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R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35例。R组在麻醉诱导前实施患侧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 block,RISS),G组不进行干预。2组均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止和咳嗽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总量;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眩晕等。 结果 2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疼痛VAS评分均呈逐渐升高再降低趋势,且R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G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明显低于G组(P<0.05),R组术后48 h镇痛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氟比洛芬酯镇痛例数明显低于G组(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G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可为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减少围术期镇静镇痛药物应用,提高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验证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改善作用;比较不同阻滞时机改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共75例,年龄18~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术前阻滞组(PR组)、术后阻滞组(PO组)。PR组与PO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接受超声引导下菱形-肋间-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共30ml。通过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量表(postoperative recovery quality rating scale,QoR-40)评价患者术后24h、48h恢复质量;记录术后0.5、1、2、4、8、12、24、48h静息及活动状态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中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A组选择前锯肌平面阻滞,B组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生命体征、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疼痛因子、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6.67%,B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切皮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较B组减少(P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GE2、IL-6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和前锯肌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对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胸腔镜手术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24 kg/m2,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TPVB组和SPB组;两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超声引导下行0.375%的罗哌卡因20 mL TPVB或SPB,全凭静脉麻醉诱导置入喉罩;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自主呼吸恢复时(T1)、手术开始30 min时(T2)、手术开始60 min时(T3)、手术结束时(T4)及苏醒时(T5)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患者术后2、4、6、12、24和48 h静息及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 VAS),术后有效镇痛泵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累计使用量;记录患者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0、T1、T2、T3、T4和T5时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PB组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长于TPVB组(P<0.05),术后6 h、12 h咳嗽时VAS低于TPVB组(P<0.05),术后有效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阿片类药物累计使用量低于TPVB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TPVB和SPB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下胸腔镜手术,但SPB能明显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阿片类药物总用量。  相似文献   

5.
6.
李宗师  王云  康志宇  尤文阳 《北京医学》2021,43(12):1171-1174,118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平面和前锯肌下平面(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RISS)联合阻滞与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用于肋骨骨折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市延庆区医院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RISS)平面阻滞在肺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0年1至9月择期行经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超声引导RISS平面阻滞组(R组),每组各20例。R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手术侧RISS平面阻滞,注射0.3%罗哌卡因30ml,C组不行外周神经阻滞。所有患者术后均予无线镇痛泵系统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麻醉诱导前(T0)、切皮后5min(T1)及拔管后10min(T2)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心率(heart rate,HR),术后6、24、48h患者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术后24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情况及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 R组患者在T1及T2时的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与T0相比,C组患者在T1及T2时的MA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升高(P<0.05)。R组患者术后6、24h BC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术后24h无线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需要补救性镇痛的患者人数均显著少于C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气胸、局部麻醉药中毒、穿刺部位血肿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可为肺癌手术患者提高完善的术后镇痛,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9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2组患者不同观察时点的生命体征变化,评估术后不同时点2组患者在安静状态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统计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T2、T3时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时在安静状态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观察组患者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干呕、嗜睡以及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身麻醉方案可准确定位,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降低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深层与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深层SPB组(DS组)和前锯肌浅层平面阻滞组(SS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PB,两组患者均使用0.3%罗哌卡因30~40 mL (罗哌卡因总剂量2 mg/kg),阻滞完成后30 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两组患者SPB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 h、4 h、6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和咳嗽NRS疼痛评分;记录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48 h有效按压镇痛泵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曲马多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SS组比较,D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DS组术后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DS组术后24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DS组术后镇痛(PCIA)第一次按压时间明...  相似文献   

11.
