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i G  Zheng XH  Li K  Li ZH  Luo XD  Liu YL  Wang P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526-529
目的 研究肾上腺素能 β受体与人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的年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细胞功能试验、放射性配基结合及RT PCR法检测肾上腺素能 β受体在老年人逼尿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对逼尿肌收缩的影响 ,并以青年人的膀胱逼尿肌标本作为对照。 结果 对照组和老年组之间KCl诱导的逼尿肌收缩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 ,老年组对异丙肾上腺素、BRL37344(选择性β3受体激动剂 )和forskolin(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 )的反应性分别下降了 1 5 0 %、1 7 6 %和 1 2 6 % ,异丙肾上腺素和BRL37344的pD2 ( lgEC50 )值也显著降低 ;随年龄增加逼尿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 β受体的最大结合部位显著下降 ,但平衡解离常数却无明显差别。 结论 老年人膀胱平滑肌存在对肾上腺素能 β受体的反应性下降 ,这可能是造成老年人膀胱顺应性减退的原因。受体密度的降低和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下降导致的cAMP合成减少可能是造成肾上腺素能 β受体反应性下降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逼尿肌细胞中肾上腺素能 β3 受体的表达及功能。 方法 采用细胞功能试验、放射性配基结合及RT PCR方法检测肾上腺素能 β受体在人逼尿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对逼尿肌收缩的影响。 结果 逼尿肌中可检测到 3种 β受体亚型的mRNA ;非选择性 β受体激动剂产生的最大松弛效能为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 (forsklin ,10 -5mol/L)的 (77.2± 2 .5 ) % ,pD2值为6 .0 2± 0 .2 2。β1、β2 受体激动剂对逼尿肌松弛作用无显著影响 ;β3 受体激动剂BRL37344和CGP12 177A产生的松弛作用分别为forsklin的 (48.2± 2 .1) %和 (47.8± 5 .3) % ,pD2 值分别为 6 .32± 0 .15和4 7.8± 5 .3,内在活性 (IA)分别为 0 .5 4± 0 .0 5和 0 .4 9± 0 .0 4。 结论 人逼尿肌细胞中存在 3种受体亚型的mRNA ,β3 亚型对介导逼尿肌松弛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逼尿肌中肾上腺素能 β受体反应性及G蛋白年龄相关性变化。  方法 采用细胞功能试验检测 10例老年人逼尿肌标本对 β受体激动剂BRL37344、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For skolin和二丁基环腺苷酸 (DBcAMP)的反应 ,观察百日咳毒素 (PTX)和霍乱毒素 (CTX)对 β受体激动剂作用的影响 ;用 [3H] 双氢心得舒进行 β受体放射配基结合试验 ;检测Gsα 和Giα 含量。 结果 老年人逼尿肌细胞对KCl的收缩反应无明显改变 ,对异丙肾上腺素、BRL37344、Forskolin的松弛反应分别下降 15 .0 %、17.6 %和 12 .6 %(P <0 .0 0 1) ,对DBcAMP的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异丙肾上腺素和BRL37344的pD2 显著降低 ,但PTX可以显著提高二者的松弛作用 ,CTX对其无明显影响 ;β受体的最大结合部位显著减少 ,平衡解离常数无明显变化 ;老年人逼尿肌Giα 含量增加了 45 .8%(P <0 .0 5 ) ,Gsα 含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老年人逼尿肌中 β受体反应性下降可能是膀胱顺应性减退的原因 ,受体密度以及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下降以及Giα 含量增加可能是β受体反应性降低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Wistar雄性大鼠,膀胱颈不全结扎法建立P-BOO动物模型.依据梗阻时间分为假手术组、梗阻6周组(P-B006W)及梗阻12周组(P-B0012W),其中P-B006W组根据充盈性膀胱测压所示逼尿肌是否稳定分为逼尿肌稳定组(DS)和逼尿肌不稳定组(DI).采用灌流肌槽,以拟胆碱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作为刺激因素,用拉力传感器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测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漏尿点压及膀胱顺应性的变化.结果P-BOO模型均成功建立,DI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漏尿点压、膀胱顺应性[(10.8±3.0)ml,(39.4±7.1)cm H20,(0.27±0.08)ml/cm H20]、DS组[(10.3±1.9)ml,(35.9±6.2)cm H2O,(0.29±0.05)ml/cm H2O]及P-B0012W组[(9.5±2.3)ml,(48.6±9.5)cm H20,(0.21±0.05)ml/cm H2O]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1±0.3)ml,(16.2±2.1)cm H2O,(0.13±0.03)ml/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组逼尿肌条拟胆碱药物刺激产生的收缩力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DS组.P-B0012W组逼尿肌条均未检测到明确的收缩波(波幅<0.05 g).结论 P-BOO后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发生了改变:DI组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DS组发生代偿,但如果梗阻未解除,则逼尿肌收缩性损害,最终导致不可逆的收缩功能丧失;梗阻后膀胱顺应性增大与膀胱容积显著增加密切相关,逼尿肌稳定性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磷酸肌醇(IP3)对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逼尿肌不稳定(DI)大鼠模型,制作大鼠离体逼尿肌肌条,比较同等张力下DI及逼尿肌稳定(detrusorstability,DS)组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IP3及其抑制剂肝素对二组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6周后DI发生率为57.4%。同等张力下,DI组肌条自发收缩频率显著高于DS组(P<0.01),收缩幅度显著低于DS组(P<0.01)。