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近年来国外研究,在正常分娩过程中,母血也能成功地到达胎儿体内.目前国内有人认为疟疾可有胎盘传播。为了解先天性间日疟传播因素,我们对其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方法一、采血方法:选择疟疾发病高的地区,由产科医生采血,不论是分娩或作人工引产,只要孕妇经过疟疾流行季节,均在胎盘和脐带上采集厚薄血膜各二个。编号吉氏染色镜检。凡发现疟原虫阳性者,必须由二人鉴定确诊。二、对孕妇疟史,治疗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相似文献   

2.
<正> 众所周知,疟疾抗体始于原虫血症后一周左右,四周左右升达高峰。尤其是 IgG更是如此。作者于1980年9月——1981年11月,采用 IFA 法对人工自愿感染间日疟长潜伏期虫株的8名自愿者,进行血清抗体观察,结果如下:方法:感染用的中华按蚊,为羽化后2—3天日龄成蚊。6名自愿者用1只阳性  相似文献   

3.
无锡县系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非稳定性疟区,1975年以来由于积极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已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1986年经省考核,宣布为基本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4.
1982~1990年对商洛地区间日疟类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媒介中华按蚊密度与疟疾发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736,P>0.05);在疟疾流行季节前出现的现症患者中前两年无疟史者达75.93%;有、为疟史患者多核间日疟原虫分别为1.69%和3.03%.提示,商洛地区存在长潜伏期间日疟,其病原属Ⅱ型温带株.  相似文献   

5.
中华按蚊传播间日疟媒介能量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1975~1984年间,在山东南部一稻乡,对中华按蚊传播间日疟媒介能量的纵向观察结果,初步获得现场验证。组成因子的定量分析中,人血指数的野外捕蚊方法、沉淀试验结果与间日疟的升降相一致;叮人率的计算采用傍晚室外人帐法,用头3小时媒介按蚊数÷2.5,是符合实际的。讨论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影响,包括气象条件、水稻治虫与否、抗疟技术措施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安吉县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嗣后逐年进行监测。1990-1997年共检获疟疾病例15例,其中本地原发病例 8例,占发病数 53. 33%,余为输入病例,现将 8例原发病例的发病情况和发病原因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8例原发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4例,其中2名学生,其余农民。最小年龄12岁,最大为58岁,17-50岁6例,占发病例数的75%,发病月份均为5-10月。疫点分布在5个乡镇8个自然村,呈散在孤立分布。 8例原发病例均无疟史,近二年无外出史、无输血史,未服用过抗疟药物,为自然村近年首发病例…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六十年代以来,曾先后报告江苏、河南、辽宁等地有长潜伏期间日疟的存在;张绍武等(1981)通过实验感染,直接证实开封地区有长潜伏期间日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态对间日疟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不同感染状态(CD4细胞水平在1217~15×106/L)的12例HIV阳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接种疟原虫诱发治疗性间日疟,10次高热阵发后用氯喹治愈疟疾,以体温曲线下的面积(Tsq,代表疟疾的临床严重程度)和原虫密度与疟疾感染前患者CD4细胞计数作相关分析.结果HIV患者在疟疾感染前的CD4细胞水平与感染后间日疟的临床严重程度(Tsq)成正相关,r=0.819,P<0.05;与患者血中疟原虫密度也呈正相关,r=0.807,P<0.02.表明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越严重,则合并间日疟的临床严重程度和原虫血症就越轻.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IV与疟原虫在人体内可能有相互拮抗或相互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弄清我省不同气候区间日症潜伏期,我们于1982~1984年用人工感染的方法作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不少地区采用疟史、病户和易野外露宿人员等的休止期治疗和疟疾流行季节预防服药的方法,疟疾发病是否与上述因素有关,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输白细胞悬液感染间日疟2例报告江苏省无锡市卫生防疫站(214001)高嘉明1988~1992年调查发现2N单纯忙白细胞悬液而感染间日疟病例。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6岁和76岁,均系无锡市区居民,因心血管疾病而人院.一病例于1992年8月26日酒A...  相似文献   

