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乳腺癌患者的Epo—R的表达,同时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①41例MVD平均计数为(27.14±9.02),32例表达Epo—R(39.49±24.42%)。②MVD与Epo—R呈正相关(r=0.3657、t=2.5336、P〈0.05),Epo—R阳性患者的MVD计数明显高于Epo—R阴性患者(t=3.4252,P〈0.001)③MVD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分期及肿块大小无关。④Epo-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肿块大小均有密切的关系(均为P〈0.05),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确关系(均为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高表达Epo—R,并与MVD呈正相关关系。Epo—R表达和MVD均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洋  文壹  黄俊辉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9):1261-1263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及原癌基因c-erbB-2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65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c-erbB-2的表达,分析原癌基因c-erbB-2与血管生成及两者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肿瘤血管生成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血管生成多见于肿瘤组织浸润边缘。MVD计数为3~33个/400倍视野(平均11.6±7.0),c-erbB-2阳性表达率为53.8%,MVD与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rs=0.100,t:0.905,P〉0.05),且两者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均不相关,仅MVD与肿瘤淋巴转移明显相关(rs=0.329,t=2.531,P〈0.05)。结论MVD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指标之一,对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2):197-199
目的探讨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疾病(乳腺良性增生18例和乳腺癌62例)标本组织芯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取20例癌旁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33.3%(6/18)和72.5%(45/62),Survivin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x^2=34.62,P〈0.01)。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生存年限相关(r=0.452,0.502,-0.423,P〈0.05或P〈0.01),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Survivin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呈进行性上升趋势,Survivin蛋白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等活动,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分布,探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之间的关系,评价MVD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74例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生成情况。随访预后情况。结果(1)肿瘤越大,肿瘤分级越高,其MVD越高(P〈0.05)(2)有腋淋巴结转移的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3)复发患者的MVD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1)。(4)VEGF CerbB2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5)未发现MVD与P53、ER有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组织内微血管的生成程度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微血管密度可作为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效果以及在病理分级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武警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乳腺肿瘤女性患者78例,年龄17~86岁,平均56.1±13.2岁,其中47例为手术病理诊断,31例为穿刺病理证实。并进行动态增强MRI,观察病灶形态学征象、计冷点Slope、热点Slope、冷点流出斜率和热点流出斜率。结果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肿瘤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均能100%显示。良恶性肿瘤在肿瘤形态、肿瘤边缘和均匀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2.357、3.838、2.532,均P〈0.01),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规则、回声不均匀。而良恶性肿瘤在肿瘤的边界和环形强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值分别为0.973、0.991,均P〉0.05),热点Slope和热点流出斜率在不同级别浸润性导管癌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冷点Slope中病理Ⅱ级、Ⅲ级低于病理Ⅰ级(t=2.14,P〈0.05;t=11.0,P〈0.01),病理分级Ⅲ低于病理分级Ⅱ(t=12.4,P〈0.01)。冷点流出斜率,病理Ⅱ级、Ⅲ级低于病理Ⅰ级(t=3.9,P〈0.05;t=6.6,P〈0.01),病理Ⅲ级低于病理分级Ⅱ(t=3.7,P〈0.01)。结论动态增强MRI可有效辨别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并能在一定程度判断乳腺病变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D,25(OH)D]、血钙(Serum calcium,Ca2+)以及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偶氮胂Ⅲ法检测乳腺癌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25(OH)D和Ca2+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和瘤旁正常组织中CaSR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血清中25(OH)D水平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组[(34.13±14.14)nmol/Lvs(50.29±25.65)nmol/L,t=2.870,P=0.001],血清25(OH)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水平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30.8±9.71)nmol/LVS(43.7±23.59)nmol/L,t=2.467,P=0.021],乳腺癌组(88.9%)CaS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乳腺组织(60.0%,χ2=6.717,P〈0.01)和瘤旁正常乳腺组织(60.0%,χ2=5.628,P〈0.05)。结论血清25(OH)D浓度和组织中CaSR的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M-1蛋白激酶在乳腺癌组织、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P1M-1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PIM-1蛋白激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5%(63/80)、42.00%(21/50)、23.33%(7/30);乳腺癌组织中PIM-1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灰度值:118.807±19.99VS103.062±13.51,t=8.578,P〈0.05);PIM-1蛋白激酶的表达与乳腺癌的P-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4,P=0.003),与年龄和肿块大小无关(P=0.654,P=0.084)。