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描述胆总管壶腹区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总结该部位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经病理学证实的胆总管壶腹区恶性肿瘤病例共41例,均做CT平扫及增强检查。从CT扫描横断面图像及重组图像中观察病灶的直接和间接CT表现。结果 41例患者中胆总管起源的恶性肿瘤18例,其中低分化胆管细胞腺癌6例,中高分化12例,CT表现为胆管壁增厚,可出现软组织密度结节,并有延迟增强的特征性表现,局部管腔狭窄,近端胆管扩张。胰腺起源的恶性肿瘤15例,其中胰腺癌12例,CT表现为轻度强化的软组织肿物,多侵犯邻近大血管,并导致胰管及胆总管扩张;胰腺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CT表现为多血供肿物,边界清晰;胰腺囊腺癌1例,CT表现为囊实性肿物。十二指肠起源的恶性肿瘤8例,其中十二指肠乳头腺癌5例,CT表现为乳头区软组织结节或局部肠壁偏心增厚,明显强化,近端胆管扩张;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结节或管壁均匀增厚,强化较明显。结论胆管细胞癌、胰头癌和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是壶腹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强化CT表现常常比较典型。少数罕见病种,如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尚具备一些特征性CT改变,但十二指肠乳头内分泌肿瘤在与十二指肠腺癌的鉴别中仍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26例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中,17例位于肝左叶,9例位于肝右叶。肿块型21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12例肿块呈分叶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至中度周边强化或线条状、网格样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逐渐明显并向病灶内部延伸,16例病灶中央出现明显延迟强化。肿块占据的肝脏局限性萎缩或肝包膜凹陷10例。浸润狭窄型3例,表现为胆管壁局限性增厚伴强化。2例未见明确肿块。22例伴胆管不同程度扩张。5例肿块伴有结石或钙化。12例肿块伴有坏死。结论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与肝细胞癌、肝脓肿、血管瘤等疾病鉴别诊断时多期增强扫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吕传海  李冬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67-3168
目的:回顾性分析引起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的3种主要病变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表现,总结有定位诊断意义的特征性影像改变。方法:对33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14例,壶腹癌1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低位恶性胆道梗阻黄疸女患进行常规MR I、MRCP3D薄层扫描,并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M IP重建图像。结果:胆管癌以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为主,胆管末端多为截断性狭窄,无肿块影;胰头癌易出现双管征,胆总管末端以不对称圆锥形狭窄为主,梗阻末端多可见肿物,且扩张之胰胆管呈分离走行;壶腹癌的双管征最多见,胆总管末端以尖锥形狭窄为主,扩张之胰胆管并行。结论:根据胰胆管扩张程度和范围、胆管末端梗阻形态及有无软组织肿块等改变可进行较明确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
肖晓青  林鸿 《职业与健康》2003,19(7):126-127
目的 探讨及分析B超对壶腹部及胰头部肿瘤术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壶腹部及胰头部占位。结果 术前诊断壶腹部癌12例,胰头癌13例,误诊为壶腹结石及总胆管下段结石各1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1例。本组定位诊断正确率达93%。壶腹部占位及胰头部占位性病变声像图表现为:①直接征象:于壶腹部或胰头部显示明显肿块回声(60%);②间接征象:肝内外胆管扩张至胰头水平(100%),胰管扩张或胰腺回声不清晰,胰腺区气体干扰明显(58%)。结论 超声对壶腹周围肿瘤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实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CT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患者20例,另选择胰头区炎症3例为对照。均实施CT扫描,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价值。结果 20例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确诊19例(95.00%)。CT检查表现为胰头、钩突出现增大,密度呈不均性,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胆总管壁呈不规则增厚或其下端出现软组织结节;胆总管下端癌、胰头癌、vater氏壶腹癌与肿瘤的病理的密度变化成密切相关性;多数患者存在胰胆管扩张,肿瘤生长位置、大小和胰胆管扩张与否密切相关。胰头区炎症经CT检查表现为胰头增大,密度均匀,胰胆管扩张,强化均匀,周围结构模糊,大部分胰体肿大,胆管积气,能较好的与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区分。结论在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鉴别诊断中CT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袁宗旭 《中国保健》2007,15(16):56-56
目的通过16例胰头癌CT表现分析提高胰头癌CT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本院从2002年7月~2007年1月经CT诊断为胰头癌16例,其中手术证实6例,死亡4例,余6例正在治疗中.结果主要CT表现胰头局限性肿块,肿块边界不清,偶见胰腺弥漫性肿大,肿块中央可见低密度区,主胰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胰腺周脂肪间隙消失,16例增强后病灶均呈不规则低密度改变.讨论胰头癌为少血供肿瘤,其病理类型绝大多为腺癌.临床表现多样化,但以腹痛和黄疸为主.其诊断要点是胰头部或钩突部局限性肿大,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改变,少数中央出现低密度,主胰管扩张,大多数胰体尾部萎缩,胰头边界不清,胰周脂肪间隙消失.增强后肿块呈不规则低密度灶.若侵及胆总管致胆总管扩张及肝内胆管扩张.