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资料女性,56岁,因反复发热2年余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纳差,不规则热,体温最高40℃左右,在当地多家  相似文献   

2.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4):303-304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发病率较低,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15%~20%~[1].2016年新修订的WHO淋巴系统肿瘤分类将AITL归类为结性T细胞淋巴瘤伴滤泡辅助性T细胞表型~[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于2019年8月收治了1例非霍奇金AITL,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6岁,1个月前触及颈部肿物,约鹌鹑蛋大小,质中等,活动度差,不伴疼痛,无发热、盗汗及体质量减轻症状,之后肿  相似文献   

3.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尉  谢志泉 《广东医学》2007,28(11):1732-1732
患者,男,75岁,住院号:283917.于2004年起反复全身出现大片不规则红斑伴瘙痒.于2005年9月发现腹股沟和淋巴结肿大.2005年12月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起红斑伴瘙痒,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给予开瑞坦等治疗.2007年1月6日因咽痛、咳嗽伴黄痰,服用感冒通、西力欣、阿莫西林后出现全身大片不规则红斑,伴有瘙痒,疑为药物过敏给予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红斑好转,但出现双下肢遍布紫癜,部分皮下大片紫色斑块,不高出皮面,压不褪色.  相似文献   

4.
5.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Angim munoblasticlymphadcno pathywithdysprrotei neeoda ,AILD)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因不明、全球散发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现报道我科收治的AILD11例 ,并作简要文献复习。1 临床资料患者刘某 ,女 ,4 8岁 ,因腹痛、腹胀 2 0余天 ,发热、咳嗽半月 ,皮疹 1周入院。患者诉 2 0 0 2年 1月下旬无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 ,伴恶心 ,无呕吐、黑便 ,在家自服中药无效。 2 0 0 2年 2月初开始出现发热 ,体温波动在 38.4± 39.3℃之间 ,以下午为甚 ,最高达…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女,17岁. 因面部片状红斑13 d伴发热10 d,于2003-08-06入院.  相似文献   

7.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是较罕见的具有独特生物学特征的外周T细胞肿瘤[1]。瘤细胞起源于CD4+的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好发于老年患者,大部分就诊时处于进展期,具有侵袭性;临床表现为肝、脾、淋  相似文献   

8.
某男,80岁,因“间断发热1月,咳嗽、咳痰20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月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39.4℃,给予“青霉素、清开灵”治疗7天,体温恢复正常。20天前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左右,并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痰,不易咳出,伴有乏力,盗汗。院外拍胸片提示:胸膜炎右侧。B超  相似文献   

9.
<正> 患男,5岁,因颈部淋巴结肿大2年2个月入院。起病时有间断发热,体温38~40℃,伴双侧颌下淋巴结肿痛,抗炎治疗半月,体温降至正常,局部疼痛消失,淋巴结大小无明显变化,因无其他不适,未予重视。1年前行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淋巴结结核,间断抗痨治疗1年余,淋巴结无缩小,并于右侧下眼睑及两侧颈部出现多个肿大的淋巴结,无压痛及其他不适,故来诊治。患病后无出血倾向,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10.
11.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2%,占PTCL的15%~20%,仅次于非特指型PTCL[1]。  相似文献   

12.
该文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资料表明,AILD的临床表现同淋巴瘤相似,以发热,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等为主要表现。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病程极不一致,治疗反应各异。本组5例,1例仍无病生存达8年,3例(3/5)死亡,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在类固醇治疗过程中出现溶血危象,急性肾功能衰竭,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而死亡,其恶性程度明显比一般淋巴瘤高。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0岁,因躯干泛发丘疹、结节、斑块伴有剧烈瘙痒一年,肢体肿胀半年就诊。多次抗炎、抗过敏治疗无效。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皮肤附件周围中等大小异性T淋巴样细胞浸润。皮损免疫组化示:CD3、CD4、CD8、TIA1均(+),CD30部分(+),Ki67 (50%+)(图3),ALK、CD20、CD56、EMA、GB均(-)。病理诊断:考虑为外周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改变。诊断:血管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诊断:血管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行CHOP方案化疗,皮肤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4.
解晓燕  牛梅花 《农垦医学》1998,20(4):247-248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又称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伴异常蛋白血症、弥漫性浆细胞肉瘤等。是一种最近述及的具有充分临床病理特征的疾病.现将我们收治的互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sl岁。于1988年9月29日入院,病历号261261。入院前半年不明原因双肘部、颁下及耳后淋巴结肿大,近一月发热、咳嗽、咳疾、气憋、乏力,皮肤里痒。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何杰全病”.未经任何治疗。查体T:36.3C,P:80次/分。全身残表淋巴结肿大,呈蚕豆至核桃大小,质硬、压捕、无粘连。双肺可闻及干吗音,心脏无异常,肝助下6cm,剑…  相似文献   

