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儿黄疸是以新生儿生后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为其特征.临床常生后2~6日,面目全身口腔黏膜发黄,颜色鲜明,在如橘红色,小便短涩,黄若栀汁,大便秘结,或粪色淡白,烦躁啼哭,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唇红舌赤,舌苔黄厚等症.属祖国医学"胎黄""胎疸"的范畴,<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云:"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黄疸,是小儿出生后2~6天之间,面目皮肤发黄的一种新生儿疾病;由于本病是在胎中受病,生后发黄,中医学故名"胎黄"。  相似文献   

3.
4.
<正>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染,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喂母乳后发生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黄疸特点为患儿一般情况较好,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中医学将本病称为"胎黄"或"胎疸",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  相似文献   

5.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以六经辨证治疗黄疸,《内经》已开其源.《灵枢·经脉》记载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皆可发生黄疸病证.  相似文献   

6.
王××,男,56岁。1983年4月23日诊。自述一月前发现黄疸,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40余天,病情日趋严重,求治于余。诊见:身黄,目黄,黄疸鲜明如桔子色,小便短赤、黄如浓茶,口唇周围干裂起血痂,胸满烦躁,声音嘶哑,呛咳阵作,粘痰极难咯出,胃脘不适。十余日来饮食难进,  相似文献   

7.
对黄疸辨治内容,更多是对黄疸病因辨证诊断和治法方药的阐述,本文则重点从病位、临床拓展应用方面进行发挥,加深和拓展黄疸治疗的理法方药应用,从而为临床治疗黄疸及其他杂病提供方法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疸是以面目、肌肤发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金匮要略>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古代分类纷繁复杂,不便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笔者从长期的肝病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把其分为阳黄(急黄)和阴黄,较为实用.按照同病异治的原则,分别在清热利湿退黄或温阳化湿退黄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显著.兹举两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属湿热发黄者 ,总结其临床辨治体会 ,一为从瘀热以行病机分析 ,提出清热解毒药不可过量及酌用活血化瘀药的意义。二为从利小便法分析 ,提出茵陈五苓散的适应症范围。三为从黄疸病位涉及脾胃肝胆分析 ,提出疏肝解郁、健脾扶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 黄疸之为病,乃湿邪内困,脾胃升降失常,肝气不得疏泄,胆汁排泌失常,外溢肌肤所致。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中医治疗黄疸确有一定优势,关键在于辨证候,分别阳黄与阴黄,而且发现并非所有的阳黄患者都是湿热胃火,也并非所有的脾阳不足患者全者是阴黄晦暗,有相当一部分面、目、身黄色鲜明者,同时具备脾虚阳弱的征象,有些人甚至就是常年脾弱者。  相似文献   

11.
<正> 黄疸,以目黄、小便黄为主证。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瘦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相似文献   

12.
王伯祥教授擅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等急慢性肝脏疾患,认为活血、化痰、酸收是治疗黄疸的常用三法。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三法治疗黄疽多例,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总结池晓玲教授辨治黄疸的经验。池晓玲教授认为黄疸的病机是在肝脾不调的基础上出现的湿瘀为患,辨证时可参合五运六气与五行体质。具体辨治可根据黄疸病情的演变情况,将黄疸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3期;肝脾不调按层次分为肝郁、肝火、肝寒、肝瘀、肝阴血亏及脾运不及、脾气呆滞、脾气亏虚等不同;湿邪为患按层次可分为湿阻、湿滞、湿蕴等不同。其治法总以调和肝脾、祛湿退黄为法,根据其阶段、层次的不同,可分别采用疏肝、清肝、温肝、散肝、柔肝、运脾、醒脾、健脾及化湿、利湿、运湿等治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辨治小儿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发病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多由外感、伤食,内因多为脾虚、内伤所致。其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黄疸。近年来,笔者治疗小儿黄疸多例,皆从中医辨证论治,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5.
黄疸辨治8法     
史建伟  马红献 《河北中医》2003,25(11):832-832
黄疸是肝脏疾病常见体征之一 ,我们将其治疗归为 8法 ,试述如下。1 解毒清热 ,利胆化湿法适用于疫毒新感 ,湿热疫毒壅结肝胆者。《伤寒论》所云“伤寒六七日 ,不能食 ,两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即指是证。常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等。证见 :遍身面目黄色鲜明 ,心烦 ,肢困乏力 ,纳少腹胀 ,便秘溲黄赤等。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药用 :茵陈、栀子、金钱草、大黄、车前子、厚朴、大腹皮等。2 清利肝胆 ,活血通腑法适用于疫毒久羁 ,肝胆脉络瘀阻者。常见于淤阻型肝炎等。证见 :黄疸持续 2~ 4个月或更长时间 ,皮肤瘙痒 ,大便干结 ,呈灰白色等。方用茵…  相似文献   

16.
黄疸是以面目、肌肤发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金匮要略》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古代分类纷繁复杂,不便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笔者从长期的肝病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把其分为阳黄(急黄)和阴黄,较为实用。按照同病异治的原则,分别在清热利湿退黄或温阳化湿退黄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显著。兹举两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治肝病黄疸要点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5,46(1):73-73
答:肝病黄疸的辨治主要原则是立足整体,注重遣方用药的特殊性,即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医如何辨治脂肪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玉国 《中医杂志》2004,45(7):553-553
答:脂肪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以肝脏脂肪蓄积过量所致的肝脏疾病,其病变主体在肝小叶,是以肝细胞内中性脂肪异常沉积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各种损害肝脏的因素均可导致脂肪肝的形成,如肥胖(营养过剩)、酒精(饮酒过量)、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内分泌功能紊乱、代谢性疾病等,其中以肥胖引起者最为常见.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纳于中医的"胁痛"、"积聚"、"黄疸"等范畴,与脾虚痰湿内盛、湿热积滞、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等因素有关.现从以下3方面分述.  相似文献   

19.
沈敏南 《中医杂志》2002,43(9):713-714
答:咳嗽不爽常致咳嗽缠绵不愈,咳嗽已爽是若干病证痊愈的先兆。笔者对咳嗽不爽辨治以虚实为纲,效果颇佳。临床常见实证有以下几种:一为外邪客表。咽喉不适即咳,咳而不爽,胸闷气逆,略有痰涎,伴发热恶风,无汗或略有汗,头胀痛,寸脉浮。用解表药防风、荆芥、淡豆豉、紫苏、川芎、柴胡、羌活之类,再加用麻黄、杏仁开泄肺气。寒热退,咳嗽自爽。二为邪郁肺气。胸闷憋塞,咳后稍松,但咳而不爽大多无痰,伴遇风  相似文献   

20.
陶春祥 《中医杂志》2005,46(12):948-949
答:贝尔(Bell)面瘫为单纯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贝尔综合征.本病起病突然,往往在清晨起床时发现嘴角偏向一侧,鼻侧唇沟变浅或平坦,眼裂扩大不能闭合,额纹变浅或消失,表情肌瘫痪.研究认为,当面部、耳部受冷风侵袭引起血管痉挛时,面神经因同在缺氧而肿胀,而神经管相对狭窄,以致进一步压迫面神经使其变性.茎乳孔(面神经管)本身的炎症也可引起面神经管狭窄导致本病发生,也有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由于面神经内受累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亦各异.当茎乳孔受损未累及鼓索时,仅表现为患侧表情肌瘫痪;若损害到茎乳孔以上的鼓索神经时,则伴有同侧舌前2/3的味觉障碍;若累及镫骨肌支就发生听觉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