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患者围术期重度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收集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住院的31例颈髓损伤合并重度低钠血症的患者,并随机选择同时期颈髓损伤不合并重度低钠血症病例31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上颈椎(C1~2)损伤、机械通气、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5 g/L)、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气管切开、术前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18.5)及合并有肺部感染与颈髓损伤患者重度低钠血症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上颈椎(C1~2)损伤、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5 g/L)及合并有肺部感染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其颈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上颈椎(C1~2)损伤、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肺部感染是是否发生重度低钠血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持续植物状态(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相关因素,为PVS患者尽早拔除气切管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院期间是否成功拔除气切管将其分为拔管组和拔管困难组。采用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包对拔管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拔管组与拔管困难组在年龄、专业护理、营养方式、吞咽功能、是否低蛋白血症及带管时间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颅脑损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否气管结构异常、是否肺部感染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方式、吞咽功能、带管时间、肺部感染情况、专职陪护、年龄均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作为营养方式、有专职陪护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保护因素;吞咽障碍、带管时间>30 d、肺部感染、年龄较大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危险因素。对于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待其病情稳定后,尽早给予IOE营养支持、吞咽功能训练及加强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拔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 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寻找其最佳的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82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气管切开率,Logistic分析评价颈髓损伤阶段、颈髓损伤程度、年龄、是否并发呼吸系统症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选择行气管切开术的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182例患者中,有17例行气管切开术,165例未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率为9.340.统计结果显示,颈髓损伤节段、颈髓损伤程度、年龄因素及并发呼吸系统症状与气管切开率有相关性,其他的因素与气管切开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颈髓损伤程度重、颈髓高位损伤、高龄和并发呼吸系统症状是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性气管切开对于挽救生命和良好预后等方面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64例机械通气患者于拔管后48 h内进行电视X透视吞咽功能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多个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为67.2%.单因素分析显示,吞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带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切开均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中仅年龄> 65岁,气管切开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较高,年龄>65岁、气管切开是拔管后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颈髓损伤致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见性气管切开对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脱离呼吸机时间、二重感染率的影响。【方法】①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7年7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共682例急性颈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气管切开组及非气管切开组。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工作性质、最高损伤节段、ASIA分级、是否合并胸部外伤、受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等因素对气管切开的影响作用。②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将气管切开患者分为早期干预组及非早期干预组。统计两组患者脱离呼吸机时间、二重感染的人数,比较两者的统计学差异。【结果】①682例患者中,64例行气管切开术,占9.4%。其中年龄、最高损伤节段、ASIA分级是急性期颈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②早期干预组患者23例,其中2例死亡、5例失访,其余患者脱机时间(17.9±3.8) d ,二重感染率31.3%。非早期干预组41例,其中6例死亡、9例失访,其余患者脱机时间(22.0±4.6)d ,二重感染率65.4%。在脱离呼吸机时间及二重感染率的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切开有利有弊,如果患者年龄大、损伤节段高、损伤程度重,早期气管切开还是利大于弊,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分析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吸入性肺炎(AP)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我科或神经内、外科完成VFSS检查且符合入选标准的105例PSD患者,按照是否发生AP将其分为肺炎组及非肺炎组,对其一般资料、鼻饲情况以及基于VFSS的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评级、咽通过时间(PTT)、咽部残留(PR)、主动咳嗽、饮食调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肺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评估肺炎组及非肺炎组患者的一般情况、VFSS结果以及基于VFSS的饮食调整与肺部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肺炎组29例,非肺炎组76例。肺炎组与非肺炎组患者在年龄、卒中部位、病程、合并2型糖尿病、鼻饲管饮食、主动咳嗽、PAS评级、咽通过时间、咽部残留、饮食调整等方面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合并高血压或房颤、白细胞数量等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影响患者肺炎发生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卒中部位、年龄≥65岁、2型糖尿病病史、鼻饲管饮食、主动咳嗽以及基于VFSS的饮食调整、PAS评级>6级、咽通过时间延长、咽部残留与肺炎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对影响患者肺炎发生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干卒中、双侧半球卒中患者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单侧半球卒中患者;年龄≥65岁患者肺炎发生风险高于65岁以下患者;PAS评级>6级、咽部残留、咽通过时间延长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较高;而主动咳嗽是抑制肺炎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年龄≥65岁、双侧半球及脑干卒中、PAS评级>6级、咽通过时间延长、咽部残留是PSD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主动咳嗽是抑制AP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外伤后发生吞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41例脑外伤患者根据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分为吞咽障碍(n=36)和吞咽正常(n=105)两组,比较两组间的相关因素发生率。结果重型脑外伤、脑干损伤、双侧脑损伤、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吞咽障碍组高于吞咽正常组(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脑干损伤、双侧脑损伤、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和认知障碍与脑外伤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后颅窝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吞咽障碍和优化术后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1月—9月在我院住院的后颅窝手术治疗病人29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一般资料及吞咽障碍相关指标,对拔除气管插管后4 h的病人使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进行吞咽功能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吞咽功能恢复时间曲线。结果:290例后颅窝术后病人中113例(38.97%)发生吞咽障碍,吞咽功能恢复时间为(9.49±10.06)d。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及面瘫分级是后颅窝术后病人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后颅窝术后病人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病变范围和面瘫分级可联合诊断后颅窝术后病人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护理人员应重视后颅窝病变术后病人的吞咽功能,早期实施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158例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24h内进行吞咽评估,并根据有无吞咽障碍将患者分为两组,有吞咽障碍的为观察组,无吞咽障碍的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多个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为55.1%,单因素分析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带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切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气管切开、带管时间>72h是拔管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 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较高,而患者的年龄、气管切开及带管时间>72h与拔管后吞咽障碍密切相关,提示对该类患者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康复期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4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和房颤病史、鼻胃管进食、构音障碍、肺炎、改良Barthel指数、脑卒中分类、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发生SAP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48例中发生SAP感染56例(37.8%),未发生SAP感染92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 回归调整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发现,误吸、年龄≥75岁、男性、糖尿病、房颤是康复期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高是其保护因素(P<0.05).