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子庥  郝帅 《中国学校卫生》2023,(11):1768-1769
<正>课题背景马克思人本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是一个有关心理学和哲学交叉领域的课题。马克思人本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人本主义认为人是自主的、有意识的和具有社会目标的存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个体的自由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发展来保证。人本思想对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自我认知等因素引起的。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寻找有效的干预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将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结合,探讨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挂及世界观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大学生社会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成长,所以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社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出发,对解决其现状的策略予以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药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发展依据和空间的群体文化,不仅能够为医药卫生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养分,还能够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所蕴含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人文思想精华能够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特有的育人功能。笔者就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围绕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路径进行深度探讨,以期促进相关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课题背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工作的教育核心与先导理念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经历了重建与规范、调整与发展、开拓与创新等几个时期.高校一直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德育为先的思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坚持构筑“全员育人”的格局,校园育人环境明显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就业指导效能.当下,我国大学生在“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环境下面临着诸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如何引导大学生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和塑造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困惑,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尤其在这个提倡自主创业的时代,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他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育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乾伟  姜海燕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574-3576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通过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育人体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有效渗透点.  相似文献   

6.
正拥有良好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他们保持心理良好状态。在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普遍感觉学习与生活压力增大,加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身体不适,导致越来越多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研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心理教育特点,从教育内容、目标、方法和环境4个纬度,分析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研究两者有效融合的措施、对策和建议;探究在互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合力不足和动力不够的情况;运用协同发展理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探讨两者在工作绩效、资源和知识等方面的有效整合,通过协调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同步发展和优化合作,增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具有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有机整合的立体式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拥有良好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他们保持心理良好状态.在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普遍感觉学习与生活压力增大,加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身体不适,导致越来越多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研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心理教育特点,从教育内容、目标、方法和环境4个纬度,分析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研究两者有效融合的措施、对策和建议;探究在互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合力不足和动力不够的情况;运用协同发展理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探讨两者在工作绩效、资源和知识等方面的有效整合,通过协调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同步发展和优化合作,增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由于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强.常常会出现内心的矛盾冲突。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以朋辈辅导为核心模式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社会支持和人格的影响,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从987名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中,以自愿加入的方式,确定94人为被试.以朋辈辅导为核心进行综合心理健康教育,14周后分别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被试进行心理状况和人格特征测试.结果 干预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各项指标均改善明显,人格结构有一定改善.结论 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但人格的完善需要进一步长期培养、系统干预.  相似文献   

11.
杨维 《中国学校卫生》2023,(11):1762-1763
<正>课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实现途径的研究,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为社会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课题研究现状1.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目前,有不少民办高校采用问卷法、测试和案例分析等策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评价。这些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为后续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但存在两点不足:(1)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部分民办高校管理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经费投入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场地建设不完善、人员培训机制缺乏等,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2)与公办大学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缺少专业人才,其技术和资助程度也不高,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很多高校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全方位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局面,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视角。在信息复杂交融的现代社会环境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为避免贫困生因心理问题走入人生误区,高校必须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和措施,从指导思想、教育模式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积极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这项综合性和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坚持以学生为本和情感渗透原则,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为高校贫困大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防御机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校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了解他们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以评价培训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方法:以190名一年级新生为实验组,另设一个100人的对照组。实验组从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3个层面,开展为时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教育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得分无显性差异;教育后,实验组得分发生较大变化,除躯体化和精神病性2项之外,其他各项得分都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健康教育使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陈善喜 《中国校医》2013,27(5):385-386
目的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方法按照大学生个体与其环境相协调和健康促进的创造支持性环境的理论,采取"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培养合格素质为前提"。结果倡导全员、全过程、全社会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和谐的、积极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结论应采取策略与措施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建设,普及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莉 《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57-157
心理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健康观念 ,也带给了人们新的教育思想 ,如何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要解决好这个新问题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 正确分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正确分析大学生在不同环境和经历下形成的心理特点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大学生 ,心理发展的特点表现如下。1.1 社会意识迅速发展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 ,往往最先敏锐地感觉到社会的变化和冲击 ,而这些变化和冲击在他们思想中引起…  相似文献   

17.
<正>课题背景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处在社会抉择的关键期,思想的认知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所以在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非常关键。心理课程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帮助学生梳理良好的品德、正确的认知和处事能力,其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元素。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可靠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SCL-90量表对445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客观支持度高于大学生常模,新生的支持利用度较高,城市学生的主观支持较低,社会支持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朋友支持和精神支持对男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同学支持和团体参与对女生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爱好、性格等挑选就业岗位,明确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给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解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互为联系,它们都是从解决人的意识问题入手,帮助人们扶正祛邪,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人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人的心理,人事干部可将二者结合,优化人的情感、认识,促进人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帮助人们适应社会需要,防止心理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