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胸部外伤特别是肋骨腋中线骨折,采用传统的胸部正侧位投照方法容易漏诊。笔者在传统的正侧位投照方法的基础上,把侧位片改为左前斜30°-45°角或右前斜30°-45°角的体位投照,并经80例胸部外伤病人的240张胸片的观察,降低了肋骨腋中线骨折的漏诊率,介绍如下。1投照方法1.1投照体位患者直立于摄影架前,先面向暗  相似文献   

2.
邵荣福 《吉林医学》2011,(8):1535-1535
目的:探讨X线检查中肋骨骨折的漏诊原因,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方法:从本院近3年的肋骨骨折患者中找出25例首次X线检查肋骨骨折漏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采用万东500 MA摄片机摄片,经柯达CR500处理和(或)经岛津500MA胃肠机点片成像。结果:25例漏诊病例中,共漏诊28处骨折,其中26处肋骨骨折为无明显移位或不完全性骨折,另有2处肋骨骨折断端轻度移位。28处骨折中23处骨折为第3~10肋骨折。未检出前肋骨折7处,腋缘部11处,后肋10处。未检出单发骨折11处,多发骨折14处,单一肋骨双骨折3处。结论:肋骨骨折的漏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确的检查体位、阅片者经验水平及短期摄片复查是减少肋骨骨折的关键,另外阅片者的责任心和曝光条件也会影响肋骨骨折的检出。  相似文献   

3.
肋骨骨折漏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外伤中,常见到肋骨骨折。对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是容易的,但亦有漏诊发生。笔者收集了数年来经复查证实为漏诊的68例肋骨骨折病例进行分析。1 漏诊病例及原因  仅有前后位肋骨片而无斜位肋骨X线片39例;X线片影象质量差。(包括未用滤线器或未分别按要求摄膈上肋,或膈下肋)13例;对肋骨微小骨折X线征象认识不足7例;由于气胸、液气胸或皮下气肿存在影响诊断5例;当时摄正位斜位片均无骨折发现,一周后复查发现骨折4例。2 分 析2.1 在肋骨骨折漏诊中,由于未拍斜位片而漏诊占57.4%。为漏诊主要因素。由于…  相似文献   

