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链式流程创伤急救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取休克急救护理常规进行抢救,实验组42例患者采取链式流程急救护理。结果实验组有效救治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P0.05);实验组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5)。结论护理人员在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运用链式流程创伤急救模式,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有条不紊,能提供最好的护理,最大限度地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位一体"流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类实验性研究,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及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纳入常规急救组(对照组)和"三位一体"流程组(试验组),每组均为60例。最终比较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的差异,并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休克纠正时间(5.18±1.27)h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死亡率为11.67%,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位一体"流程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能够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并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求证链式管理的液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护士主动参与液体治疗计划,将院前-急诊科-手术室-ICU-外科病房不同科室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链式组合管理;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常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复苏开始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与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复苏开始时间、术前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须兼顾休克病理演变过程与外科围手术期的体液变化,对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全程链式管理,有助于实现院内液体复苏的一体化跟踪模式,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运用急诊绿色通道创伤管理模式对急诊多发伤患者进行急诊抢救后患者在急救效率、预后以及生命质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多发伤疾病9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创伤管理, 研究组实施急诊绿色通道创伤管理, 对比两组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进入手术室至开始手术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差异、运用不同方案后两组产生的效果及负性情绪状况。结果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抢救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进入手术室至开始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身体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及死亡比率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多发伤患者于急救方面选择急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包括准备阶段、伤情评估阶段、抢救阶段、术后整理阶段,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救治时间为(44.27±12.8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63.18±16.7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节约急救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急诊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2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细节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救治时间、并发症情况、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情况、预后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恢复良好者显著多于对照组,而致残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6.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30%(P0.05)。结论对急诊休克患者实施细节护理,不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减少医疗差错、致残及死亡患者,还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加有效抢救时间,改善护理满意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复苏时间、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分别为80%,20%,4%,16%,对照组分别为60%,40%,2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6.95,8.63,7.84;P <0.01);观察组复苏时间(95.67±25.03) min,对照组(200.18±35.12)min;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45±0.91)分,对照组为(91.12±4.07)分;两组复苏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4.59;P<O.01).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实施急救护理,可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抢救流程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抢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 P<0.05)。结论绿色通道抢救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节约急救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护理流程。  相似文献   

9.
毛丽  刘姗姗  张迪 《全科护理》2022,20(8):1057-1060
目的:探究结构化护理团队干预对急诊失血性休克病人急救效率、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病人9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45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45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结构化护理团队干预,对两组急救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结构化护理团队干预后,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构化护理团队干预能有效提升急诊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能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适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专业急诊抢救技术。方法随机选取10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患者依据抢救技术分组,A组50例采用传统抢救技术,B组52例采用综合抢救技术,统计两组抢救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抢救后,A组43例(86.0%)抢救成功,B组51例抢救成功(9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通过采用综合抢救技术,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阶段体温管理对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将损害控制外科理念及体温管理贯穿应用于严重创伤休克救治的不同阶段。比较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恢复时间(APTT);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及APTT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阶段体温管理能有效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体温,纠正致死三联征,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2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和抢救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68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开展时间分为传统救治组(2013年1月~12月)32例和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组(2014年1月~12月)36例。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急诊抢救时间、病情初步确诊时间、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组救治成功率高于传统救治组(P0.05),致残率、休克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救治组(P0.05)。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组急诊抢救时间、病情初步确诊时间、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传统救治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救治组(P0.05)。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组治疗后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IS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救治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创伤急救模式能有效提高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及医生满意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95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急救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48例和参照组47例。参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和急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急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3.75%,高于参照组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救满意度为95.83%,高于参照组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应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效果理想,可缩短急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采用基于物联网的抢救护理信息链流程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在基于物联网的抢救护理信息链流程施行前后两组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施行前)入院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观察组患者(施行后)入院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对照组采用常规创伤休克急救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抢救护理信息链流程。比较两组抢救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院内抢救介入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成功率方面,观察组抢救的成功率高达96.67%,远高于对照组86.67%的抢救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物联网的抢救护理信息链流程能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效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运用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0年5月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创伤休克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对比两组在抢救患者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结果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院内抢救介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66%,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可以加强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增加救治成功率,效果明显,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急诊急救患者6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3例和对照组31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危机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外伤急诊急救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与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链式流程进行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急救情况、护理质量、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护理风险、护理纠纷、病人满意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病人预警时间、确诊时间、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可提高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护理质量及救治成功率,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病人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急救路径对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2020年该院急诊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12月未实施基于MDT的急救路径,将收治的5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干预;2020年1-12月实施基于MDT的急救路径,将收治的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基于MDT的急救路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抢救介入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6%(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4±5.7)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2.5±4.3)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MDT的急救路径护理能有效缩短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抢救反应...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99-1000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