结论PIM-1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PIM-1可能是乳腺癌形成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其表达增强与乳腺癌的浸润性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新的早期筛查和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诊断指标。利用石蜡标本检测指标是可行的,具有方便,易得,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的动态增强MRI特点.方法:分析有完整资料的三阴乳腺癌41例,所有病例均在MRI检查结束后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应用GE AW4.3图像工作站观察病灶的MRI特点,包括动态增强病灶的形态、边缘、病灶数目、内部强化特点、TIC类型、ADC值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例三阴乳腺癌均为肿块型病变,有46%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灶单发的占85%(35/41),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环形强化占51%(21/41),TIC类型为Ⅲ型的占80%(33/41).边缘光滑的三阴乳腺癌占51%(21/41),边缘不光滑的占49%(20/41),边缘光滑的病灶形态多为圆形,边缘不光滑的病灶形态多为不规则形,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病灶平均大小、病灶数目、动态增强扫描内部强化特点、TIC类型、ADC值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阴乳腺癌的动态增强MRI多表现为单发肿块,边缘光滑,环形强化,较低的ADC值和Ⅲ型曲线;边缘光滑的三阴乳腺癌多表现为圆形,边缘不光滑的多表现为不规则形;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bFGFR)与胃癌血管形成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1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为观察组,29例胃癌旁标本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bFGFR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bFGFR在胃癌组及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7%、17.2%,差异有显著性(P〈0.01),bFGFR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的MVD分别为45.2±15.2和35.1±5.0,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与肿瘤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及远处转移有密切相关(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bFGFR阳性的微血管密度高于阴性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bFGFR和MVD表达增高,二者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的重要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乙酰化的组蛋白H3、H4及p21^WAF1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HE染色鉴定乳腺癌的病理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21^WAF1在80例乳腺癌组织与8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乙酰化的组蛋白H3、H4及p21^WAF1蛋自在80例乳腺癌组织及8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E染色可见,与正常的乳腺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有明显的异型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21^WAF1。在80例乳腺癌组织中有49例阳性表达(61.25%);而8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只有3例弱阳性表达(3.75%),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法结果表明,p21^WAF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乳腺癌组为0.78±0.095、正常乳腺组为0.65±0.055;乙酰化的组蛋白H3、H4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比乳腺癌组织高,其中乙酰化的组蛋白H3正常乳腺组为2.35±0.340、乳腺癌组为1.07±0.067,乙酰化的组蛋白H4正常乳腺组为3.44±0.202、乳腺癌组为1.11±0.086,两者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组蛋白乙酰化与p21^WAF1蛋白的表达变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Epo/Epo—R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82例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方法检测血红蛋白(Hb)值、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Epo水平和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po—R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82例肿瘤患者的Epo为(18.64±20.42)m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4.96)mU/ml(P〈0.05)。Epo水平和Hb值之间相关分析r=-0.5259(P〈0.001)。(2)有贫血患者的Epo水平明显高于无贫血患者和对照组,而无贫血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3)贫血和无贫血患者的Epo—R分别为(51.69±28.70)%和(43.47±19.84)%(P〉0.05);贫血和无贫血患者的MVD分别为28.31±8.07和32.00±7.66(P〉0.05)。(4)Epo-R的表达与Epo水平和Hb值的高低无关;肿瘤血管的生成与Epo-R的表达和Epo水平、Hb值均不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的Epo水平明显增高,并与Hb值呈负相关;Epo-R和MVD的表达与患者有无贫血无关:肿瘤血管的生成与Epo-R的表达和Epo水平、Hb值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ema4D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0例乳腺癌组织中Sema4D和HER-2的表达,并检测肿瘤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tic vessel density,MLVD)。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ema4D和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82%(79/110)和33.64%(37/1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Sema4D阳性表达率和MLVD值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Sema4D和HER-2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状态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及PR表达状态无关(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ema4D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r=0.535,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Sema4D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74.19%)高于低表达组(53.1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ma4D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DCE-CT)的方法观察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28例肺癌进行DCE-CT扫描,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rBV)和毛细血管通透值(Pm),将各值分别与肺癌微血管密度(MVD)做相关性分析。