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噎膈、食管瘅、胸痛等病证范畴[2]。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等反流症状和食管黏膜破损,凡经内镜和(或)24h食管pH检查证实有食管炎,或胃食管有异常反流者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表现除烧心、胸痛等典型症状外,尚有部分患者表现为食管外症状,包括咽喉部及肺部症状,与哮喘、咳嗽、夜间呼吸暂停、咽喉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产生的症状及并发症 ,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 ,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前者有较明显的反酸、烧心、胸痛等表现 ;后者仅有食物咽下困难、呃逆、嗳气等非特异性的表现。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抑酸剂联合胃肠动力药物 ,但只一时取效 ,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考中医文献无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记载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将其归…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由于胃与食管交界处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食管组织粘膜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sl Reflux Diseases,GERD)范畴,可以有典型的烧心、反酸等食管内反流症状,也可有咽喉疼痛、咳嗽、哮喘等食管外表现。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等症状,并可有非心源性胸痛、支气管哮喘、慢性咽喉炎等食管外的表现。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可分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近年来,随着对此病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下面,本文就近年来胃食管反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还可引起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病变。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及Barrett食管。NERD是指具有典型的反流症状,但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者,  相似文献   

7.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老年人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研究显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烧心、反酸、反食等典型症状严重程度相对轻于青中年患者,但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食管黏膜的损伤,发生严重并发症[1]。近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3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乐  叶柏  汪悦 《江西中医药》2008,39(1):76-7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泛酸、反食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较满意,本文试将近年中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证治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柏  陈静 《中医杂志》2005,46(11):812-813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泛酸、反食、上腹部灼热感等症状的组织损害.我们师从徐景藩、单兆伟教授,研习老师经验多年,现将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证治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而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胃食管...  相似文献   

11.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的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及辨证论治述要如下。1对胃食管反流病病证范畴的认识胃食管反流病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无相应的病名,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其命名为"食管瘅",与胃食管反流病之反流性食管炎相  相似文献   

12.
冬凌草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黏膜发生病变的消化性炎症。以泛酸、反食、烧心等为主要表现。笔者采用冬凌草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疾病,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和呃逆等.其伴发的食管外症状多有胸骨疼痛、咳嗽和哮喘等.根据其有无内镜下食管黏膜损害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和Barret 食管等.Barret 食管可发展为低度或高度异型增生、黏膜内癌和浸润性癌[1].近年来,随着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研究,现将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其中消化道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破损者,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本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造成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  相似文献   

15.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毒副作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粘膜损害.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与Barretts食管、食管腺癌等严重情况相关,因而此病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前景,结合临床,我们就此病的中医药辨治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朱西杰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通过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由诸多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胸骨后痛伴灼热感等症状。在临证中,朱西杰教授运用自创专利复方蜥蜴散,从疏肝健脾、和胃降逆和保护修复胃黏膜等方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相关疾病,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相关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及重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方式有多种,比如,辨证施治、专方及专药治疗、中成药治疗,中医外治方法等。而且,中医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具备比较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促使患者的复发率下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提升,将患者的治疗疗程明显缩短等。本文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与优势进行总结,希望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以及咽喉、气管等以外的组织损害。临床表现为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 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动力障碍性疾病,由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各种不适症状或伴有食管损伤,临床上常见烧心、反酸、胸痛、反胃、上腹痛、慢性咳嗽等食管内和食管外综合征表现,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rrette食管三类[1]。现代研究认为GER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