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国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在不同发病或就诊年龄组重度耳聋人群中的阳性检出率,为更有效地应用临床耳聋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839名经听力学检查确诊为双耳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先证者,接受了一项或多项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包括GJB2编码区测序、SLC26A4编码区测序、线粒体DNA C1494T及A1555G突变基因芯片检测.将839例受检者按发病年龄和就诊年龄各分为四组(0~10岁,11~30岁,31~50岁,50岁~).分别对每组受检者的常见耳聋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JB2和SLC26A4基因均在发病年龄为0~10岁组中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2.10%和34.32%)(P=0.003,P=0.000).C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均在就诊年龄为0~10岁组中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4.69%和34.52%)(P=0.000,P=0.000).线粒体DNA1555/1494位点突变则分别在发病年龄为0~10岁组中和就诊年龄为11~30岁组中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45%和2.36%),但无显著性差异(P=O.357).结论 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高:发病年龄及就诊年龄为10岁以下的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应常规进行耳聋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先天性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及有明确遗传史病例的家族成员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不同的可能已知相关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聋患儿基因突变的热点位点,探讨突变基因位点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并对热点突变基因的家系遗传规律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先天性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儿童109例,通过CT检查及问卷调查寻找其可能的发病原因。对所有病例均采集血液样本,提取DNA,并以2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同时,对有明确遗传史的5个家族的相关成员进行相应检测,并绘制家系图,对热点突变基因可能的遗传方式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109例耳聋儿童的外周血样本中,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GJB3基因突变。线粒体均质突变检出3例,均有明确的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实验组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有明确遗传病史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遗传病史组(P<0.001),有前庭导水管扩大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前庭导水管扩大组(P<0.001);SLC26A4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SLC26A42168A>G和SLC26A4IVS7-2A>G位点,与有无遗传病史和有无前庭导水管扩大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GJB2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GJB2235delC和GJB2299delAT位点,本组病例显示其突变率与有无遗传病史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4个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家系和1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分析显示,5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结论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耳聋相关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GJB2、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检出率。本组病例显示GJB2基因突变与家族遗传史无明显相关性,而SLC26A4基因主要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中被检出,并表现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其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线粒体均质突变多集中于12SrRNA1555A>G位点,主要在药物中毒性耳聋患儿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分子遗传学水平探讨徐州市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病因学特点.方法 采集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共354例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血样,提取DNA,利用SNPscan技术对其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分析基因突变检出率及突变形式.结果 354例患者中共165例(46.61%,165/354)检出GJB2或SLC26A4基因致病突变,其中108例(30.51%,108/354)检出GJB2基因突变,50例(14.12%,50/354)为复合杂合突变,58例(16.38%,58/354)为纯合突变,其中235delC基因纯合突变54例;57例(16.10%,57/354)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复合杂合突变37例(10.45%,37)354,纯合突变20例(5.65%,20/354),均为919-2A>G纯合突变.结论 GJB2及SLC26A4基因为徐州地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人群中的常见致病基因,235delC为GJB2基因突变主要形式,919-2A>G为SLC26A4基因突变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查山东地区遗传性耳聋基因常见的致病突变位点,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阐明本地区的耳聋基因突变特征,为进一步的临床耳聋基因突变检测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845例和听力正常且无听力损失家族史者351例,应用单管双色荧光PCR方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耳聋患者845例中,GJB2基因235delC、299_300delAT、176_191del16、35delG、155delTCTG、512insAACG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9.1%、6.7%、0.9%、0%、0%、0.5%;GJB3基因538C>T、547G>A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1%、0%;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1174A>T、1229C>T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9%、3.8%、1.4%、0.7%;mtDNA 12S rRNA基因A1555G、C1494T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9%、0.1%。正常听力人群,GJB2基因235delC、299_300delAT位点和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位点的携带率分别为1.4%、0.9%、1.1%、0.6%,其余10个位点的携带率均为0%。 结论 山东地区常见的耳聋突变位点为:GJB2基因235delC、299_300delAT、176_191del16、512insAACG;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1174A>T、1229C>T;mtDNA 12S rRNA 基因A1555G。其中以GJB2基因235delC和299_300delAT、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mtDNA 12S rRNA基因A1555G位点突变频率较高,可作为本地区耳聋基因筛查项目中的热点突变,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山东地区耳聋基因检测项目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常见致聋基因的筛查,初步了解粤西肇庆市和云浮市地区耳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情况及特点。方法在相关人员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肇庆市和云浮市地区92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血采集,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PCR-RDB法)对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16个热点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同时对GJB2基因的全外显子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进行Sanger测序。结果92例受检者中,33例为GJB2基因基因变异,其中携带致病突变有18例(包括纯合,复合杂合或杂合致病突变),突变频率为19.57%(18/92),其中c.109G>A和c.235del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78%(18/184)和3.26%(6/184),共占检出的GJB2基因致病等位基因数的66.67%(24/36),因此c.109G>A和c.235delC是该地区GJB2基因上的两个热点突变;检出9例SLC26A4基因突变(包括纯合,复合杂合或杂合致病突变),突变频率为9.78%(9/92),主要为c.919-2A>G;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 12S rRNA),未检出m.1555A>G点突变或m.1494C>T,但检出2例罕见的致聋的突变m.1027A>G和m.1452T>C。