4.
梁吉勇 《当代医学》2012,(31):44-45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X线检查的漏诊原因并探讨临床对策,以有效降低肋骨骨折X线检查的临床漏诊率.方法总结2010年2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肋骨骨折X线检查后漏诊的患者9例,分析以上患者X线检查的漏诊原因,并探讨减少肋骨骨折X线检查漏诊率的临床对策.结果9例漏诊肋骨骨折患者伴有12处骨折,肋骨双侧病变7例(77.8%),单侧病变2例(22.2%);前肋部2处(16.7%),后肋部2处(16.7%),肋弓部5处(41.7%),膈下肋3处(25.0%);7处(58.4%)为不完全骨折,3处(25.0%)位于膈下,1处(8.3%)被胸腔积液掩盖病变处,1处(8.3%)因阅片漏诊造成;8处(66.7%)因患者疼痛换体位摄片后复查出,4处(33.3%)在患者治疗1~4d后换体位摄片复查出.结论肋骨骨折因解剖结构的影响、摄片时患者体位的限制、胸部解剖结构的影响、投照条件不佳的影响、体位因素的影响和阅片不细致的影响易导致X线检查漏诊的发生.通过加强多角度摄片检查、对X线摄片仔细观察、结合患者病情分析结果和加强阅片人员责任心措施,可有效减少X线检查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胸外伤肋骨骨折的X线检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外伤所致肋骨骨折的X线检查和诊断,为司法鉴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胸外伤肋骨骨折患者,其中男62例,女29例,大多因纠纷、斗殴引起,少部分为撞跌伤,分别摄X线后前位及患侧前(或后)斜位(15°)片,部分为切线位或点片。结果膈上肋骨骨折76例(其中45例发生于腋段,18例发生于后肋背段近胸骨旁线处,10例发生于前肋,3例发生于后肋近肋椎关节处),膈下肋骨骨折15例。结论肋骨骨折因其走行特殊,普通胸部正位片往往会漏诊,辅以患侧前(或后)斜15°多能满足要求,部分间接征象提示有骨折可能者,尚需以透视下点片或患处切线位片。肋骨骨折的有无及多少直接关系到司法量刑。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讨DR胸部正斜位摄片与MSCT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的急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8年6月经急诊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59例,患者入院均经急诊进行了DR及MSCT检查,对比DR及MSCT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结果 59例患者共94处肋骨骨折,第1~3肋13处(13.82%),第4~5肋10处(10.63%),第6~7肋26处(27.65%),第8~9肋16处(17.02%),第10~12肋29处占比最高,为30.85%。DR对肋骨骨折诊断检出率、漏诊分别为71.27%、28.72%,MSCT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检出率、漏诊率分别为98.93%、1.06%,MSCT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漏诊率均高于DR检查(χ2=28.268,P0.001);21例患者DR胸部正位片、斜位图像肋骨重叠无法判断是否发生骨折;CT平扫可见肋骨多发骨折,部分肋骨断端错位明显,重建图像中清晰可见患者肋骨多发肋骨骨折部位、数量、形态和移位方向。结论 MSCT重建技术能有效检出肋骨骨折数目,立体显示骨折位置、移位、形态及移位状态等,可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胸片初诊阴性的肋骨骨折病例高频超声表现。方法用高频探头对外伤区域的肋骨进行扫查,观察各肋骨皮质的连续性及周围软组织回声的改变。结果左侧前肋骨折6例,腋缘2例,后肋1例;右侧前肋3例,腋缘1例。13例只表现为线状皮质强回声中断,错位〈3mm,4例无明显错位,但均可见成角,周围软组织增厚肿胀、组织结构不清及血肿形成。所有病例X线胸片初诊全部为阴性,在超声提示骨折后复读胸片4例发现骨折征象,其中3例为膈下肋骨骨折。有4例产妇未摄胸片,二周后胸片或加摄特殊体位胸片复查均提示肋骨骨折。结论高频率超声检查无明显错位型肋骨骨折具有很高敏感性与特异性,可弥补常规X线胸片的不足,明显提高无错位肋骨骨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8.
肋骨骨折在临床上多见,其占全身骨折的第6位。好发于5~9肋,骨折部位往往位于腋中线以前的部位,临床上多采用正位(后前或前后)拍片就可明确诊断,然而位于腋中线部位的肋骨骨位由于肋骨弯曲又相互重叠,不易在正位像上显示,对疑有此处骨折的病人常采用斜位二次投照,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不便。我科自2003年以来,对疑有肋骨骨折的病人投照体能上结合正位和斜位加以改正,大大提高了诊断率,避免了二次投照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轴位X线摄影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6年间3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胸部外伤并采用多轴位胸部X线摄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6例患者中共发现肋骨骨折68根、79处。在拍摄常规胸部正位片(前胸受伤者采用后前位、后胸受伤者采用前后位)中总共发现肋骨骨折67处,占总数的84.8%,单纯拍摄胸部正位片漏诊12处,占总数的15.2%;胸部正位片与立位局部肋骨点片相比较,肋骨腋段漏诊9处,占总数的11.4%;胸部正位片与卧位局部肋骨点片相比较,肋骨腋段漏诊3处,占总数的3.8%。结论:采用多轴位X线摄影可以大大提高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多轴位X线摄影对肋骨骨折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曾茂武 《基层医学论坛》2013,(22):2983-2983
对于胸部创伤是否伴有肋骨骨折,X线检查为首选方法,由于解剖形态上的特点,在一些常规胸片有些无明显错位的骨折、隐匿性骨折,常由于投照位置的限制导致漏诊或误诊。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对疑有肋骨骨折的患者,在常规X线胸片基础上,经常加摄肋骨斜位片,使一些常规X线胸片上不易发现的肋骨骨折明显可见。  相似文献   

11.
98例加照20°角左右后前斜位对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粟林军(广西桂林市中医院放射科)关键词肋骨骨折;x线诊断肋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是一比较常见的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10%一般是由于直接击伤或胸部受挤压所致。由于肋骨呈圆拱状,排列不在同一平面上[1]。如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对所有80例胸部外伤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采用肋骨正、斜位摄片,同时进行CT检查,并采用VR、MPR等重建。结果:80例胸部外伤且怀疑肋骨骨折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共有136处骨折,其中DR检查有118处肋骨骨折,CT检查有133处肋骨骨折。结论:16排螺旋CT肋骨三维重建能够多角度的、立体的、直观的显示肋骨骨折,大大降低了肋骨骨折的误漏诊,并且临床应用价值优于DR平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对所有80例胸部外伤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采用肋骨正、斜位摄片,同时进行CT检查,并采用VR、MPR等重建。结果:80例胸部外伤且怀疑肋骨骨折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共有136处骨折,其中DR检查有118处肋骨骨折,CT检查有133处肋骨骨折。结论:16排螺旋CT肋骨三维重建能够多角度的、立体的、直观的显示肋骨骨折,大大降低了肋骨骨折的误漏诊,并且临床应用价值优于DR平片。  相似文献   

