腿内侧起一红斑3年,于2004年3月来我科就诊。患者5岁时左大腿内侧起一甲盖大红斑,未引起家人重视,3年来红斑逐渐扩大,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复方硝酸康唑霜(派瑞松)外用,效果不明显。皮损逐渐扩大,无明显疼痛及瘙痒等不适。  相似文献   

12.
丛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患者女,49岁。 主诉:右肘部屈侧红斑、丘疹、结节伴疼痛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年半前右肘部屈侧有一疼痛点,2个月后在该疼痛点处出现一针尖大红色丘疹,3个月后皮损缓慢增至黄豆大结节,伴明显触痛,在外院诊断为瘢痕,予以电灼切除。治疗后疼痛无缓解,切口附近出现数个类似的新结节.并逐渐扩大、融合。近3个月来自觉皮损增大较快,仍有明显触痛,偶有跳痛,日晒后局部红肿明显,疼痛加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6岁,因左面部及颈部多发红斑、结节2年,于2010年9月8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2年前在颈部出现黄豆大小暗红色结节,未经正规治疗。近1年来,于左侧面部、耳垂及耳后相继出现暗红色结节,部分结节融合为片状。左颈部暗红色包块渐增大,表面有簇集性结节伴触痛,无瘙痒,局部皮温高并伴有多汗,以夏季气温高时明显。近3个月来患者右手无名指内侧出现黄豆大小淡红色结节,偶有瘙痒。皮损周围皮肤无紫癜及出血……  相似文献   

14.
丛状血管瘤(tufted angioma)又名获得性丛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是一较少见的良性皮肤血管瘤。我们近期收治1例典型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左眼眶外侧、下颌、颈部皮疹8年,加重2年,伴微痒,偶感疼痛,其他无明显不适。在当地医院曾被诊断为体癣、瘢痕疙瘩,予以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获得性丛状血管瘤。患者女,34岁。右腰部棕褐色斑块16年,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散在毛细血管组成的卵圆形细胞团,含有较多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形成血管裂隙或不规则管腔。组织病理学诊断:获得性丛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2月,左腰背部斑块伴疼痛1月。皮肤科检查可见左腰背部一9.0cm×4.0cm大紫红色斑块,中央隆起,质稍硬,触之有结节感和浸润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散在毛细血管组成的团块,呈丛状或卵圆形。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管腔,含有较多的内皮细胞,细胞核呈卵圆形或梭形,内皮细胞可形成血管裂隙或不规则管腔,细胞无异形性。免疫组化染色示内皮细胞CD34和CD31(+),周皮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婴儿丛状血管瘤.患儿女,1岁.下腹部出现红色斑块半年.皮肤科检查:下腹部至左腰髋部有一紫红色斑,质地偏硬,表面略不平,皮温稍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细胞团块,毛细血管聚集成簇,并可见不规则的腔隙,高倍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和周皮细胞形成半月形管腔,胞核为圆形,部分呈梭形,细胞无异形性.诊断:丛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8.
19.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因右侧乳房多发暗红色斑块、结节伴疼痛3年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乳房出现暗红色斑块、结节,逐渐增多,边界不清,伴有触压痛,部分皮疹自行消退,消退后见色素沉着斑,未检查及治疗。近半年来,乳房斑块增大,触痛明显,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既往体健,自发病来无体重减轻。局部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乳房多发暗红色斑块、结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转归,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年龄4个月~1岁6个月,4例为出生后患病,1例为出生时即出现。皮损首发时常以鲜红或暗红的丘疹、斑块为主,质韧或硬,多发或单发,丘疹可逐渐融合成斑块,可有触痛。之后可逐渐进展,也可相对稳定。均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系统表现。1例皮损位于臀部的患者5年后出现跛行。部分病例尝试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丛状血管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血管瘤、鲜红斑痣,需皮肤组织病理确诊。治疗无特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