另外,检出1例m.1236C>T,截止到2018年9月未见文献报道。GJB3基因未检出突变。结论GJB2基因突变是引起粤西肇庆市和云浮地区耳聋学生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中,c.109G>A和c.235delC为GJB2基因最主要的突变位点,而c.919-2A>G则是SLC26A4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对该地区听力障碍患者进行了四个热点耳聋基因检测,让30.43%(28/92)患者明确了其分子病因,同时给其提供了详细的遗传咨询服务,这将有利于本地区的耳聋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了解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临床防聋治聋提供策略、依据。方法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179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中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同时结合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声导抗、颞骨CT检查。结果 179例患者中,7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检测基因位点突变,其中3例同时携带二个基因突变:①42例存在GJB2基因突变,其中:176del16位点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17例、单杂合突变9例;299delAT位点纯合突变0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4例。②37例存在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2168A>G位点单杂合突变4例;IVS7-2A>G位点纯合突变13例,单杂合突变17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3例。③3例存在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其中2例1555A>G位点均质突变,1例1494C>T位点均质突变;④无GJB3基因突变。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遗传性聋者48例,占26.80%,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31例,占17.32%。结论 GJB2、SLC26A4突变是安徽地区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主要突变形式、其次是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通过筛查可以明确部分非综合征型聋的病因,可以为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指导,为再次生育家庭提供产前诊断,从而为防聋治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50个无家族遗传史的聋儿家庭寻找可能的致聋基因突变,为这些家庭的再生育计划予以指导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受检者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直接测序技术对GJB2、SLC26A4、线粒体DNA12Sr RNA的1494和1555等3个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50个家庭中明确遗传倾向的有22家,其中GJB2基因突变者12家,突变方式有235del C、176del16bp、299_300del AT、257C>G、427C>T、189del14bp、605ins46bp等;SLC26A4基因突变者10家,突变的方式有IVS7-2A>G、2168A>G、317C>A、413-414del T、589G>A、IVS15+5G>A、1229C>T、1594A>C、1975G>C、2027T>A。结论即使没有家族史,聋儿家庭再生育前也须行基因诊断,以降低再生育聋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产前诊断对遗传性耳聋家庭的生育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一典型的有再生育要求的耳聋家庭病例,具体阐述耳聋产前诊断为耳聋家庭提供科学生育指导的内容、过程及意义。方法此耳聋家庭育有一子,为先天性耳聋患者,父母均为昕力正常者。对先证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昕力学及影像学检查后,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SLC26A4(PDS)基因分析和线粒体DNA(mtDNA)A1555G位点突变检测。明确受检者基因型并向该家庭提供遗传学信息后,在母亲妊娠早期(约10周)行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DNA,明确胎儿的基因型。结果先证者携带GJB2复合突变,父母为携带者,此耳聋家庭再发风险为25%,产前诊断显示胎儿仅携带一个母系突变,出生后随访听力正常。结论耳聋产前诊断可为遗传性耳聋家庭提供科学的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迟发性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特点,利于迟发性耳聋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139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2个常见基因,即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的6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对在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检测发现的单杂合突变再行全外显子检测.结果: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聋基因panel技术在耳聋患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40例耳聋患者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Sanger测序法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25个位点突变,初检结果单杂合致病突变者行耳聋基因单基因测序或耳聋基因panel检测;初检结果未发现耳聋基因致病性突变者直接行耳聋基因panel检测。16例患者行父母耳聋基因溯源验证。结果40例患者中,耳聋基因筛查检出GJB2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8例、单杂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4例单杂合突变检出者接受进一步的耳聋单基因或耳聋基因panel测序,其中2例分别检出GJB2基因c.235delC/c.610delC及c.235delC/c.109G>A复合杂合突变,2例检出SLC26A4基因c.919-2A>G/c.1548_1549insC复合杂合突变。27例初检结果阴性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耳聋基因panel检测,检出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4例和c.571T>C/c.G109A复合杂合突变1例,MYO7A基因c.397dupC/c.3484A>T复合杂合突变1例,MYO15A基因c.4779+2T>C/c.5008-2A>G复合杂合突变1例,ACTG1基因c.118C>T单杂合突变1例,CDH23基因c.1765G>A/c.6504T>A及c.6049G>A/c.7225-1G>A复合杂合突变各1例。在16例行父母溯源的耳聋患者中,15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结论对于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检测结果阴性的耳聋患者,应用耳聋基因panel能有效提高遗传性致病基因检出效率,为其遗传学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国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在不同听力表型人群中的突变阳性检出率,为指导临床医生更有效率的应用耳聋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具有听力学资料的1448例先证者接受了一项或多项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包括GJB2编码区测序、SLC26A4编码区测序以及mtDNA C1494T/A1555G突变基因芯片检测.其中,双耳感音神经性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人野生型CX30红色荧光表达载体,将Cx26野生型和突变型分别与CX30共同转染HEK293细胞,为揭示Cx26--235delC的杂合突变患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pCx30--IREs2-DsRed—Express真核表达载体,将pcx30—IREs2-DsRed—ExPress分别与pCx26--EGFP或pCx26--235deIC--EGFP以1:1的比例用脂质体法转染HEK293细胞,转染48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计算同时表达红色和绿色的细胞阳性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阳性率的差异。结果pCx30--IRES2--DsRed--Express与pCx26--EGFP共同转染HEK293细胞后,同时出现红色和绿色荧光的细胞占全部转染阳性细胞的27.32%(91/333)。pCx30—IRES2--DsRed--Express与pCx26--c235deIC--EGFP共同转染HEK293细胞后,同时表达红色与绿色信号的细胞占全部阳性细胞的2.19%(4/183),明显低于两种野生型质粒共同转染的阳性率,经卡方检验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52.89,P〈0.01)。结论Cx26发生C.235deIC突变后,丧失了与野生型Cx30形成异型性缝隙连掇gapjunctions,GJs)的能力,使异型性GJs的总数显著下降,导致耳蜗失去了重要的细胞间联系通道,推测可能与部分c.235delC杂合子耳聋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Due to extreme genetic heterogeneity, 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can be an efficient tool for rapid genetic diagnosis of hereditary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NSHL).

