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影响牙槽嵴牵张成骨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缩短牙槽嵴牵张成骨术治疗时间,改善成骨质量,众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牵张器不断改进,使牵张术向微创化、简单化、可控性方向发展.牵张后早期进行种植修复,可以延缓牙槽骨吸收.牵张术和GBR等技术联合应用,能扩大牵张成骨的应用范围.牙槽嵴牵张成骨中,各种细胞因子尤其是BMPs能促进成骨,加速骨质改建.本文主要对上述影响牙槽嵴牵张成骨的诸多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形成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成骨诱导生长因子,在牵张成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新骨形成和改善新骨质量等作用。本文就骨形成蛋白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及利用外源性骨形成蛋白促进骨形成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形成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成骨诱导生长因子,在牵张成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新骨形成和改善新骨质量等作用.本文就骨形成蛋白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及利用外源性骨形成蛋白促进骨形成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BMP和PDGF在兔下颌牵张后新骨组织中的时空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骨形成蛋白(BMP)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下颌牵张成骨中的表达模式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对15只兔行双下颌骨切开术,安置口外牵张器,经7d间歇期后,按1mm/d的速率延长下颌骨6mm。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后0、7、14、28天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骨痴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潮不同时间内BMP和PDG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下颌骨牵张后BMP和PDGF表达增强,其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问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BMP和PDGF表达高峰均出现在牵张第0和第7天,但BMP在牵张后第28天仅有微弱表达;而PDGF在这个时期的骨痴改建区的成骨细胞中仍有明显表达。结论 BMP可能在牵张成骨过程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使未分化同充质细胞向骨细胞系分化。PDGF既参与早期的成骨过程,又可能在牵张成骨后期新骨改建中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兔下颌牵张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新骨组织中的定位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兔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定位表达。方法 对12只大耳白兔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在牵张结束后当天及7、14和28d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骨痂。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微血管生成和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 下颌骨延长后牵张间隙内有强烈的血管生成反应及高水平的VEGF,表达。VEGF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活跃的成骨细胞。结论 牵张力刺激可以导致牵张间隙中强烈的血管生成反应,VEGF可能在牵张后骨再生的血管生成和新骨形成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胶原海绵在下颌骨牵张成骨早期成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刚  郑杰  吴烨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2):138-140,145
目的建立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研究胶原海绵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早期成骨中的作用。方法将6只山羊的下颌骨截断,安置牵张器,延迟4d后以每次0.5mm、每天2次的速率连续牵张10d,随后进入固定期。于固定期2、4、6、8周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X线观察,骨密度、骨矿物质质量测定,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牵张过程被所有山羊耐受,下颌骨牵张长度达到预期效果。加入胶原海绵的实验侧牵张区新骨早期成骨效果明显好于同期的对照侧。结论山羊是一种良好的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胶原海绵可加速牵张区新骨早期成骨,缩短牵张成骨的固定期。  相似文献   

7.
牵引成骨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它根据Ilizarov提出的著名张力拉力法则.通过牵张性机械刺激诱导切开骨断段间的骨形成.从而达到延伸骨长度或增加骨高度的目的。由于颅颌面骨胚胎起源及血液供应的特点,牵引成骨技术更适用于口腔颅颌面外科领域,但该过程持续时间长.且可能出现骨不连等并发症。通过对其成骨机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将生物细胞因子应用到牵引成骨中,从而对其进行干预和调控是牵引成骨技术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基础。本文就生物学细胞因子在牵引成骨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缝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建立腭裂实验动物模型及应用NiTiSMA牵张器行缝牵张成骨治疗发育期实验动物腭裂的可行性。方法 12只杂种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表面处理的NiTiSMA牵张器,对发育期的腭裂实验动物(杂种犬)模型进行腭上颌缝牵张成骨,修复腭部裂隙区的全层组织缺损。观察裂隙关闭的过程。通过石膏模型,观察缝牵张成骨对上颌牙弓宽度发育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动物腭部裂隙于牵张器植入14d后在腭中线处闭合。缝牵张成骨过程未对实验组动物牙弓宽度的发育造成明显影响。结论 表面处理的NiTiSMA牵张器运用牵张成骨原理,能有效地修复杂种犬腭裂动物模型的腭裂骨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下颌骨颏部节段性缺损弧形牵张成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颏部节断性缺损过程中,不断变化方向的牵张力对新骨组织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颏部节段性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把简化后的弧形牵张器有限元模型置入截断后的下颌骨,模拟弧形牵张成骨,并测量在弧形牵张成骨过程中下颌骨整体位移及其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在未考虑唇颊侧软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弧形牵张成骨形成的新骨向舌侧生长,重建的下颌骨弧度较原下颌骨弧度变小。von Mises应力主要集中于牵张器在下颌骨的固位处。结论: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缺损过程中,牵张力本身就促使新骨组织向舌侧生长,从而使重建的下颌骨弧度较正常时小。此项研究为临床上如何克服弧形牵张成骨所形成的下颌骨弧度较小的不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牙槽突裂牵张成骨整复过程中不同时期胶原合成的种类及演变过程,研究牵张新骨生成的方式及组织学特点。方法:在8只成年杂种犬建立牙槽突裂动物模型并行牵张成骨裂隙关闭术,在牵张结束0、14、28、63d分别处死实验动物取标本进行Ⅰ、Ⅱ、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镜检分析。结果:牵张固定早期以分泌Ⅲ型胶原为主,随后Ⅰ型胶原增多并最终取代Ⅲ型胶原而成为骨基质的主要成分。Ⅱ型胶原在整个成骨过程中无明显阳性表现。结论:牙槽突牵张成骨以膜内成骨方式为主,无明显的软骨内成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