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年版)》《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等权威文献以及学术界近10年发表论文中有关感染后咳嗽辨证状况的比较分析,指出在感染后咳嗽的辨证中存在权威文献辨证分型标准的使用率不高,自拟辨证标准的分型过多、离散度太大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感染后咳嗽辨证分型的规范性以及探索其不同阶段证型分布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简化诊断流程,验证中医治疗方案基层应用有效性,制定《感染后咳嗽简易诊治手册》,形成适宜推广的基层中医诊疗方案。方法简化诊断流程,初步制订《感染后咳嗽简易诊治手册》,在3个基层医院中纳入病例,采用协定中药方口服治疗,最后总结分析手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通过描述性分析,明确疗效,形成适宜推广的感染后咳嗽基层中医诊疗方案。结果 100例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有明显差异,好转率64.21%,痊愈率16.84%,治疗总有效率81.05%,其中77例治疗有效病例的平均缓解时间为(5.36±2.02)天。结论基层医院应用《感染后咳嗽简易诊治手册》,不仅简化了诊断程序,降低了诊断费用,也证实了在此诊断结果上采用的中医药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手册仍有一定不足之处,主要是简化的诊断标准有可能因检查不足而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印发了多个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诊疗方案从第三版开始增加了中医治疗,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对指导中西医诊疗起到重要作用。但到方案第五版方案中医分期与西医分型未建立基本的对应关系,不利于方案的推广应用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的发挥。为建立中西医诊疗方案之间的基本对应关系,从中医分期与西医分型基本情况、分离现状、原因分析及其不利影响、建立对应关系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建立对应关系的修订方案建议,以期发挥中西医建立分期分型对应关系的优势,为抗击疫情提供更加优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石峻为重庆市垫江县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有丰富的诊疗经验。老年感染后咳嗽多因外邪袭肺,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所致。现将石峻诊治老年感染后咳嗽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感染后咳嗽属中医“咳嗽”范畴。肺乃娇脏、肺与鼻相通,故肺容易受外邪侵袭导致宣降失常,从而肺气上逆为咳。《证治汇补》中述“肺主气,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均可损伤肺金,发而为咳”。张景岳亦言明“咳嗽证虽多,无非肺病”。  相似文献   

6.
王真老师为浙江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长期从事慢性咳嗽的中医诊疗工作,对感染后咳嗽的诊治有独到的心得体会,具体经验可归纳为两方面:①病机:邪犯肺卫,寒热已解,而风邪留恋,肺失宣肃。②善用药对,创自拟方,临证化裁。感染后咳嗽为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7.
<正>苏黄止咳胶囊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多年临床经验率先开发的冶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中成药制刑。苏黄止咳胶囊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分别被写入《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和《咳嗽诊断与冶疗指南(2015版)》。为了促进苏黄止咳胶囊临床应用的  相似文献   

8.
严晓丽 《陕西中医》2012,(10):1303-1304
目的:验证不寐中医临床路径,观察不寐诊疗方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根据临床路径,筛选入组的患者按照不寐诊疗方案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及可行性评价。结果:进入路径的35例患者全部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使用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治疗,进入路径后无变异,患者满意度较好,路径规范,可操作。疗程结束后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SPIEGEL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寐中医临床路径规范,可操作,不寐诊疗方案治疗失眠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南昌及周边地区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和中医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就诊的感染后咳嗽患者证候特点进行辨证分类,然后依据证型予以中医汤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南昌及周边地区感染后咳嗽证型主要分为寒湿阻肺、湿热蕴肺、风燥伤肺、气血不足、余热未尽兼阴虚5型;以治疗12天为疗效评估截止日期,中医治疗的治愈与显效比例共占纳入患者总数87%。结论:感染后咳嗽证型与气候环境因素有较大相关性,中医辨证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概述国内外循证性临床实践指南现状,指出目前国内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多数属于基于专家共识的临床诊疗指南,循证性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订的方法学在许多方面尚需探索。文章提出制订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必须符合中医学术特点,同时在形式上尽量与国际接轨,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写技术规范。同时就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如古今中医专家经验证据评价、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推荐等级标准体系、提高循证性中医临床指南证据质量、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评价及更新等提出了制订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舒肺止咳糖浆对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感染后咳嗽患者75例,给予强力安喘通口服3d后,联用舒肺止咳糖浆口服,治疗3d,观察I雇床疗效。结果-第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66.7%;第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2.5%。