12.
张××,男,20岁;阮××,男,22岁;均为河南籍人。两人经同乡介绍,于1989年10月下旬到海南省东方县采挖金矿,后于11月下旬转往珠海。在海南的一个月期间,两人与当地民工同宿一简易工棚,且无蚊帐及其它任何防蚊设施。张××在前往珠海途中路经湛江时即开始发病,曾在湛江,中山等地一路找个体开业医生诊  相似文献   

13.
<正>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的成熟破裂是与疟疾临床发作相一致,引起疟疾发作对的血症疟原虫数称为发烧阈数。此阈数究竞多少?各书说法不一,有的说每立方毫米血液有间日疟原虫10—50个;有的说是10—15至200—500个;有的是300—600个。1944年 Boyd 报告间日疟初次发烧时约有16.9%查不到疟原虫,61.2%病例虫数不到100个/mm~3,潜伏期短于14天者没有一例原虫数超过500个/mm~3,潜伏期超过20天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儿童间日疟发病率有所增高而临床上多见复发。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几乎身体所有系统均发生病理变化。由于个体的不同而又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致临床上出现特殊的症状。在我院现有的文献和临床所见综述如下: 一、神经系统方面:间日疟原虫引起的脑  相似文献   

15.
16.
江苏及其邻近地区感染的初发间日疟共102例的复发特征为:经过充分的亲裂殖体抗疟药治疗,在初发与第一次复发之间,有一长达5~11个月的潜隐期,在此期间,既不出现临床复发,也不出现原虫复发;随后的复发间歇期为1~3个月左右。这一复发特征,与第Ⅱ型(即温带型)间日疟的复发类型极相类似。联系当地间日疟的流行病学资料,初步认为,江苏及其邻近地区间日疟的虫株以第Ⅱ型为主。就这一结论对抗疟工作的实用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探讨长潜伏期间日疟在全年的理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84例人工感染实验所取得的长潜伏期实例为数据,以自然感染月份为潜伏期起点,推算了长潜伏期间日疟病例在全年的理论分布。指出3~10月均有病例,6、7月为发病高峰;並与两组现场观察数据做了比较,认为此理论分布与实际分布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病例1,张××,河南省罗山县人,男,20岁.病例2,阮××,河南省光山县人,男,22岁。两人经同乡介绍,于1989年10月下旬到海南省东方县采挖金矿,后因经济效益不佳,于11月下旬离开海南,转往珠海,在海南的一个月期间,两人与当地的民工同宿一简易工棚,且无蚊帐及其它任何防蚊设施,夜间睡觉任凭蚊虫叮咬。患者张××,在前往珠海途中,路经湛江时即开始发病,曾在湛江、中山等地一路找个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一例输入性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同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男,45岁,广西武鸣县人,2009年10月18日出现无诱因发冷、发热、乏力等症状,10月20日上午到本村卫生所就诊,村医初诊为疑似疟疾,建议患者到两江卫生院就诊,10月21日患者直接到本中心就诊,采血镜检查见间日疟原虫(滋养体、裂殖体),根据病人疟疾临床症状及采血镜检结果,结合患者外出缅甸务工史,初步判断患者为缅甸感染疟疾输入性病例(间日疟).使用氯喹1.5g(基质,下同)+伯喹180mg双四天疗法,为规范根治、预防伯喹药物反应,患者回两江卫生院住院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加强检疫管理,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方法〕对1批从巴基斯坦回国的劳务人员采全血,用OptMiAL诊断盒、血膜涂片、RT-PCR及DNA测序等方法进行疟疾检测,并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24名回国人员中发现4例恶性疟患者,其中有2例在疫情后续监管中,发现为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者。〔结论〕外派劳务人员存在感染和传播传染病的风险,需要从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以保护劳务人员的健康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