将28例肺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组和VEGF表达阴性组,分析2组MVD、各成像参数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 PH、M/A、灌注值、rBV、Pm分别为(27.03±8.89)HU、0.13±0.07、(0.33±0.06)μL.min-1.ml-1、(27.00±10.95)%、(188.90±133.10)μL.min-1.ml-1。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8,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29,P>0.05);VEGF阳性组MVD和CT功能成像参数高于VEGF阴性组,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9,P<0.05)。结论 DCE—CT可得到比较全面的肺癌血供情况,能为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估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钼靶摄影术、超声与磁共振增强在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钢靶摄影术、超声与磁共振动态增强和三者联合检测方法对120例乳腺肿块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评价.根据乳腺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以及有无微钙化灶、动态增强曲线等特征,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按完全肯定良性、可能良性、不确定、可能恶性、肯定恶性5个诊断精度,分别作出4种影像方法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的ROC分析评价。结果ROC评价硅示联合应用的ROC曲线比其他曲线更偏左上角,曲线下面积为三者联合(0.986)〉磁共振增强(0.921)〉超声(0.836)〉钼靶(0.821);联合运用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较三者单独运用准确(P〈0.05),磁共振增强与钼靶、超声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钼靶与超声检查间差异无屐著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增强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价值优于超声和铜靶摄影术,三者联合运用优于单独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分泌运动因子受体(autocrine motility factor receptor,AM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研究。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正常组织在AMFR的mRNA和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96±1.568v87.913±2.351,t=3.681,P=0.001;63.1%V834.5%,X^2=13.722,P〈0.001)。免疫组化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AMFR蛋白的水平与肿瘤大小(X^2=5.209,P〈0.05)和淋巴结转移有关(X^2=4.32,P〈0.05),而与性别(X^2=0.739,P=0.39)、年龄无关(X^2=0.064,P=0.81)。结论AM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升高,其可能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一个新靶点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ET-1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16例)、子宫内膜增生(24例)及子宫内膜腺癌(66例)中NET-9.2%)、及子宫内膜癌(100%)中的阳性表达率不同(X^2=11.88,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ET-1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单纯型增生组织(X^2=36.14,10.86,P〈0.01),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NET-1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X^2=5.29,P〈0.05)。NET-1阳性表达程度与内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55,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分级中NET一1阳性表达程度不同(X^2=11.04,P〈0.01),NET.1阳性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406,P〈0.01),手术病理分期中NET-1阳性表达程度不同(X^2=11.04,P〈0.01),手术病理分期与NET-1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558,P〈0.01);NET-1阳性表达程度在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不同(Z=-3.74,P〈0.01)。肌层浸润程度中NET.1阳性表达程度不同(x。=15.90,P〈0.01),NET-1的阳性表达程度与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479,P〈0.01),NET-1阳性表达程度在子宫内膜腺癌与子宫内膜腺癌伴鳞状细胞分化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绝经者与未绝经者的NET-1阳性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P〈0.01)。结论NET-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过表达,而NET-1阳性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病理分期、手术病理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浸润与转移,NET-1是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评估预后的指标及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患者400例,冠心病组310例,其中ACS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visfatin、LDL、BMI、血糖水平[(128.18-1-13.86)ng/ml,(3.63±1.48)mmol/L,(26.184-1.82)ks/ITI。,(7.25±2.0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964-10.27)ng/ml,(2.64±0.53)mmol/L,(23.51±0.89)kg/m。,(5.11±1.53)mmol/L,P〈0.05],ACS组visfatin水平[(145.57±19.95)ng/m1]明显高于SAP组[(110.79±7.78)ns/m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复杂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visfatin浓度逐渐升高(P〈0.05);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55,P〈0.05),LDL—C、GLu、visfatin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64,0.279,0.53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增高,其影响脂质代谢,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结合64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