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彬  汤素琼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0):1440-1440
患者,男,35岁,因口干、多饮、多食、多尿1年余于2007年6月19日入院,每日饮水约11L,小便次数增多,量与饮水量成正比,体重增加约15kg,伴头晕、恶心、心悸、肢麻、闭经。体查:生命征正常,肥胖体型,心肺腹无明显异常,NS(~)。入院后查GLU(空腹)6.83mmol/L,GLU-2h16.13mmol/L,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40例骨嗜酸性肉芽肿资料,均经病理学证实。结果40例中男29例,女11例。中位年龄15岁。单发病灶37例,多发病灶3例。主要症状多为局部疼痛。40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加放疗16例,手术加放疗加化疗3例。随访均超过5年,5年存活率100%。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属良性肿瘤,手术加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手术确诊的22例胃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手术操作所见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22例患者中男18例,女4例,年龄23 ~ 66岁,出现症状至前来就诊时间为3个月至22年。7例既往有过敏史。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9例(40.9%)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超过0.06。13例行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全部误诊。胃镜及镜下活检确诊6例(27.3%)。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的4例均确诊。结论胃嗜酸性肉芽肿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应进行胃镜下深挖活检,可结合过敏史、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来辅助诊断,需重视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嗜酸性细胞肉肿很少见,多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结肠罕见,我们曾遇到结肠嗜酸性肉芽肿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发热、腹泻半年,加重伴左颌下肿物20d于2001年10月22日入院.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发热、腹泻半年,加重伴左颌下肿物20d于2001年10月22日入院。 患者于2001年3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达39℃,热型不规则。伴有腹泻,3~5/d,多为黄色稀烂样便偶有黑便,伴有腹痛,无其他系统伴发症状。外院就诊胃镜示:胃嗜酸性肉芽肿。5月28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5例中单发病例1例,病灶位于颅骨;多发病例4例,病灶分别位于颅骨、脊柱、骨盆、股骨及胫骨.X线表现为穿凿状或片状溶骨性破坏区,CT上亦表现为穿凿状或地图状溶骨性破坏区,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充填.结论 X线和CT表现较为典型,对骨嗜酸性肉芽肿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细胞淋巴肉芽肿系较为少见的非肿瘤之类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本文对本科收治的24例病人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因及发病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骨嗜酸性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刘涛 《职业与健康》1996,12(3):50-51
本文报告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近国形骨质破坏透光区。本病需与囊状骨结核、骨囊肿、骨髓炎和骨肿瘤等相鉴别,最后需经病理来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MRI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病理证实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例CT检查,2例MRI检查,发病部位肩胛骨、耻骨、股骨。结果:CT示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影;MRI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影像学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确诊需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MRI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例12例,多发2例(图A.B.C),颈椎3例,胸椎9例,腰椎2例,多发病灶均位于胸椎。病灶表现为病变椎体不同程度压缩变扁,信号异常,可伴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邻近椎间盘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及周围结构是否受累显示非常清楚,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3年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的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随访3~42个月,6例患者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1例于放射治疗后3个月肿块消退。结论放射治疗是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推荐放疗剂量为26-30 Gy/3—4周。  相似文献   

15.
骨嗜酸性肉芽肿属于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Jaffe等于1940年首先报告本病,其以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其主要特点。本病临床中较少见,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本文对2002年6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患者着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嗜酸性肉芽肿(GEG)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瘤样增生性疾病。1937年Kaizser对本病首次进行描述。既往认为本病少见,但近几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本病报道已渐趋增多。日本报道发病率约为2%,国内报道为胃切除标本的1.4%~1.7%。本病术前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误诊率达6l%~100%。为掌握本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其诊治水平,本文对我院1990年以来收冶的21例GEG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例1,患儿,男,10个月,因尿频7 d于2004年7月18日入院.病前2d曾因发热在当地医院治疗,因出现尿潴留症状,经导尿后排出约200 ml略显混浊之尿液,之后开始出现尿频症状,每天约10多次.B超及CT检查提示膀胱内肿瘤样占位性病变,转入本院诊治.既往无明显过敏史.入院体检无特殊阳性体征.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增高,其余正常;尿常规示血尿、脓尿;大便常规正常.尿培养:无菌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5例过敏性喘息患儿,25例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及20名健康婴幼儿的外周血标本,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Eotaxin的水平,分析各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过敏性喘息组患儿外周血Eotaxin水平高于病毒相关性喘息组及对照组(P〈0.01);病毒相关性喘息组患儿外周血Eotax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患儿无论喘息1次者和喘息I〉2次者外周血Eotax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喘息≥2次者外周血Eotaxin水平高于喘息1次者(P〈0.05)。两组病例喘息1次患儿外周血Eotax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喘息组不同喘息次数患儿外周血Eotaxin水平高于病毒相关性喘息组(P〈0.01)。结论血清Eotaxin水平能反映喘息婴幼儿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状态,可作为诊治及预后的指标少一。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 ,4 6岁 ,工人 ,因反复手指麻木、肿胀、疼痛、紫绀 7月 ,加重伴全身红色斑丘疹 10d入院。入院前曾诊断为“雷诺氏病” ,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心痛定、洛丁新、VitE治疗 ,效差。既往无寄生虫病史及过敏性疾病史。1 临床资料 T37 9℃ ,P78次 /min ,R18次 /mi  相似文献   

20.
<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以往认为本病儿童少见,但近年来报道逐渐增多,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误治。本研究分析2例EG患者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