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的分类、评估、NBD肠道管理策略的指导原则、流程、方法、内容等方面解读《成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的管理——美国临床实践指南(2020版)》,并与我国脊髓损伤后NBD的管理实践现状相比较,探讨我国脊髓损伤神经源肠道管理现存问题和展望,以期让广大临床及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提高对神经源肠道管理的认识,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病人的肠道管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髓损伤伴NBD病人肠道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索、评价及总结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估及非手术类管理方案的最佳证据。方法 采用PIPOST方法确立循证问题,利用计算机检索有关NBD的评估及非手术类管理方案的证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并从中整合及评价所有证据,该过程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证据的提取及整合。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系统评价4篇,专家共识3篇,最终整合出35条最佳证据,包括神经源性肠的评估、分型、基本肠道管理、饮食管理、药物管理和辅助治疗6个方面。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NBD评估及非手术类管理的最佳证据,但实际应用应结合临床现有环境及考虑到障碍因素等方面,对证据进行选择性地选取和使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结肠中P 物质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60 只体质量(220±40) g 的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正常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20)。氯胺酮60 mg/kg 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利用NYU脊髓打击器,以75 g &#8901;cm致伤力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4 h、1 周、3 周和5 周时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检测肠道传输功能,采用ELISA 方法测定血清中和组织中的P 物质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P 物质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肠道传输功能下降,且于造模后3 周时肠道传输达到最低值;造模后3 周时模型组血清和组织中P 物质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均降低,结肠组织中P 物质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下调,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P 物质的表达是模型组的(3.12±0.51)倍(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与结肠中P物质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综述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病人肠道功能评估方法,包括病史采集和一般资料、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实验室检查、非侵入性评估、侵入性评估、评估量表,以期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病人肠道评估方法的认识以及在选择评估工具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背量: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自主排便机制丧失,排便时不能产生足够的直肠收缩强度及持续时间导致排空不全,耗时延长,而且,脊髓损伤患者肠蠕动减慢,使粪便通过结肠的时间延长。粪便长时间滞留肠道内导致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干结,排便时必然增加直肠压力,这种恶性循环将进一步加剧排便困难。目的:观察干扰电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寻求最佳的电极放置方法。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市级医院康复理疗科病房。  相似文献   

8.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从治疗处方、穴位选择、疗效评价和可能治疗机制四个方面,总结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临床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春燕  刘化侠 《护理研究》2012,26(33):3136-3138
脊髓损伤(SCI)后病人面临5项主要问题:行走能力、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性功能、疼痛[1],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目前仍是难题。近几年来,国内外对SCI后行走能力、疼痛的处理、尿流动力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与之相比,SCI后神经源性胃肠功能紊乱和排便功能障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肠道的康复评价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行为管理、药物治疗及间隙性清洁导尿管,是目前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和神经源性肠道的主要康复治疗措施。这些康复治疗措施应建立在对患进行功能评定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方法:采用康复评定Team会的形式,对具体的脊髓损伤患的病情进行讨论,分析各项化验、检查指标,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再对患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康复治疗,患膀胱及肠道功能恢复。结论:康复评价会是一种好办法,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患的功能提高情况采用同期性康复评估。因此,可以对患的处理方案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12.
孙燕霞  李淑萍 《临床医学》2013,33(10):57-58
目的 对针刺腧募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 选取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刺俞募穴,20例)、B组(针刺俞穴,20例)、C组(针刺募穴,20例),均为针刺双侧穴位,同时选取同期行盆底肌肉康复锻炼的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B、C三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A、B、C三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膀胱排尿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膀胱余尿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A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B组及C组患者(P〈0.05),B组及C组患者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针刺腧募穴可有效改善患者膀胱排尿功能,效果让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美国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解读美国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处理指南,分析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阐述脊髓损伤对排便的影响,结合美国指南,讨论治疗康复措施,提出新的治疗、康复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何佳 《全科护理》2022,20(10):1374-1376
目的:探讨个体化预设康复方案在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NBD)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6例高位SCI致NBD相关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体化预设康复方案。比较两组病人肠道功能指标、不良心理状态、心理弹性,生活质量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便秘、腹胀、药物依赖情况少于对照组,大便失禁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精简版(DASS-21)评分低于对照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预设康复方案应用在高位SCI致NBD病人中能有效提升病人心理弹性,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有效改善异常的疾病关键指标,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脊髓损伤与肠道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患者面临五项主要问题 :行走能力、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性功能、疼痛[1]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仍是难题。近几年来 ,国内外对SCI后行走能力、疼痛的处理、尿流动力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与之相比 ,SCI后胃肠功能紊乱和排便功能障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而该问题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ADL)和回归社会产生终身影响[2 ] ,给患者的生活、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很多研究发现 ,在SCI稳定以后 ,肠道功能紊乱可导致患者一系列的问题 :独立排便障碍、便秘、…  相似文献   

17.
18.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排便障碍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脊髓损伤后受损平面以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造成神经源性排便障碍,使患者尽早形成规律排便,是康复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长期便秘和大便失禁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有效的肠道干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包括排便模式的建立、饮食干预、药物干预、灌肠、电磁刺激、肠造口等。同时,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肠道管理方案, 以更好地管理肠道,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腹胀、便秘和大便失禁,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肛门灌洗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干预手段,目前已在国外有较广泛的应用。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肛门灌洗既可改善患者肠道功能,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概述、肛门灌洗概述、干预策略、并发症及延续护理5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