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光明 《医疗装备》2008,21(3):57-57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由于心脏在不断地进行着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血液在封闭的循环系统中不停地流动,才使生命得以维持。心脏在搏动之前,心脏首先发生电流,这种电现象对正常心脏来说,其方向、频率、强度是有规律的。心电图就是用来描记心肌细胞活动电信号的一种医疗仪器。  相似文献   

2.
《生活与健康》2009,(5):5-5
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前不久公布了一份有关抑郁症和心脏之间关系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抑郁症可能会加剧心脏组织硬化。 在这项有800名成年人参加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患者的抑郁症越重,其心脏组织的硬化程度就会越严重,一旦心脏组织硬化,心脏就会变硬,无法输送血液。  相似文献   

3.
妇女妊娠后,循环血流量增加,在32周时,达到高峰,增加了心脏负荷。同时在妊娠晚期,由于子宫增大,横膈上升,心脏呈横位,大血管纡曲、使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当分娩时,子宫强烈收缩及屏气用力,肺及内脏的血液被挤向心脏,使心排出量较临产前增加40%,更加重心脏负担。当产后24~48h,由于横膈突然下降,  相似文献   

4.
刘灿阳 《药物与人》2014,(5):206-207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心内科初步建立心脏康复护理的实践方法。方法:在我院心内科建立建设具有专科特色的心脏康复护理示范病区,加强人力资源配置,定期开展专科针对性护理知识培训,并进行心脏康复护理科研工作。结果:护理人员拓展了知识面,逐渐开展的科研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心脏康复护理方法的学习,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心脏康复护理示范病区。结论:通过心脏康复护理的建立不仅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也有效的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健康必读》2009,(5):36-36
近日,美国科学家用“换细胞、留结构”的方法,让死去动物的心脏成功恢复跳动,培养出全球首颗在体外可自我生长的活体心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老鼠的心脏做实验。研究人员用强力清洗剂把一只死老鼠心脏中不需要的细胞去掉,只剩下心室、血管等组成的“支架”。然后,研究人员将从新生老鼠身上抽取的干细胞注射入这个心脏内,把它放置在无菌的实验室环境内,让其生长。同时,为了配合实验,科学家们还用了一台起搏器,让心脏充满液体。模仿血压。  相似文献   

6.
49心脏形态成像搏动器官和组织的常规自旋回波系列(SE)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成像,例如心脏的成像,在正常的心动周期内,由于心脏组织空间位置的快速变化,在标准形式下获得的心脏成像就会表现出运动伪影。但是,由于正常的心动周期是连续性的,并且包含较短的不动期和舒张期,只有在这些时期内才能更改标准序列来获得信息,该过程称为心脏触发,在该过程中,在一个层面的k空间被填满之前,涉及在每一个心脏舒张期获取一条带有k空间线的回波(SE),  相似文献   

7.
世界心脏日     
世界心脏日于1999年设立,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秀敏、马季、侯耀文一个又一个名人的去世,心脏性猝死这一概念,近年来逐渐走进公众视线。由北京阜外医院牵头完成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结果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0.04%,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人数高达54.4万。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多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  相似文献   

9.
心脏功能衰弱的人,在起床后或就餐前,如能适当地走走,对心脏是很有好处的。这是因为,起床不久后行走,可以轻微刺激血管,使血管平稳地扩张和收缩。睡眠时,从心脏送出的血量减少,心脏内的血管变细,因此,清晨做一做轻度的行走运动,可以减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作。  相似文献   

10.
《健康必读》2009,(9):33-33
从胎儿在母体内孕育的第三个月起,小小的心脏即已形成。从怀孕第四个月开始,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就不分昼夜地跳动。它的第一次跳动就标志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此后,在人的一生中心脏一直是24小时不停地跳动着。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动静劳逸,也不管你是喜怒衰乐,心脏跳动的快慢都和你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疾病中有一半是死于心脏性猝死,在心脏性猝死中冠心病占首位,它是心血管疾病防治中一个棘手问题。心脏性猝死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间期甚短,且多发生在院外,故大多数来不及抢救,特别是对心肺复苏技术未普及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因此,寻找心脏性猝死早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心脏是一个片刻不可以休息的器官,当人的生命在胚胎里孕育时,心脏就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而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使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心脏雪上加霜。对心脏这个“超级劳动模范”,我们一定要加倍呵护。  相似文献   

13.
心脏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影响心脏血液循环,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医学上可用搭桥的方法进行治疗,也就是另找一根血管跨接阻塞处的两端,使冠状动脉重新通畅。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在病人的心脏上搭不止一座桥,但搭3座桥已被认为难度不小了,如果要在l颗心脏上搭起6座桥,无疑是对手术医生的心理和技术的一个极大挑战,目前这样的手术在国内都不多见。  相似文献   

14.
心脏是个坚强又脆弱的器官,尤其是在心衰年轻化的今天,细节往往能够影响你的健康。做好心脏的自我检测,学会心脏救急,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难事儿。  相似文献   

15.
心脏是唯一一个片刻不可以休息的器官,当人类生命开始在母体胚胎里孕育时,心脏就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  相似文献   

16.
“第二器官”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功不可没。“第二器官”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是指在生命活动中某些器官可以超出其自身功能,发挥其它器官所具有的某些功能。比如,脚是第二心脏,肠脑是第二大脑等。为此近年来一些科学家致力于探索它们的存在,并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也给保健工作提出了新思路。第二心脏是双脚说脚是第二心脏,主要是从心脏的循环功能来说的。人的心脏每天可以输出1万升血液,然而如此强大功率的心脏,对远离它的小腿和双足的血液循环却鞭长莫及,致使大量血液有时难以及时回流到心脏,造成下肢血运不畅,常使老年…  相似文献   

17.
心脏是一个不停地运动的器官,它跳动一次可以向外输送约60毫升的血液。有人推算,如果一个健康人活到70岁,心脏以每分钟跳动72次计算,它一生要跳动26亿次。因为心脏长期不停地运动,所以心脏会优先得到血和氧的供给。按照一般细胞的生长规律,心脏细胞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自我更新繁殖的能力应该特别强,但奇怪的是心脏并不如此,它在胚胎发育完毕后,便失去了增殖能力,即使心脏细胞出现坏死,它也只能通过结缔组织的增生来修补,以维护正常工作。通常情况下,人体细胞核内DNA控制着蛋白质和酶的合成,所以细胞的繁殖取决于…  相似文献   

18.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存在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是一组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风湿性和非风湿性2类。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列举出心脏瓣膜病在ICD-10与ICD-11中的编码及查找方法,分析比较心脏瓣膜疾病ICD-10与ICD-11的编码分类轴心体系变化特点,以点带面阐述其分类异同,从而体现ICD-11编码体系的优势,为ICD-11在全国逐步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庭医生》2012,(8):3-3
据《每日邮报》2月4日报道,美国55岁男子克莱格·刘易斯由于严重心脏衰竭濒临死亡,于2011年3月在美国德州心脏研究所接受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先锋性手术:两名医生将他的整个心脏摘除,然后为他安装一个高科技的新型离心泵——这是一个类似涡轮的装置,能保持身体内血液不停流动,从而使患者在没有心脏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的一天,我早上起床,突然感到心脏部位有些难受,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心脏供血不足。住院治疗了半个月,血压和心脏平稳了一些。但这以后,我的心脏部位会经常隐隐作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