晚期浸及周围组织与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本病应与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胆总管结石及转移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探讨肿块并胆管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患者的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详细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合并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内胆管结石等影像表现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15例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的MSCT主要影像表现:密度不均匀,其中等低混杂密度14例;高低混杂密度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出血.边界不清,肝叶萎缩10例,邻近肝包膜回缩11例.合并有周围胆管扩张11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管壁增厚伴或不伴胆管狭窄9例,卫星灶10例.增强扫描见病灶周围片状血供分布异常区11例,动脉期边缘强化11例,均有延迟强化,似蜂窝样强化3例,相邻的门脉受压或侵犯11例.结论 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有其相对特征的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总结本组11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胆管细胞癌CT特点:①肿瘤以单发为主,大多位于肝左叶。②肿瘤内或周围可见到扩张的胆管,其中以延迟强化区内见到扩张的胆管为其典型表现。③增强扫描,大部分肿瘤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到肿瘤不均匀强化,其中坏死区无强化。小部分肿瘤动脉期有强化。结论 CT检查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动脉期肿瘤强化不明显,至平衡期肿瘤对比增强逐渐明显是典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要点,其他征象如肿瘤周围扩张胆管、肿瘤包埋胆管、附近肝叶萎缩和门静脉分支闭塞等均有一定诊断价值。术前CT多数能诊断,疑难者可MRI检查或穿刺活检,多种检查联合可做出正确诊断。胆管细胞癌需与肝细胞癌、肝脓肿、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朱光源 《现代医院》2012,12(1):56-5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临床的联系。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2011年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平扫均为不规则低密度灶,病灶密度不均匀,轮廓不清,其中16例病人的病变区可见胆管扩张,8例见肝包膜回缩征,3例见病灶内不规则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16例,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不规则强化9例,延迟期呈向心性增强16例,误诊2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有较特征性的强化特点,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0.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发现进行对照。结果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为肝内肿块性占位(肿块型)12例,扩张胆管内乳头状或菜花状软组织影(腔内生长型)3例,局限性胆管壁增厚及外周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浸润型)1例;病理大体观与CT表现相似,镜下表现为不同分化程度腺癌,瘤内纤维成分在3种类型肿瘤中不同。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学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单纯性胰头段胆总管癌21例螺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癌是原发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肝门型多见,占71.5%.而下段胆总管癌仅占11.1%[1].肝门型胆管癌文献报道较多,而下段胆管癌其位置的特殊性易误诊为胰头癌或壶腹癌.近年来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此部位的三期增强扫描,对于本病诊断的正确率有明显提高.本文收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胰头段胆总管癌,就其检查方法及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基础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多层螺旋CT平扫、动态增强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CC的CT表现。结果 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大片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3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1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9例病灶局部肝包膜凹陷,6例肝叶萎缩。CT增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5例,边缘不全环形强化5例,边缘不全环形强化并病灶内斑片状强化3例;门脉期及延迟病灶由周边向中央呈渐进性、向心性轻中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延迟强化是ICC的重要特征,结合其他一些CT征象,可与其他肝内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诊断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胰头癌20例、壶腹癌5例、胆管下段癌5例、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2例的螺旋CT表现。结果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低位梗阻,29例CT图像能明确胰头-壶腹区肿块,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螺旋CT对胰头-壶腹部肿瘤的有一定的优势,MSCT后处理技术的对胰头-壶腹部肿瘤直接征象的显示明显提高,能够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影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结果31例间质瘤中22例发生于胃,2例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发生于小肠,2例起源于食管,1例起源于肝胃间隙,1例起源于后腹膜。良性5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18例。X射线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或肠腔被推压,局部粘膜展平,少数可见粘膜破坏,蠕动消失。