14.
对我院2004年7月~2006年5月初次普通X线摄片检查线形肋骨骨折漏诊1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6例。年龄2~14岁6例,14~40岁9例,40岁以上者3例。腋间线肋骨骨折者14例,前肋骨骨折者2例,后肋骨折者2例。其中2例伴有伤侧皮下气肿,2例伴有伤侧肋膈角变钝,1例伴对侧多发肋骨骨折,于3~14天复查或CT发现线形肋骨骨折。1.2方法采用GE-500MA高频X线机,投照焦片距为150cm,摄取后前位及患侧侧位片。在东软-800MA透视机上局部点片。2结果本组17例复查X线片发现骨折线,其中有14例采用与首次拍相同的投照方式(2次拍片时体位…  相似文献   

15.
何小川  罗新 《当代医学》2010,16(9):87-88
目的如何避免肋骨骨折的漏诊。方法对17例胸部外伤患者行双层螺旋CT扫描检查,经多平面重建与容积再现技术及表面掩盖法等后处理技术,获得三维重建图像来观察全部肋骨轮廓,再应用曲面重建,沿肋骨长轴重建,以显示整根肋骨全貌。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与胸部DR片对照分析,找出漏诊原因。结果37例肋骨骨折共136根肋骨骨折,肋骨骨折以4~10肋(81.6%)、腋段(48.5%)、单发(81%)常见。胸部DR平片诊断肋骨骨折50例,共85根肋骨骨折(61%).可疑骨折9例(6.6%),螺旋CT发现胸部DR平片漏诊7例(18.9%),53根(38.97%)肋骨骨折。胸部DR平片漏诊的肋骨骨折多位于肋软骨及近肋软骨部位和无移位的骨折。结论双层螺旋CT平静呼吸扫描,结合临床体格检查及胸部平片所见,可明显减少肋骨骨折漏诊。  相似文献   

16.
CR技术在诊断膈下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肋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以第3-10肋骨腋段和背段多见,而第9-12肋及第7、8部分膈下前肋的骨折被称为膈下肋骨骨折。传统X线单纯胸部后前位片容易漏诊。本院2002年8月引进柯达公司900型CR机(计算机X线摄影),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运用。本文通过对2002年8月-11月我科诊断的32例服下肋骨骨折病人的分析,来讨论该技术的诊断优越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胸部在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下,均可发生肋骨骨折,在以往的很多病例中,胸部正位X线摄影可未发现明确的骨折征象.加摄肋骨斜位片有时仍不能清楚显示骨折征象,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因为肋骨骨折的数量、对位情况在伤害程度和伤残等级和鉴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院采用了胸部肋骨正斜位加电透下多轴位肋骨点片的X线摄影方法.对胸部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检出率有较大的提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有明确外伤史,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检查未发现明确骨折病例的影像资料,采用原始薄层轴位图像结合MPR、MIP、VR后处理技术进行肋骨重建、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骨折位于第1、2肋5例,胸肋关节处4例,腋中线处7例,后肋近肋椎关节处5例,膈下肋骨3例,肋软骨3例。同时合并有其他骨及胸腹部脏器损伤。结论双源CT扫描得到的原始薄层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对隐匿性肋骨骨折准确诊断,明显优于X线平片,是肋骨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徐新 《当代医学》2013,(8):109-110
目的探讨DR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宁波市鄞州区集仕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收治的72例胸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DR检查正、斜位片,评价DR在肋骨骨折中的显示情况及确诊率。结果本组72例患者经常规X线片检查考虑可疑骨折45例(78处),确诊27例(53处)。完全线性骨折2例,不完全线性骨折51例。45例(78处)可疑骨折经DR小角度前后斜位片确诊29例(46处)。1根肋骨骨折18例,2根肋骨骨折7例,3根肋骨骨折2例。后肋骨折9根,肋骨转变处骨折32根,肋骨折5根;经DR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片确诊12例(27处),其中双侧2例,单侧10例。另有2例于14d后复查出现骨折端骨质吸收发现骨折线确诊,2例结合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结论在综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础上,灵活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DR诊断可降低隐匿性肋骨骨折漏、误诊率。  相似文献   

20.
司宏伟 《中外医疗》2012,31(4):179-179
目的探讨X线诊断肋骨骨折漏诊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X线平片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方法使用美国产GE500mAX线机,常规摄取胸部后前位或卧位照片。复查时除摄常规体位外,对症状明显而首诊未发现骨折的患者,根据病情加摄特殊体位,痛点定位标记下透视下点片。结果首次X线平片肋骨骨折漏诊21例,占7.66%(21/274)。其中未发现肋骨骨折17例,其中第1、2肋骨骨折3例,3~9肋骨骨折4例,膈下肋骨骨折6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肺气肿1例;未发现全部肋骨骨折5例,其中多根4例,单根多处2例。通过复查时加摄斜位片,改变曝光条件,痛点定位标记透视下点片以及回顾性阅片确诊。结论确定准确的检查部位,选择适当体位和投照条件是减少肋骨骨折误诊和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