15.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特殊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中占15%~20%[1]。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和全身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背景细胞复杂及病理诊断困难,许多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1岁。主因间歇性发热6个月、全身淋巴结肿大5个月、肝脾肿大1个月,于1998年2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无任何明显诱因自觉全身不适、乏力、咳嗽,未进行诊治,1周后出现盗汗,体温38.5~39.5℃,无寒战,食欲不振,体质量减轻约10kg。1个月后发现双腋下淋巴结约蚕豆大小,轻度压痛,可活动。以淋巴瘤诊断入某院。未经特殊治疗10d后出院。不久全身瘙痒伴紫红色斑丘疹,颈部、腹股沟处相继出现肿大淋巴结,行走略感疼痛,拟诊淋巴瘤入本院。查体:T39.1℃,P98次/min,R22次/min,BP139/92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巩膜无黄染,胸腹背部皮肤可见抓痕,并有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紫癜,颈部两侧、颌下、枕后、双腋下、双腹股沟处可触及2~3cm大小的淋巴结3~8个,活动,质软,无明显压痛,不粘连。心肺听诊无异常。全腹软,无明显压痛,肝于肋下2.0cm,脾于肋下可及,无压痛,双胫前出现轻度指压痕,无病理反射。X线胸透可见胸腔少量积液,腹透、腹部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血WBC12.9×109/L,N0.826,E0.094,RBC3.8×1012/L,PLT153×109/...  相似文献   

17.
李权  盐城 《中外医疗》2012,31(30):35-36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U-T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对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8.5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皮疹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形态学上淋巴结结构破坏,小静脉增生显著,瘤细胞弥漫增生,中等大小,多数瘤细胞胞浆透明。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淋巴结内T细胞性细胞淋巴瘤,属于周围T细胞淋巴瘤,临床并不多见,掌握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是临床中一种较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早期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Still病相似,易被误诊、漏诊。现对我科2010年9月收治的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5例AILT,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点,诊断方法其与鉴别诊断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瘤等做。结果4例患者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48~83岁,平均59岁,4例患者全身多组淋巴结肿大并发热消瘦,3例有皮疹伴瘙痒,1例腹胀、纳差及食物过敏史。淋巴结最大径1.0~4.0cm,切面灰红、灰白,质中。镜下见淋巴结结构部分或全部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性的浸润,小至中等大胞浆透明细胞,及散在免疫母细胞样的大细胞,高内皮细胞静脉和滤泡树突细胞增生明显,伴炎性反应性背景。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3弥漫表达、部分病例表达CXCL13、Bcl-6、CD10,混合表达CD4和CD8,CD4阳性细胞数量通常多于CD8,滤泡树突细胞CD21、CD23强表达,常围绕在高内皮的小静脉周围。免疫母样的大细胞表达CD20、CD79a。结论临床以全身多组淋巴结肿大并发热、皮疹全身症状,形态以小至中等大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和高内皮细胞静脉和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CD3、CD21、CD23、CXCL13、CD10、Bcl-6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1病历资料 患者,女,15岁。因反复咽痛、发热1月,全身淋巴结肿大1周入院。既往无重要病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入院查体T38.7℃、P91次/min、R23次/min、BP121/74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结节及出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