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建立了纳米炭及其混悬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元素分析法测定纳米炭原料药的含量,以基准乙酰苯胺为对照品,1050℃,氦气流做为载气,热导检测池检测,C的量在0.44~0.64m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9.0%,RSD为1.3%;可快速、简便的测定纳米炭原料药的含量.生物测定法测定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淋巴示踪性,通过三级淋巴结染色打分判断,可真实反应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使用时的情况,使其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格列本脲纳米片,并对其体外溶出度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格列本脲纳米混悬液,然后通过流化干燥工艺将其脱水干燥成固体颗粒,并制备成片剂。考察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分布、Zeta 电位和形态。比较格列本脲纳米混悬颗粒、纳米片和原料药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格列本脲纳米混悬颗粒的粒径为(264.4±43.5)nm,多分散系数为0.269±0.021,Zeta电位为(-37.3±4.5)mV;扫描电镜显示纳米混悬颗粒粒径均一。制备的格列本脲纳米干混悬颗粒和片剂的体外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格列本脲原料药。结论介质研磨法制备格列本脲纳米混悬颗粒的工艺简单易行,格列本脲纳米片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3.
亲水性接枝纳米炭的制备及其淋巴靶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亲水性纳米炭并研究其淋巴靶向性。方法浓硝酸氧化修饰纳米炭表面,100℃反应100 h,所得纳米炭能够在水中直接分散成混悬液,表明纳米炭经过修饰后成为亲水性接枝纳米炭。使用红外光谱、碱量滴定法和元素分析对纳米炭进行分析,并通过小鼠皮下注射实验研究其淋巴示踪性。结果硝酸氧化在纳米炭表面引入了大量含氧官能团,特别是羧基,其含量从2.1 mmo.lg-1增加到15.4 mmo.lg-1;使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亲水纳米炭混悬液的平均粒径为71 nm,室温下放置考察6个月后,平均粒径无变化;用这种亲水性接枝纳米炭制备的混悬液能在4 m in内有效地对小鼠淋巴结进行染色,具有淋巴示踪特性。结论亲水性接枝纳米炭混悬液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淋巴示踪效果好且染色迅速,可望成为新一代的淋巴靶向示踪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2例分化性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手术中给予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注射配合,对照组注射亚甲蓝注射液,观察对比其在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总检出数目、每例患者淋巴结检出情况以及直径在2 mm以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染色淋巴结、染色的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26),明显低于对照组30.8%(8/2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对患者淋巴结清扫准确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纳米雄黄的粒度分析研究方法。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纳米雄黄表观形态进行直接观察测定,用激光光散射法对纳米雄黄的粒度分布范围进行分析测定。结果:经扫描电镜和激光光散射颗粒度测定仪的测量,粒径在100 nm以下的纳米雄黄约达90%,其中较大颗粒又是由粒径在5~30 nm左右的细小晶粒和其周围的非晶体聚集而成。结论:扫描电镜法和激光光散射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纳米雄黄的粒度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壳聚糖(CS)纳米颗粒,并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对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壳聚糖(CS)为包封材料,采用注入-超声法将EGCG装载到CS形成的纳米粒中,制备出EGCG纳米颗粒。使用激光粒度仪对纳米EGCG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CCK-8实验检测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的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结果:最优条件下制备的EGCG纳米颗粒包封率为(76±4)%,平均粒径为(116±25)nm,平均Zeta电位为(61.2±1.8)mV,具有球形微观结构。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作用及促Jurkat细胞凋亡作用显著高于EGCG原料药。结论:EGCG纳米颗粒在体外抗白血病效应明显优于原料药,为进一步探索其体内抗白血病效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滤膜的固液分离能力及对药物的吸附情况,选择最佳固液分离条件,研究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纳米裸晶粒径与溶解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溶剂/反溶剂法制备CoQ10纳米裸晶混悬液。考察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不同滤膜及其组合对药物的吸附能力和对制剂与原料药的固液分离能力。以稀释法测定CoQ10纳米裸晶与原料药在四种溶剂系统中的平衡溶解度。