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桂萍 《中医药研究》2013,(11):1407-140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头晕或眩晕患者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水平改变.方法 运用TCD对98例患有头晕或眩晕患者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TCD示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向正常为43例(与正常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流速异常,其中血流增快21例,减慢 31例.1例未测得多普勒血流信号,1例基底动脉多普勒血流方向逆转,1例表现双向血流.脑血管造影55例无病变,20例后循环病变(基底动脉、椎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23例前循环病变(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应用TCD监测基底动脉流速成为观察后循环的有效方法,也可作为后交通侧支循环代偿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溶栓术术前及术后脑血流的价值。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闭塞拟行溶栓术患者24例作为病例组,均符合动脉溶栓适应证;并收集同期2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后及对照组进行TCD检查,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各种血流参数,记录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及监听频音。对数据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例组术前TCD中Vs、Vd、PI及RI与术后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后各TCD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能获知患者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溶栓术前后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结合DSA的结果可清楚了解脑缺血改善之后各项指标的相应改变,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梗死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表现及TCD对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DWL-BOX型TCD仪,用2 MHz探头分别经颞窗、枕窗常规检测两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颅内段(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记录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AM)、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 I),同时观察频谱形态,监听声频。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TCD异常93例(93%)。所见异常表现主要有狭窄58例(58%)、闭塞13例(13%)、血流减慢45例(45%)、血管痉挛12例(12%)、脑动脉硬化85例(85%)、扩张性异常2例(2%);共有32例有侧支循环形成(32%)。TCD对脑梗死的异常检出率为93%,主要异常表现有狭窄、闭塞、血流减慢、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以大脑中、前动脉变化趋势明显。结论脑梗死患者TCD检查发现脑血流有显著改变,对脑梗死治疗及预防脑梗死复发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另外通过对侧支循环的判断为预测脑梗死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TCD不失为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寰枢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因素及寰枢椎矫正疗效的作用途径。方法: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常规中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寰枢椎矫正手法,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一次,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患者主观症状和功能的改善情况,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TCD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寰枢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21-1323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方法:所选104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第一次TCD检测,记录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经治疗3个疗程后再次记录平均血流速度。结果:通过针刺四神聪等治疗可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快的有所减慢,平均血流速度减慢的有所增快。结论: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椎基底动脉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运用DSA筛选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在DSA下行血管成形术,通过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CTP)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以及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60例患者进行支架放置一共73个,患者在支架放置后其血管内径明显增加,同时患者手术前其患侧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明显高于健侧,椎间隙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也明显低于健侧,患者术后其椎动脉起始段的PSV基本恢复正常,椎间隙段的最大峰值时间(PI)值也有明显提升,通过对供血区域相应的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在术后其灌注参数也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椎基底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患者的动脉支架植入后可见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优化患者的机体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指标的影响,探讨TCD的临床价值。方法 1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TCD检查,观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关指标[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同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双侧Vp、Vm、Vd水平及基底动脉Vp、V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PI水平降低,基底动脉Vp、Vm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降低、左侧PI水平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d、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TCD指标,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TCD改变。方法应用TCD对168例VBI患者进行基底动脉(BA)及两侧椎动脉(VA)测定,并与同年龄段8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结果VBI患者BA高流速者占42.85%,低流速者占15.47%,正常流速者占41.67%,BA高流速和低流速者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普遍低于对照组,而搏动指数(PI)普遍升高,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BI患者BA和VA的TCD基本特征是血流阻力升高和/或伴有血流速度减低或增高,可分为高流速高流阻、低流速高流阻及正常流速高流阻3型。  相似文献   

9.