CT表现为肠腔内、腔外或腔内外肿块,病灶多呈圆形、类圆形或哑铃状,邻近肠壁无增厚,瘤体内可见气体影,平扫肿块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边缘呈等密度,中央为低密度区26例,增强后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较明显强化,少数病例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结论X射线钡餐造影是诊断消化道GIST最常用的方法,而螺旋CT是诊断GIST最有价值的方法,尤其是多排螺旋CT在诊断GIST有明显的优势,多平面重建及三维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GIST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并对GIST的定位、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胰头癌、胆总管癌和壶腹癌是胰头-壶腹区三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胰头-壶腹区的解剖特点,这三种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常规CT表现极其相似,而给临床诊断造成混淆.近年来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特别此部位的双期增强扫描对三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明显提高.本文收集了29例胰头-壶腹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就其检查方法及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讨论螺旋CT在早期胰头-壶腹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CP及MRI联合应用对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通过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进一步提高MRI对壶腹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病理或十二指肠镜活检证实的25例壶腹癌MRCP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25例壶腹癌中,术前有22例经MRI准确诊出。25例中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区肿块的18例(81.8%),其中,肝内外胆管软藤样扩张14例,双管征17例,胆囊体积增大14例,胆总管腔截断征12例。余7例中,4例MRCP表现为:胆总管末端呈漏斗征4例,胰管轻度扩张3例,3例十二指肠壁不规则增厚。另有3例术前未能准确诊断。结论:MRCP结合MRI对壶腹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粘液性乳头状胆管细胞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s,IPMN-B)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2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IPMN-B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3例IPMN-B患者中,男8例,女5例.血清总胆红素升高4例(30.77%),谷丙转氨酶升高6例(46.15%),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升高4例(30.77%),CA-199升高10例(76.92%).超声检查发现胆管内占位8例,3例仅发现局限性肝内胆管扩张,2例肝内外胆管均显著扩张,且胆总管内见漂浮的团状回声.CT平扫示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肿块呈不均质轻度强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及MRI增强扫描与CT所见吻合,胆管占位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包括肝断面胆瘘1例,膈下积液及切口感染各1例,余患者均顺利恢复.病理证实IPMN-B诊断.结论 IPMN-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胆道恶性肿瘤,综合运用超声、CT及MRI影像检查发现胆管内占位及胆管显著扩张有诊断意义.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对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病变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较清楚,中心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5例有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动脉期开始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持续增强,中心坏死区无强化;3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有助于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的定位、良恶性的估判、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CT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19.
瘳胜军  罗金辉 《现代保健》2008,(31):136-137
目的评价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典型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可均匀或环形强化;局限炎性可形成肿块类似良性肿瘤,弥漫性炎症表现为腮腺普遍肿大、密度增高,炎症累及邻近组织不易与恶性肿瘤鉴别;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结论CT扫描对区分腮腺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患者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并研究它和病理临床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经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40例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对所有的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平扫,结果都呈现出不规则的低密度灶,患者的病灶密度分布不均,且轮廓也不清晰.而其中,32例患者的病变区发生了可见的胆管扩张,16例患者有见肝包膜的回缩症状,6例患者出现了病灶内不规则的钙化灶症状.32例患者增强扫面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明显,18例患者出现了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的不规则强化现象,32例患者的延迟期呈现出向心性增强的症状,有4例患者误诊.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特异性,尤其是它的动态增强扫描能较为特征性地强化肝内胆管细胞癌,有助于影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