测定87.6nm CoQ10纳米裸晶及原料药的溶解曲线,提出"界面溶解度"的新概念,并研究粒径与界面溶解度的关系。结果滤膜的吸附能力的顺序为0.05μm PC膜>0.22μm PA膜>0.05μm PVDF膜>0.22μm PVDF膜>0.10μm PES膜,当乙醇体积分数大于等于70%时,后3种滤膜对药物均无吸附。制剂和原料药的最佳固液分离滤膜组合为0.22μm PVDF+0.05μm PVDF+0.22μmPVDF及0.22μm PVDF+0.22μm PVDF。粒径分别为114.8、85.1、77.4、58.9 nm的CoQ10纳米裸晶与原料药在4种醇水系统中的平衡溶解度分别为0.82~0.88、4.40~4.74、16.70~17.43、31.75~33.04 mg.L-1。纳米裸晶与原料药在稀释后呈现完全不同的溶解曲线,前者药物浓度迅速上升出现显著的过饱和而后下降至一个平台值;后者药物浓度逐渐增加达到相同的平台值。结论 粒径与平衡溶解度无关,与界面溶解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纳米雄黄的粒度分析方法。方法: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纳米雄黄的表观形貌进行直接观察测定,用激光光散射法对纳米雄黄的粒度分布范围进行分析测定。结果:首次得到原子力显微镜下纳米雄黄形貌特征图;激光光散射颗粒度测定仪的测量显示.粒径在30nm以下的纳米雄黄约90%。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原子力显微镜法和激光光散射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纳米雄黄的粒度检测。  相似文献   

9.
纳米碳混悬注射液体外溶血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鸣 《海峡药学》2003,15(4):26-27
目的 观察纳米碳混悬注射液与兔红细胞接触后是否发生溶血现象.为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由于供试液为碳黑色混悬液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因而采用离心过滤后观察。并通过紫外扫描及测定其吸收度进行判断.结果 供试液经离心过滤及测定吸收度可判断其有无溶血发生。结论 蚋米碳混悬注射液无溶血性。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顺铂纳米炭混悬剂并对其吸附特征和体外释药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纳米炭对顺铂的吸附力强,该制剂体外释药0~10h符合零级释药模型,10~24h以一级模型释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治疗眼部表面细菌感染的妥布霉素和倍他米松混悬型滴眼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建立制剂质量控制及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将倍他米松与PVP制成固体分散体后加缓冲液制备成混悬液,对其粒度、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制剂的粒度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再分散性好,放置两年后稳定性好,无大于10μm的粒子形成,无凝集现象发生。建立的分析方法能排除辅料的干扰,准确测定含量。结论: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制备工艺简单,贮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2.
王智勇  张金录  陈岩  杨春艳 《中国药房》2012,(45):4266-4268
目的:制备不同结构的纳米微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香豆素6为模型药物,分别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采用机械法制备乳剂和纳米微泡;测定3种制剂的粒径,采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试验(0、30、60、90、120、150、180、240、300min)。结果:3种制剂的粒径均一,粒径分别为218.5、76.0、264.6nm;300min时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26±0.40)%、(1.96±1.41)%和0。结论:制备的3种纳米微粒在考察期内未见药物大量释放,尤其以纳米微泡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备利培酮纳米混悬原位凝胶剂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粒径为指标,药物浓度(A)、二十二碳六烯酸浓度(B)、水相与油相的比例(C)及搅拌速度(D)为因素,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利培酮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及工艺;进一步制备利培酮纳米混悬原位凝胶剂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优化处方及工艺为:A 5 mg·mL-1,B 10 mg·mL-1,C 1∶1,D 600 r·min-1,所制备利培酮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176 nm,PI 0.19,Zeta 电位-22.4 mV,利培酮为棒状结晶,在4 ℃条件下,3个月内稳定性较好,且能够显著增加利培酮的体外溶出速率;含有20%泊洛沙姆407的纳米混悬凝胶剂中,30 d内利培酮累积释放度>90%,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结论 利培酮纳米混悬处方及工艺简单易行,制剂稳定性较好,进一步制备的原位凝胶剂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吴道澄  万明习  吴红 《药学学报》2006,41(4):313-317