刘竞  胡杰 《医学综述》2021,(10):2066-207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镇痛方式不同分为SAPB组(57例)和TPVB组(56例),SAPB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non-intuba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NIVAT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0月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NIVAT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给予SAPB,对照组给予TPVB。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麻醉前(T0)、开胸后15min(T1)、开胸后30min(T2)、术毕(T3)、拔除喉罩后15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T0、T2、T4时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应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腹部手术患者8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前锯肌平面阻滞,观察组41例给予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比两组镇痛效果、炎症因子水平、中枢神经损伤。结果 结果:观察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h观察组IL-1、IL-6、S100β、NSE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通过对上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可有效降低中枢神经损伤程度和炎症因子释放,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择期需要进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切口局部浸润镇痛)和观察组(n=35,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镇痛)。选取麻醉苏醒后2、12、24、48h的VAS疼痛评分、患者术前、术后1d、2d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术后48h补救性镇痛情况、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镇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h、12h、24h、48h的安静和咳嗽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2d的PCT、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低,而观察组CD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在其他操作均相同的情况下,对照组患者实施全麻,而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术后2 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在胸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行胸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的88例患者,按照患者手术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试验组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比较两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程度、临床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进入手术室后(T0),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即刻(T1)与拔管前(T2),试验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 h试验组静息、咳嗽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及术后镇痛泵消耗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81%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杨晓慧  舒运兵  余得水  唐昱英   《四川医学》2024,45(6):596-600
目的 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1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55例采用前锯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炎症因子水平、生命质量以及躁动率。结果 观察组阻滞持续时间(13.63±3.16 vs. 11.74±2.54)h长于对照组,阻滞操作时间(5.36±2.31 vs. 10.19±2.55)min短于对照组,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3.86±1.87 vs. 5.91±1.54)次、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102.36±16.65 vs. 128.77±20.33)μg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h的VAS评分(3.68±1.11 vs. 4.59±1.29)分、术后12 h的VAS评分(2.33±1.12 vs. 3.57±1.43)分、术后24 h的VAS评分(1.84±0.52 vs. 2.71±0.44)分、术后48 h的VAS评分(0.76±0.31 vs. 1.49±0.55)分、术后2 h的IL-10(74.28±5.36 vs. 98.57±6.44)ng/L、48 h的IL-10(45.13±4.29 vs. 53.36±5.08)ng/L、术后2 h的IL-6(65.33±4.78 vs. 76.49±5.78)ng/L、48 h的IL-6水平(47.79±3.36 vs. 54.36±4.78)ng/L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的SF-36评分(69.95±5.13 vs. 65.33±4.27)分、术后48 h的SF-36评分(83.36±4.36 vs. 74.29±3.69)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躁动率分别为(5.45%、3.64%、1.82%vs. 18.18%、14.54%、12.73%),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于胸椎旁神经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患者中效果更显著,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8.
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是将局麻药注入前锯肌的浅表或深面,通过药物的扩散实现对靶神经的阻滞。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与设备的快速发展,SAPB进入了可视化的时代,又因其效果确切,操作简捷,并发症相较于其他镇痛方式较少,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从SAPB的应用解剖、超声引导穿刺入路与层面、临床应用及药物容量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肖万莉  陈永旺  刘玉林  唐霓   《四川医学》2022,43(5):472-477
目的 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PVB)用于乳腺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纳入比较SPB和PVB用于乳腺手术后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24 h吗啡需要量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项RCT,共52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6 h(MD 0.25,95%CI 0.11~0.39,P<0.05)、术后12 h(MD 0.63,95%CI 0.54~0.73,P<0.05)和术后24 h(MD 0.57,95%CI 0.26~0.88,P<0.05)VAS评分都高于PVB组;两组术后24 h吗啡需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1.87,95%CI-2.32~6.07,P>0.05);SP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VB组(RR 1.81,95%CI 1.20~2.74,P<0.05)。结论 PVB应用于乳腺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SPB,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 INB)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8月在南通市中医院行超声引导下TPVB的肺癌患者52例为TPVB组,同期行超声引导下INB的肺癌患者45例为INB组,两组患者均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情况、血清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肺功能、血压、心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PVB组起效后的阻滞平面宽于INB组(P<0.05);切皮时INB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显著高于入室时及TPVB组切皮时(P<0.05);TPVB组术后6 h的血清神经肽Y、5-羟色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均低于INB组(P<0.05);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TPVB组术后12、24、48 h明显减少(均P<0.05);PVB组术后2周肺功能相关指标显著优于IN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