两个疗程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舒肺止咳糖浆对感染后咳嗽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医药对小儿过敏性咳嗽的治疗效果。中医对小儿过敏性咳嗽的认识、诊断、防治。中医治疗过敏性咳嗽经临床研究证实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古代脉学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咳嗽的脉象描述,本文详细探究了咳嗽脉象的特点,并进一步总结了咳嗽的脉象诊断规律,以及如何按照脉象的特点分析咳嗽的病因病机等,有助于疾病过程中咳嗽的判断分析,为临床诊治咳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感冒后咳嗽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为指导临床辨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式,有监督与无监督相结合的观察性研究方法,于北京市7所医院共采集419例感冒后咳嗽患者,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共筛选得到包括干咳无痰、痰质稀薄、痰量少、咳嗽声低无力、嗓音嘶哑、咽痒、咽部异物感、舌色鲜红、白苔、薄苔、弦脉、细脉等共计64个变量,其中包括47个症状变量和15个舌脉变量。通过对感冒后咳嗽47个常见症状的因子分析,得到19个公因子。证候类别包括有风邪恋肺、肺气虚、风寒袭表、肺热、阴虚、肺卫气虚、痰浊、脾虚、表虚、肝火犯肺、肺肾两虚、肺热津亏;以及不便于归纳为某一证候类型的,如:咳嗽的诱发因素类、咳嗽加重时间类、痰质类和皮肤症状类。结论:本研究借助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19个公因子的分析和整理,归纳出感冒后咳嗽主要涉及的脏腑、证候特点等信息,简化了研究过程,使结果更具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总结喉源性咳嗽的年节律性。方法详细记录患者咳嗽发作或加剧时间、证型以及咳嗽的轻重程度,应用归属统计及Ridit检验比较喉源性咳嗽的时间特点、证型特点及轻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喉源性咳嗽主要发生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两个时段。春季以风邪困肺型为多见,以轻度咳嗽为主;秋季以阴虚火旺型为多见,以中度咳嗽为主。结论喉源性咳嗽具有明显的年节律性,掌握这种规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诊疗装备可在丰富中医临床诊疗手段、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现有中医临床诊疗装备在疫情环境中的适宜性,本研究选取部分临床上使用较多、简便易行的中医临床诊疗设备应用于湖北省3个医院的新冠肺炎诊治工作。实践过程显示,中医临床诊疗装备存在水平低、储备少、标准化建设不健全、缺乏配套物流与培训制度流程、使用人员认知不足等短板,在疫情“放大镜”下更凸显了这些问题。新发传染病防控的特殊性,要求中医临床诊疗装备应具备临床定位清晰、实用安全适应性强、便捷智能时效性高等特点。为此,我们提出实现中医临床诊疗装备发展的3条路径:①聚集成建制的多学科优势资源,解决中医诊疗装备技术水平低、临床定位难等问题,研发系列适应新发传染病防控的中医诊疗装备;②重点对市场上相对成熟的中医临床诊疗装备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先易后难逐步完善“平战结合”的中医诊疗装备标准体系;③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中医诊疗装备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临床配备、使用中医诊疗装备,以望推动中医临床诊疗装备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成为中医疫情防控前线不可或缺的重要“利器”。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个体化诊疗的信息载体是各种载体的病历记录。本研究简单回顾了中医药个体化诊疗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包括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引入了时间维度的动态评价;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真实世界研究的开展。并且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针对病案数据的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方法,单独计算和评价每一次或多次诊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调查分析,一共收集到近8年的482篇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标准以自拟为主,78篇采用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依据的指标以咳嗽为主,另有14篇采用证候积分的方法,认为以后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标准和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结果:早期诊治对于预防和延缓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确切持久,临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分析,研究方证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收集国家和各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对该病的分期、证型、处方用药等信息进行汇总,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药辨证和处方用药规律,并进一步探讨该病病机及演变规律。通过检索共获得26个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1个国家方案,25个地方方案),其中16个包括预防和治疗2个方面,7个仅为治疗方案,3个为预防方案。病程可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致病因素为湿毒,核心病机为湿毒壅肺、阻遏气机,病理特点可概括为"湿、毒、闭、虚"。该病病位在肺,多涉及脾、胃,重症波及心、肾。各期的核心治法依次为芳化湿浊、宣肺透邪(初期),清热解毒、宣泄肺热(中期),开闭固脱、回阳救逆(重症期),清解余热、益气养阴(恢复期)。全国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较多,不同地域的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总体上遵循国家方案,在病程分期、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方面具有共性特征,均围绕湿毒致病的核心病机及传变规律进行防治。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相关诊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标准化,希望重视重症期和恢复期的化瘀通络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