此外鼻胃管进食、构音障碍也是该类患者SA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1,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SAP的风险值得关注,通过对这一系列危险因素的筛查和监控,可提高医院和家庭对康复期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重视程度,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其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85例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以吞咽功能恢复结局及恢复时间为因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为1~12(2.72±1.85) 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时间(RR=0.987,P=0.004)和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RR=0.828,P<0.001)影响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时间。结论 气管插管时间和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是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尚需进一步明确吞咽障碍恢复进程及相关预后指标,从而优化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康复医学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55例,对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瘫痪侧别、病程、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损伤程度(入院时有无意识障碍)、治疗方式(保守治疗、限期手术、急诊手术)、言语功能(波士顿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功能(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手和下肢Brunnstrom分期)、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此次发病后有无康复干预、D-二聚体和凝血象检查等进行详细记录。以Rancho Los Amigos认知功能分级为因变量,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能力分级、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手和下肢Brunnstrom分期)、气管切开、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可能与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上肢Brunnstrom分期、尿路感染与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有关。 结论 意识障碍、言语障碍、上肢运动障碍、尿路感染是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影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4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以4周时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变化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并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影响吞咽障碍康复疗效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吞咽康复预后良好者占77.38%(65/84)。单因素分析显示,吞咽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合并慢支感染、认知障碍、视听觉障碍、是否合作、康复介入时间、感觉性失语7个因素为影响吞咽障碍康复疗效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康复介入时间、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认知障碍、视听觉障碍是影响吞咽康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措施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在指导气管切开合并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拔管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并行气管切开的188例神经性疾病(合并吞咽障碍)患者FEES评估结果,同时分析FEES评估指标(包括声门活动是否正常、咽部分泌物分级及残留、渗漏-误吸评级等)对拔管成功与否的影响。 结果 入选患者根据拔管情况分为拔管成功组及拔管失败组。拔管成功组共有患者109例,拔管失败组共有患者79例,拔管成功率为57%;拔管成功组气管切开平均病程(184 d)较拔管失败组平均病程(292 d)明显缩短(P<0.05)。拔管失败组患者声门异常占比(55.0%)较拔管成功组异常占比(20.8%)明显增高(P<0.05);拔管成功组咽部分泌物分级、渗漏-误吸分级均显著低于拔管失败组水平(P<0.05);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患者在食物残留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 FEES评估指标(包括声门活动、分泌物残留、进食误吸情况等)在指导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气管切开套管拔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围术期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16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围术期合并肺炎情况,分为HAP组与非HAP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观察项目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36例(16.7%)患者发生HAP,单因素分析发现气管切开、机械通气、Frankle分级A~B、损伤节段C1~4、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抑酸药物使用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35 g/L和血清钠<135 mmol/L与围术期HAP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血清白蛋白<35 g/L(OR 15.307;95%CI:4.502~52.403;P=0.000)、气管切开(OR 22.663;95%CI:2.674~192.102;P=0.004)、Frankle分级A~B(OR 12.200;95%CI:4.134~36.003;P=0.000)、机械通气(OR 21.818;95%CI:2.174~218.929;P=0.009)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35g/L、气管切开、Frankle分级A~B、机械通气是颈髓损伤患者围术期发生HAP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炎克雷伯菌(KP)肺部感染影响因素与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10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KP肺部感染对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进行比较,探讨患者KP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气管切开时间,降钙素原(PCT),白蛋白水平,GCS评分,手术创伤,使用呼吸机对气管切开患者KP肺部感染有一定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气管切开时间、白蛋白水平,GCS评分是气管切开患者KP肺部感染独立影响因素(P<0.05);KP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高,分别为100.00%、58.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00%、14.00%、14.00%。结论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KP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临床应根据影响因素及药敏结果制定相应防治措施,以降低KP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出128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根据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利用吞咽障碍评价标准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同时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价,后者作为效度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信度和效标效度评价。 结果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分与VFSS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P<0.01);吞咽障碍评价标准在同一评定者及不同评定者间均有良好的信度;可对吞咽障碍的患者是否发生误吸和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进行预测。 结论吞咽障碍评价标准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价,是一种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观察。 方法 将入选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吞咽基础训练)和观察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佩戴说话瓣膜吞咽康复训练),每组15例。观察组有1例因病情加重、1例因经济及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研究,最后纳入统计的患者共28例,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运动训练和咳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佩戴说话瓣膜训练,每日2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量表(PAS)评级对2组患者行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才藤氏吞咽障碍等级和PAS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减少其吞咽的误吸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呼吸道未感染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1组和对照1组各21例,将48例呼吸道感染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2组和对照2组各24例,实验组采用人工鼻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湿化法.结果:实验1组与对照1组、实验2组与对照2组痰液培养结果和气道湿化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鼻有良好的气道湿化效果,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