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Iv Ig)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继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研究 ,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 SL E继发血小板减少的疗效 :对照组口服 1mg/ (kg· d)强的松 静脉滴注 0 .8~ 1.0 g/ 3~ 4周环磷酰胺 ,其余 3组除给予相同剂量的强的松和环磷酰胺外 ,分别给予连续 3d的 Iv Ig(2 0 g/ d)、甲基强的松龙 (MP)冲击及 Iv Ig MP冲击。结果  Iv Ig、MP冲击、Iv Ig MP冲击联用组血小板达高峰时间分别为 (6 .2± 4.4)、(7.3± 4.9)、(3.8± 2 .4) d,均较对照组 (31.0± 17.8) d明显缩短 (P<0 .0 1) ;Iv Ig MP冲击联用组血小板达高峰时间亦显著低于单纯 MP冲击组 (P<0 .0 5 )。Iv Ig、MP冲击、Iv Ig MP冲击 3组血小板计数峰值分别为 175 .1± 89.2、12 6 .8± 10 7.4及 12 8.4± 78.6 (× 10 9/ 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97.1± 6 1.3(×10 9/ L) (P<0 .0 5 )。结论  Iv Ig对 SL E继发血小板减少有显著疗效 ,且与 MP冲击联用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SLE继发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对照组口服1mg/(kg.d)强的松+静脉滴注0.8-1.0g/3-4周环磷酰胺,其余3组除予相同剂量的强的松和环磷酰胺外,分别给予连续3d的IvIg(20g/d)、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及IvIg+MP冲击。结果IvIg、MP冲击、IvIg+MP冲击联用组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异常.重症SLE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重症SLE首选药物,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联合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疗效已肯定.但大剂量MP引起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我们尝试使用中等剂量MP联合大剂量IVIG冲击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明显减少大剂量MP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0.4g/(kg·d),3~5d]静脉注射治疗16例重症SLE,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同时了解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后,SLE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皮损、关节痛等)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狼疮活动积分、ds-DNA抗体、血沉明显降低(P均<0.01),补体、血小板明显增高(P<0.05),但24h尿蛋白改善不明显。3例患者使用IVIG后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好的疗效,但应注意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30-132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静脉滴注、强的松口服、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达高峰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系统性红斑狼疮生活质量量表(SLE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LE-QOL评分、SLEDA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4周内血小板上50%以上的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控制疾病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风湿免疫科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9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给予环磷酰胺静脉滴注、强的松口服、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观察组48例增加大剂量...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奉春  董怡 《北京医学》1994,16(5):277-280
本文分析了72例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占我院住院SLE患者的14%。92%为SLE的活动期,并多在SLE发病后2年内出现。血清抗心磷脂(CL)抗体与其关系密切,脑脊液(CSF)81%异常,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提高血小板的疗效。方法:52例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27例接受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1.0g/kg,连用2d,25例接受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30mg/kg,连用3d。第1次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或第2次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复查血小板升到50000/μl时停止用药。分别于入院时,第24h、48h、72h及1周、2周、3周、4周进行血小板检测。结果:83%接受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患者及62%接受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患者血小板在48h升至50000/μl以上。与治疗前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提升血小板水平。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组在24h、48h、72h的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甲基强的松龙组,但1周以后两者无显著区别。两组中均无急性出血情况发生。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早期均能显著提升血小板,以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更明显,但后者费用较高且药品有潜在危险,在临床上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王胜  杨清 《吉林医学》2011,32(16):3214-3214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ic lupus erythem 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ELISA)法对55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患者血清IgA、IgG、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Ig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测定血清中IgA、IgG、IgM、IgE水平,可为进一步探讨SLE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宫怡,陈顺乐,马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包括含有抗血小板抗体,SLE常伴有血小板减少,而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倾向常常影响治疗SLE的一些药物使用,因此,有必要探讨SLE并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Semaphorin 3A(Sema3A)的水平,分析Sema3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0例SLE患者、50例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患者、19例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HS)患者及15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血清中Sema3A的水平,收集患者及健康对照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为患者的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活检结果。根据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减少是否缓解,将SLE患者分为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组(41例)、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缓解组(28例)及SLE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01例)。根据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将SS患者分为SS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8例)及SS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32例)。将28例进行骨髓穿刺活检的SLE患者,根据骨髓象结果从骨髓增生情况方面将其分为骨髓增生正常组(19例)和增生减低组(9例),从巨核细胞成熟方面将其分为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组(8)和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组(20例)。比较各组Sema3A水平差异,并分析各组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及不同骨髓象间血清Sema3A的水平。结果: (1)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HC显著降低[(3.84±2.76) μg /L vs. (6.96±2.62) μg/L,P<0.001],SS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亦较HC显著降低[(4.35±3.57) μg/L vs. (6.96±2.62) μg/L,P<0.001],HS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HC也明显降低[(5.67±2.26) μg/L vs. (6.96±2.62) μg/L,P=0.041]。