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并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正骨治疗的优选节段。方法:将90例具有寰椎轴线分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共3组,3组病例均以颈部的分理揉按为基础治疗,其中A组加用定点复位法调整C1~2;B组加用角度复位法调整C3~5;C组加用侧旋提推法调整C6~7,以症状、体征、X线片及TCD检测为观察指标,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颈椎三节段手法正骨均能减少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A、B、C3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0.00%、66.67%、60.00%,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改善寰枢椎轴线分离程度(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减少患者眩晕症状积分(P0.01)及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P0.05或P0.01)。结论:本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与寰枢椎的错动移位关系密切,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合并有寰枢椎的错动移位时,颈椎寰枢节段应作为手法正骨的优选节段,针对性地纠正寰椎或枢椎的错动移位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针灸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灸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TCD检查并予针灸和手法治疗,对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27例,减慢3例,其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针灸、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灸联合手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全脑血管造影的情况。方法经过对21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病例的MRI分析,其中11例经头MRI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对比其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和TCD中基底动脉远端平均血流速度(BA)结果,了解脑循环障碍的情况。结果单椎病变2例,其中闭塞1例,双椎病变7例,双椎动脉狭窄4例,一侧狭窄伴对侧闭塞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均有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不同程度的狭窄。行全脑血管造影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1导致颈性眩晕的相关因素分析1.1寰枢段因素和颈性眩晕的相关性寰枢段关节是旋转运动的中枢,和椎动脉供血关系密切,椎动脉在上颈区有3个弯曲,寰枢段的椎动脉常因头部旋转运动发生闭塞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另外基底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可导致反应性血管痉挛产生眩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CDFI)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观察颈动脉和颅内段动脉,了解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与颅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普勒筛选58例有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的病人及40例无动脉硬化或无斑块形成的对照组人群,用经颅多普勒检测颅内动脉,观察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及血流指数。结果:患病组TCD检测均有脑动脉硬化表现,频谱形态多表现为收缩峰S1与S2相等或融合;少数为收缩峰高尖;血流速度双侧不对称;流速以增快为主(P〈0.01):搏动指数PI多升高(P〈0.01),阻力指数Ⅺ基本正常.结论: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联合应用,可观察颈动脉病变致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间接提示有斑块之颈动脉的颅内段动脉分支也存在动脉斑块或狭窄的可能性,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和对照组(传统推拿疗法),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具有显著差异。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 0. 05)。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对颈性眩晕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转颈试验经颅多普勒(TCD)在颈性眩晕诊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对对照组30例健康受试者以及罹患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辨证分型后进行中立位和转颈试验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①罹患组常规中立位检测血流速度异常者91例,阳性率为75.8%;行转颈试验后,TCD检查血流速度异常者为107例,异常率提高到89.2%。②各型颈性眩晕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各自的特点。痰湿阻络组血流速度增快,呈低阻力波型;肝阳上亢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但呈高阻力波型。肝肾阴虚组血流速度减慢,呈高阻力波型;气血亏虚组呈血流速度减慢;结论:①转颈试验TCD检查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有其特殊价值;②椎动脉痉挛与狭窄、脑动脉弹性减退或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下游小动脉闭塞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病因之一,各中医证型患者的TCD表现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6.
缺血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脑动脉血流速度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丽  黄亮  黄燕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188-119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发病后中医证候与脑动脉血流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调查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进行研究。按病灶侧血流速度分为血流速度减慢组、增快组、正常组。以血流速度为应变量,以证侯积分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多因素采用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缺血中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有影响的证候。结果:风证、火热证积分是血流速度增快的重要影响因素,痰证和气虚证的积分是血流速度减慢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缺血中风患者的证候与TCD所测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存在相关性。表现为风证、火证的积分越高,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可能性越大,痰证、气虚证积分越大,血流速度减慢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年以上。先作TCD检测证实属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再作3D-CTA检查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变化,分析"上虚则眩"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结果:60例120支椎-基底动脉中,经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86支,占71.7%;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82支,占6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60支,占50.0%。3D—CTA检查有V1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71支,占59.2%;V2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37支,占30.8%;V3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28支,占23.3%;V4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102支,占85.0%。结论: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血流速改变→椎动脉系供血不足→小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病理"轴"。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是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与中医"上虚则眩"理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临床应用临床疗效。方法:对332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检测,观察不同病因所致颅内血管痉挛、狭窄、血流速度减慢等的TCD表现。结果:所测结果以S峰为基础,与不同年龄组TCD正常值对照,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除PCA外,S峰均低于正常P〈0.05。结论:TCD因无创伤,操作简便可反复进行等优点,成为检测颅内动脉流速唯一可靠有效的手段,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频谱形态、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80例中医各型高血压病患者基底动脉的频谱形态、收缩期血流速度(Vs)和搏动指数(PI)。【结果】肝火亢盛型多见于l级高血压,阴虚阳亢型多见于2级高血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多见于3级高血压,其中痰湿壅盛型也可见于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Vs增快,PI正常;2级高血压Vs增快和减慢均可见,PI增高为主;3级高血压Vs减慢,PI减低为主。肝火亢盛型Vs增快,PI正常;阴虚阳亢型Vs增快,PI增高;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均Vs减慢,PI减低。【结论】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检测可反映高血压病中医辨证的衍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痰浊阻遏证及脾肾阳虚证血脂异常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与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浓度指标的关系。方法在符合血脂异常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判断患者证候,其中痰浊阻遏证20例、脾肾阳虚证23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cranial doppler,TCD)测定43例血脂异常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含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以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相关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检测ONOO~-的浓度。结果椎动脉流速及基底动脉流速(PSV、EDV和MFV)脾肾阳虚证患者均快于痰浊阻遏证患者,其中左侧椎动脉的PSV、右侧椎动脉的MFV、PSV、EDV条目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左侧椎动脉的MFV、 PFV及EDV与ONOO~-浓度成正相关(P0.05);痰浊阻遏证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结果、脾肾阳虚证患者基底动脉结果与ONOO~-浓度的相关性不强。结论 (1)从TCD指标上看,血脂异常患者不同证候间,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部分指标可以反映证候的不同;(2)脾肾阳虚证血脂异常患者随着椎动脉流速的增快,可能出现由于ONOO~-浓度随之升高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通过TCD检查量化血流动力学指标,间接推测血管损伤的程度,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3)上述变化特点与不同证候间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相一致,丰富中医辨证的内涵,为标准化、客观化辨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