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6例用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主要观察心室率变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房颤,对控制心室率,减少脑卒中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疗程1个月,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每日1次,疗程1个月。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每日1次,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与阿司匹林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Ⅰ、Ⅱ级)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3例予“基础治疗+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73例予“基础治疗+通心络胶囊”治疗。3个月后复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3个月中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治疗前后ESR、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ESR、纤维蛋白原水平、ST压低例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ESR、纤维蛋白原水平、ST压低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都较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能明显降低本病的发作次数及ESR、纤维蛋白水平,改善ST段缺血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择正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超过1个月的冠心病患者330例,分别用胶原(collagen,COL)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静脉血中血小板聚集值,根据结果筛选出AR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1天3次,并加服阿司匹林,100 mg/d;通心络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1天3次;阿司匹林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疗程均为1个月。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小板聚集值。结果330例患者中89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占26.97%。联合治疗组与通心络组服药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通心络组的血小板聚集值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ADP和COL诱导血小板聚集值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6.
华法林预防房颤脑栓塞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颤是成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中风发生的最常见原因。笔者总结了2001年5月--2003年5月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医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期间诊治的TIA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抽取84例作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予以分组,治疗组(42例)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2例)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花生四烯酸(AA)与二磷酸腺苷(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是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29%(P0.05);治疗组用药后的AA、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同时降低花生四烯酸与二磷酸腺苷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通心络胶囊治疗阿司匹林抵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
(CNKI)、维普中文期刊(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 个数据库中有关通心络胶囊治疗阿司匹林抵抗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0 年10 月。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并进
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1 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 分析,并用GRADE profiler 3.2 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
据质量分级。结果共纳入研究文献7 篇,研究对象460 例,其中试验组231 例,对照组229 例。Meta 分析
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SMD=-1.43,95% CI(-1.82,-1.04),P=
0.000]、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SMD=-1.28,95% CI(-1.67,-0.89),P=0.000]、血栓素B2
(TXB2)水平[SMD=-1.05, 95% CI(-1.33, -0.76), P=0.000]和缺血事件发生率[RR=0.25, 95% CI(0.13,
0.49),P=0.000]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 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和普通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
组分析显示,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AA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与疗程和样本量有一定的关系。结局指
标的GRADE 分级为极低、低级。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改善阿司匹林抵抗,且安全性较好。但限于原始研究数
量和质量问题,所得结论需慎重对待,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 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对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均连续治疗28 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39%、58.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均减少,每周发作频率均降低,IL-6和hs-CRP均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不仅可逆转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缺血变化,还可有效降低患者的IL-6和hs-CRP,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74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选时是否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分为通心络胶囊单用组30例,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的合用组44例。采用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观察所有患者在加用通心络胶囊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单用组对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治疗后(80.9±16.5、91.8±4.0)较治疗前(88.5±4.9、92.9±3.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对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治疗后〔62.0±16.3、17.7(10.2~23.7)〕较治疗前〔66.9±13.5、22.7(13.5~32.6)〕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合用组阿司匹林抵抗的例数在治疗后(10例,23%)较治疗前(20例,45%)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与阿司匹林合用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增加。结论 通心络胶囊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可能与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途径的抑制有关,同时与阿司匹林合用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朱黎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0):58-59
目的观察和研究脑脉泰胶囊结合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预防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部118例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59)给与脑脉泰胶囊1.0g,每日3次,口服;叶酸5mg,维生素B6 20mg,维生素B12 250u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n=59)给与华法林2.5mg,每日1次,口服。均治疗6个月,观察INR的首次达标时间等指标及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行食道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0和18.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结合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预防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形成与华法林疗效差异不显著,但前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偏低,且价廉,临床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对照组用银杏叶片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5.71%,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好,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有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口服通心络胶囊,疗程均为28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对照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小鼠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1,2,4 g·kg^-1,灌胃给药)、阿司匹林组(2.055 g·L^-1,腹腔注射),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24,48,72 h参照Longa评分法对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小鼠脑梗死面积。首先从BATMAN-TCM数据库中筛选通心络胶囊化学成分并分析作用靶点,然后分析靶点富集的信号通路,之后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最后预测通心络胶囊治疗脑缺血的多维药理作用机制。结果:Longa评分法,HE染色和TTC染色法都提示通心络胶囊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脑损伤,并且通心络胶囊对脑损伤的改善程度随着通心络胶囊剂量升高而逐渐升高。在通心络胶囊所含12味中药中筛选得到132个有效活性成分及环磷酸腺苷(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PRKACA),腺苷酸环化酶1(ADCY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多巴胺受体D2(DRD2),Discs大同源物4(DLG4)等240个交集靶点。基因本体(GO)富集于阳离子通道活性、离子门控通道活性、门控通道活性、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离子通道活性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于cAM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信号通路。结论:通心络胶囊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脑损伤,其通过多靶点、多环节实现脑保护作用;网络药理学揭示了通心络胶囊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成分、靶点及通路,为通心络胶囊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脑组织的表达情况及通心络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MCAO模型并予通心络灌胃,应用反转录集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后5d、7d、14d、21d、30d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细胞因子VEGF mRNA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VEGF mRNA在不同时间段均有表达,VEGF mRNA在造模后第3天开始表达增强,第5天表达最高;给予通心络处理后第3天缺血侧VEGF mRNA开始表达增强,5d、7d、14d、21d、30d时PCR表达灰度值均高于缺血对照组。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因子VEGF mRNA表达增强,通心络胶囊可强化此反应,进而可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通心络胶囊联合消心痛、拜阿司匹灵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素芬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8):44-4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消心痛、拜阿司匹灵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将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使用消心痛10mg 3次/日,口服,拜阿司匹灵片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通心络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8W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10,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消心痛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安全,不良反应少,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定心胶囊对房颤大鼠P-选择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定心胶囊对房颤大鼠P-选择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开发中药治疗房颤及预防房颤后血栓。方法:采用氯化钙-乙酰胆碱混合液以鼠尾静脉给药的方式建立房颤的动物模型。筛选具有典型房颤心电图表现的大鼠30只,随机分为房颤模型组、定心胶囊治疗组、雏拉帕米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共4组。定心胶囊治疗组、维拉帕米对照组给药治疗,4周后,测定血清中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①治疗组(包括西药、定心胶囊组)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清中P-选择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说明有显著意义,治疗有效。②定心胶囊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定心肢囊与西药雏拉帕米对房颤的治疗与预防作用是相近的。结论:定心胶囊能够降低血清中P-选择素的含量,减低血小板活化,对房颤大鼠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探讨定心胶囊对房颤大鼠血清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揭示益气养阴活血中药预防和治疗房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体重在200~250 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建立慢性房颤的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定心胶囊治疗组(16.2 g·kg-1.d-1)和维拉帕米对照组(4.5 mg·kg-1.d-1),另设一组正常对照组。用药4周后,观察各组房颤大鼠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大鼠房颤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定心胶囊治疗组和维拉帕米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明显地降低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P<0.05)。定心胶囊治疗组与维拉帕米对照组对房颤大鼠血清中D-二聚体的改善程度相比前者优于后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心胶囊能够明显降低房颤大鼠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是防治房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