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随IMT增厚及宽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2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超声特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斑块.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CAD) 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心肌梗死(MI)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肌梗死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心肌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60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给予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6、9及12个月时的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蛋白胆固醇(HDL-C、LDL-C),三酰甘油(TG),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患者治疗后的TC、TG及LDL-C均有所下降、HDL-C有所上升(P〈0.05或P〈0.01),IMT有所缩小(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治疗9、12个月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给予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软坚散结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软坚散结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的A组、辛伐他汀治疗的B组、软坚散结方治疗的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后血脂相关指标、颈动脉AP面积及IMT情况比较.结果 A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HDL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患者(P<0 05),TC、TG、LDL水平明显低于于B组、C组患者(P<0 05);颈动脉AP面积及IMT均明显小于于B组、C组患者(P<0 05).结论 软坚散结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有效优化患者的血脂情况,减少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口服舒降之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64例)口服补肾汤。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面积、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面积、TG、TC、LDL-C、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中药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显著抑制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60例非高血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的PSV、EDV、Vmean均明显降低(P均〈0.01),RI和PI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瑞舒伐他汀钙对其影响。方法选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瘫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14d,药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钙10mg口服,每晚1次,连服3个月,于给药前和给药3个月后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hs—CRP。结果2组比较。药物组治疗后FMD显著改善,hs—CRP与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显著减低(P均〈0.05);IMT与FMD、hs—CRP、TG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瑞舒伐他汀钙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脉消斑I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通脉消斑I号,对照组60例口服普拉固、拜阿斯匹林;服药前后记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ET)、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血脂、CCAD、IMT、SV、DV、RI、PI及斑块体积和性质。结果治疗组SOD明显升高,而ET、MDA、CRP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CCAD增加、IMT变薄、SV增加、DV增加、RI减少、PI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缩小、性质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脉消斑I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明显,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成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0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组(CAD)。对照组33例。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颈动脉IMT≥0.9 mm及斑块形成或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正相关,OR值及其9 5%CI分别为3.5 8 6(1.1 4 8~1 1.2 0 2),4.0 0 5(1.242~12.909),2.851(1.006~8.080),P〈0.05。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194,P〈0.05)。结论矫正年龄、性别、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影响后,颈动脉IMT≥0.9 mm及斑块形成或者血浆Fb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ACS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脉康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C组仅常规西医治疗,A组在C组基础上给予颈脉康配方颗粒口服,B组在C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滴丸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A组总有效率均优于B、C组(P〈0.05)。A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FBG、HbA1c、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优于B组(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A组治疗后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脉康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cI)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以及意义。方法:将我院274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中医的辩证分型以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个证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硬化程度、斑块发生率等比较。结果:风痰瘀阻的IMT与阴虚阳亢型、风痰火亢型、气虚血瘀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风痰瘀阻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气虚血瘀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型的斑块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但各个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同,风痰瘀阻型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软坚散结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从高脂血症病人中检测出165例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与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心脉康组(55例)、血脂康组(55例)、西药组(55例),分别给予心脉康片、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IMT与斑块消退的变化。结果:三组病人TC、LDL-C降低,HDL-C升高,颈动脉IMT与斑块均有消退,但以心脉康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心脉康组HDL-C、TG降低。结论:软坚散结方可有效降低血脂,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8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804例,其中404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404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3.4%)和斑块发生率(62.4%)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80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52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常规做颈动脉B超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根据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相关,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银杏叶制剂天保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经颈动脉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单用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天保宁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双侧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双侧颈总动脉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IMT、斑块总积分、双侧颈总动脉SPV、EDV和RI均无明显改善。结论:天保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胸痹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胸痹片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并观察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M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胸痹片通过抗炎可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52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常规做颈动脉B超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痛组和对照组。根据冠心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相关,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痛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常见中医证型颈动脉超声的表现,寻找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规范化辨证的客观指标。方法:收集近3年来51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检测颈动脉超声,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频数优势法等对中医症候进行辨证分型,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比较不同证型间颈动脉超声表现。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各证型间软斑分布具有组间差异性(P0.05),IMT、硬斑、混合斑、斑块部位无组间差异性(P0.05)。其中,软斑在肾虚痰浊型中最多见,其次为肾虚气滞型。结论:颈动脉超声中软斑的分布情况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从而为选方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方法 将164例颈AS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54例予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 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B组50例予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 1次/d;C组60例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3组均予低脂饮食,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对各组进行血脂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组血清hs-CRP、MMP-9均明显降低(P均<0.05);A、B组HDL-C明显增高(P均<0.05),TC、TG、LDL-C、hs-CRP、MMP-9、颈动脉斑块积分及IMT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②治疗后,A、B组HDL-C明显高于C组(P均<0.05),TC、TG、LDL-C、hs-CRP、MMP-9、颈动脉斑块积分及IMT均明显低于C组(P<0.05或0.01);A组hs-CRP、MMP-9及颈动脉IMT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均有抗AS作用,瑞舒伐他汀优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能够发挥更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