(2)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SS患者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2.76) μg/L vs. (4.35±3.57) μg/L,P=0.282],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与HS患者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4±2.76) μg/L vs. (5.67±2.26) μg/L,P=0.006]。(3)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组Sema3A水平显著低于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缓解组[(1.28±1.06) μg/L vs. (3.83±2.65) μg/L,P<0.001]和SLE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28±1.06) μg/L vs. (4.87±2.60) μg/L,P<0.001],而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缓解组与SLE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3±2.65) μg/L vs. (4.87±2.60) μg/L,P=0.123]。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组患者Sema3A水平与SS合并血小板减少组患者相比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1.06) μg/L vs. (1.68±1.11) μg/L,P=0.189]。(4)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的Sema3A水平与血小板显著相关(r=0.600,P<0.001), SS患者的Sema3A水平与血小板亦呈明显的正相关(r=0.573,P<0.001),但HS患者与Sema3A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P=0.393)。(5)血清Sema3A在骨髓增生正常和减低的SLE患者,及有和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SLE患者中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ema3A在多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中水平普遍下降,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显著降低,并与血小板呈明显正相关,在SS患者中亦可得出类似结论,提示Sema3A与结缔组织病的血小板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狼疮带试验(LB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2例LBT活检结果。结果:LBT在SLE中敏感性为78.13%。LBT与抗核抗体(ANA),抗ds—DAN抗体对SLE诊断的敏感性相近。SLE伴肾损害组LBT阳性率为90.48%,显著高于SLE不伴肾损害组54.55%。结论:LBT是SLE诊断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β2糖蛋白I抗体(aβ2GPI)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68例SLE患者及23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aβ2GPI浓度,同时记录SLE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和其他自身抗体的水平。对照分析aβ2GPI阳性与阴性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的差异。结果SLE患者中,aβ2GPI抗体阳性率为25%(17/68),健康对照组中未检出aβ2GPI。患者的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与aβ2GPI抗体浓度无相关性。aβ2GPI阳性SLE患者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发生率高于aβ2GPI阴性组(<0.05)。aβ2GPI检测结果与aCL检测结果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部分SLE病例中可检出抗β2GPI抗体。抗β2GPI抗体浓度与SLE疾病活动性无明显相关。抗β2GPI抗体与SLE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漫肺泡出血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EE)合并弥漫肺泡出血(DAH)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SLE合并DAH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和转归.结果 SLE合并DAH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100%)、呼吸困难(88%)、咳嗽(88%)、发热(82%)和咯血(71%).大部分(94%)患者同时合并肾脏受累.近60%合并肺部感染.血红蛋白平均下降(32±11.3)g/L.SLE疾病活动指数平均(17 ±10)分.17例患者全部接受激素治疗,13例并用免疫抑制剂.死亡组机械通气率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DAH是SEE少见而危重的并发症,与SLE疾病活动有关.常合并狼疮性肾炎.并非所有患者均有咯血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抗collectin 11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诊断和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同时纳入SLE活动组、SLE缓解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SS)组以及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5组患者,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collectin 11抗体水平,比较各组差异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5组各纳入30例患者,SLE活动组和SLE缓解组之间抗collectin 11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16.8 vs. 89.7±24.7,P=0.896)。SLE组作为一个整体,其抗collectin 11抗体水平(89.1±19.4)显著高于RA组(49.1±22.0)、SS组(56.9±30.1)以及HC组(72.7±24.6)(P<0.001,P<0.001,P=0.007)。抗collectin 11抗体诊断SL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提示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且与其他SLE特异性自身抗体有一定的互补作用。结论: 血清抗collectin 11抗体在SLE组中显著高于RA组、SS组以及HC组,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可能成为SLE新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之一。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奴卡菌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奴卡菌病是SLE并发的罕见但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是诊断本病的首要条件;药物治疗需长疗程,特别是免疫功能抑制患者经典的磺胺类药物治疗需半年至1年,选择治疗药物时应权衡利弊;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奴卡菌病,是否可以适当缩短疗程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学改变情况。方法选取确诊为SLE且均处于活动期的43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制定的SLE分类标准及血液学异常的诊断标准,选取合适的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和体征,外周血象,骨髓细胞形态检查,骨髓铁染色及相关的免疫学检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SLE血液系统异常的临床特点。结果①SLE的血液学异常发生率为69.8%。②SLE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均占55.8%,白细胞减少占39.5%,均以轻中度减少为主。③SLE更多侵犯二系及二系以上血细胞。④骨髓多见增生活跃,各系细胞比例及形态大多正常,粒系存在普遍的核左移;骨髓铁染色示铁储备不足;网状细胞与浆细胞均增生,淋巴细胞减少。⑤补体、免疫球蛋白水平与SLE血液学异常无相关性。⑥30例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或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大部分治疗反应良好。结论SLE血液学异常发生率高,侵犯血系广泛。骨髓改变轻微,巨核系受累较重。治疗重点在合理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生存率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评估解放后上海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生存率的发展趋向和各种有关参数与病人预后的关系,对近32年以来,在上海华山医院诊治并具有上海市户口的566例SLE病人进行了生存率研究。以发病时间为计算起点,1年、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6%[年末生存例数(524),年初观察例数(566),下同]、72.7%(371,389)和60.1%(204,210)。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神经精神症状、浆膜炎、高血压、贫血、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肌酐增高、血尿素氮增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胆固醇增高、补体(C3)降低、狼疮细胞阳性、心电图异常和长期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均是明显影响生存率的恶性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男性、血肌酐增高、C3降低和长期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是独立影响因素。上述参数对评估SLE发展趋势及SLE病人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血肌酐和C3水平可作为最佳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