目的探索明胶离子化修饰纳米凝胶的制备、形态和超声触发释药特性。方法利用氟离子共沉淀法制备了载有阿霉素的明胶离子化修饰纳米凝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霉素的含量和包封率,电子显微镜测定明胶离子化修饰物的粒子大小和形态。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超声前后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结果制得的明胶氟离子修饰纳米凝胶平均粒径为(46±12) nm。阿霉素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0.091 g·L-1和87.2%。在37 ℃体外试验时,48.5%的药物在50 h内释放。在20 kHz,0.4 W·cm-2功率密度超声波作用下,该体系在7~8 min时间内释放出51.5%的药物,远高于对照组的10%。粒径从(46±12) nm变化到(1 212±35) nm,而停止超声波3~4 min后体系恢复原状。结论该体系具有灵敏的可逆超声触发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氟尿嘧啶炭纳米粒新型制剂在大鼠肝脏中的分布.方法大鼠分别ip给予炭纳米-5 -Fu注射液与5 -Fu注射剂,剂量均为20mg·kg-1;采用RP - HPLC法测定给药后大鼠肝组织中5-Fu的浓度.结果两种注射液给药后,炭纳米组大鼠的肝药浓度达峰时间晚于普通组,峰浓度高于普通组.结论氟尿嘧啶炭纳米注射液能使药物在肝...  相似文献   

16.
两性霉素B脂质体粒度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两性霉素B脂质体粒度检测方法,通过测定一组性质不同的样品,找出最佳测定方法。方法:用计算机的图像一数字处理技术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激光光散射粒度测定仪分别测定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粒度。结果:电镜法测定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粒度为20—100nln,平均粒径为55—75nm;激光光散射法测定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粒度为30—200nm,平均粒径为50—180nm。结论:激光光散射法能较好反映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使用时的真实粒度,且方法快速、简便,是一种较好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粒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辅酶Q_(10)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定不同粒径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纳米混悬剂的溶解度,研究粒径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沉降法和逆向沉降法制备CoQ10纳米混悬剂,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度测定方法—逐步稀释法,并用于测定不同粒径CoQ10纳米混悬剂的溶解速度和平衡溶解度。同时采用经典平衡法测定CoQ10原料药的平衡溶解度,用于验证粒径和平衡溶解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逐步稀释法测得粒径分别约为100、300、700 nm的CoQ10纳米混悬剂的平衡溶解度均约为40 mg.L-1,平衡法测得CoQ10原料药的平衡溶解度也约为40 mg.L-1。结论 CoQ10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和溶解度无关,粒径只能影响其溶解速度。奥斯特瓦尔德-弗罗因德利希方程中阐明的粒径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在0.1~1.0μm内是不成立的,CoQ10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对平衡溶解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纳米乳的研究及其在制剂学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力  张钧寿  周建平 《药学进展》2006,30(11):491-497
综述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及其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制剂学领域的新应用。纳米乳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组成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系统。粒径为10-100nm,具有很窄的粒径分布。近年来成为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两性霉素B脂质体粒度检测方法,通过测定一组性质不同的样品,找出最佳测定方法。方法用计算机的图像-数字处理技术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激光光散射粒度测定仪分别测定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粒度。结果电镜法测定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粒度为20~100nm,平均粒径为55~75nm;激光光散射法测定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粒度为30~200nm,平均粒径为50~180nm。结论激光光散射法能较好反映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使用时的真实粒度,且方法快速、简便是一种较好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粒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温度和药用炭用量对乳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含量的影响。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旋光法测定葡萄糖含量。结果与结论:药用炭用量和温度对0.1%乳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的左氧氟沙星含量有明显影响,而对葡萄糖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