Aims/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aiming to identify causative variants in NSHL patients from the Minnan region through targeted NGS.

Material and methods: Genomic DNA samples from 90 NSHL subjects were extracted and subjected to SureSelect target enrichment system to capture the entire coding exons and flanking intronic regions of gene GJB2, SLC26A4, and MT-RNR1. The captured DNA was then sequenced by Illumina HiSeq2500. The sequence data was processed and quality-checked using Burrows-Wheeler Alignment, Picard, and GATK, and annotated by SnpEff, SIFT, and GERP++.

Results: Twenty-six candidate variants in GJB2, SLC26A4, and MT-RNR1 were detected in 57 of 90 NSHL patients. GJB2 c.109G?>?A was the most frequent variant, followed by GJB2 c.608T?>?C and c.235delC. Genetic diagnosis was available for 22 NSHL patients, including 19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NSHL, one patients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NSHL, and two individuals with mitochondrial disorders.

Conclusions and significance: Our targeted NGS analysis added suppor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NGS in routine diagnosis and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genetic variants with allele frequencies in the deaf population from the Minnan reg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重度耳聋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耳聋的常见分子病因。方法 对河北涿州、高碑店市特殊教育学校64名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听力学评估(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对64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分别进行GJB2基因235delC突变、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结果7例(10.93%)携带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9例(14.06%)携带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6例(9.37%)携带SLC26A4基因ⅣS7—2A〉G纯合突变,12例(18.75%)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未发现携带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者。结论 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GJB2基因235delC和SLC26A4基因ⅣS7—2A〉G突变发生率,而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20.3%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另有32.81%的患者有遗传倾向。进行准确的耳聋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及时干预和治疗在这一地区的聋哑人群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耳聋基因突变热点在中国患者中的分布特征,以建立针对突变热点的区域性基因筛查方案。方法:运用万方和Pubmed等检索2006-2011年上半年国内报道的中国各地区人群耳聋相关基因GJB2、SLC26A4、mtDNA突变流行病学文献,对文献中的样本量、样本特征、地域分布、突变频率等多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46篇,纳入该统计分析42篇,研究区域涉及中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人群均为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样本总量18 094例,GJB2 235delC突变频率为16.34%,GJB2299-300delAT突变频率为4.75%;SLC26A4IVS7-2A>G突变频率为12.60%,SLC26A4 2168A>G突变频率为2.32%;mtDNA 1555A>G突变频率为5.21%,mtDNA 1494C>T突变频率为1.11%。6个耳聋基因突变热点在非综合征性聋中总的突变频率约为42.00%,不同区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耳聋突变频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上述6个位点为中国人群非综合征性聋突变热点,可根据各地区具体突变特点从中选择适合的位点进行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听力正常的耳聋人群亲属的基因筛查,对隐性遗传性耳聋基因部分罕见错义序列变异的致病性提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排查方法。方法收集800例具有不同程度听力障碍患者的DNA样本,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GJB2和/或SLC26A4基因片段(包括编码外显子和邻近的侧翼区域),并对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和序列分析。当先证者含有明确致病突变时,在取得同意的情况下进一步对其听力正常的亲属进行相应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在3个携带GJB2或者SLC26A4基因突变的先证者亲属中,一些正常听力者以复合杂合的形式同时携带GJB2或者SLC26A4基因的一个致病性明确突变和一个致病性不明确的罕见序列变异,包括GJB2基因p.T123N/c.235delC突变(2例)和SLC26A4基因 p.A434T/c.919-2A>G突变(1例)。结论GJB2基因p.T123N和SLC26A4基因p.A434T可基本排除为外显率较高的致病性突变的可能性。以上关于隐性遗传性耳聋基因疑似突变致病性的排除方法相对简便易行,通过大样本量的基因筛查可以为临床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更可靠、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