IP3能显著增加DI、DS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P<0.01),肝素能显著抑制DI鼠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收缩频率(P<0.05),但对其收缩幅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IP3能显著提高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DI逼尿肌自发兴奋性升高可能与IP/Ca2 信号通路的改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109例具有完整尿动力学结果的BPH患者根据有无B00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4组;逼尿肌收缩力分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CA)与收缩力正常组;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与非DI;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28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参数对比。结果BOO组的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DI、急性尿潴留(AU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OO组(P〈O.05);BOO组的最大尿流率(Qmax)、BC值、DCA发生率明显低于非BOO组(P〈0.05);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的残余尿(RV)与BC值明显低于减弱组(P〈0.05),而BOO和D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减弱组(P〈0.01);DI组的年龄、BC值及DC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DI组(P〈0.05),而B00级别和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组(P〈0.01);低BC组IPSS、BOO级别、AUR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及高BC组(P〈0.05),而DCA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及高BC组(P〈0.01);术后Qmax、B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RV、IPSS、DI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①BOO常与低顺应性膀胱、DI、AUR合并存在;②IPSS评分不能提示是否存在DI,DI的存在不影响IPSS评分;③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④尿动力检查能全面了解有无BOO及BOO所致逼尿肌功能改变情况,对BPH的临床鉴别诊断、预后估计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膀胱流出道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分出梗阻后稳定组和不稳定组,进行离体膀胱充盈性测压、逼尿肌条机械牵拉及胆碱类药物刺激试验。结果:不稳定组膀胱充盈至出现收缩时的压力明显低于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收缩发生时的容积明显低于稳定组;不稳定组逼尿肌条机械牵拉至其出现收缩时的最小张力明显低于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氯化氨基甲酰胆碱刺激诱发的收缩频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与逼尿肌自身的兴奋性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膀胱出口梗阻对逼尿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出口梗阻 (BOO)常常导致逼尿肌功能改变 ,依膀胱出口梗阻的程度及时间的不同 ,逼尿肌功能变化有所差别 ,但BOO导致副尿肌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及最终结果却相对一致 ,包括逼尿肌不稳定 (DI)、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和逼尿肌顺应性改变。本文综合文献 ,对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α1受体亚型与大鼠膀胱出口梗阻(BOO)所致逦尿肌不稳定(DI)的关系。方法:利用雄激素诱导前列腺肥大建立雄性SD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梗阻6周后行允盈性膀胱测压、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实验。结果:BOO动物模型梗阻6周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为90%,DI组与对照组相比.排尿压力升高.(69.30±9.90)vs(49.60±8.36)cmH2O(P〈0.05)。剩残余尿量增加(0.29±0.07)vs(0,10±0.05)ml(P〈0.05)。膀胱容量增加(0.59±0.07)vs(0.23±0.05)ml(P〈0.05)。肌条收缩力升高(O.89±0.07)vs(0.43±0.05)g(P〈0.05)。α1D受体蛋白表达程度高于对照组,α1A受体表达程度未发生变化。结论:肾上腺素α1D受体主要参与到大鼠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局部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变化,探讨缺血、缺氧在逼尿肌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45只分为对照组、梗阻组及抗氧化剂治疗组3组,各15只.6周后测定膀胱容量及重量,离体收缩实验观察逼尿肌肌条兴奋性的变化,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逼尿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微镜下观察逼尿肌形态及结构变化.结果 梗阻组逼尿肌SOD活性(80.73±12.15)U/mg蛋白,低于对照组(112.54±18.17)U/mg蛋白及治疗组(93.36±15.41)U/mg蛋白(P<0.05).与梗阻组相比,治疗组膀胱最大容量减少,引起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的张力阈值增加,而膀胱重量无显著变化.梗阻组逼尿肌细胞形状多样,排列紊乱,细胞间结缔组织增生.治疗组逼尿肌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BOO后逼尿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缺血、缺氧也许参与了逼尿肌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抗氧化剂对BOO后逼尿肌的结构和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研究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肾上腺素能β3受体亚型mRNA表达和作用.方法:选择前列腺增生膀胱出口无梗阻(对照组)9名和膀胱出口梗阻患者(实验组)21名,根据尿动力学将实验组分为逼尿肌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三组逼尿肌β3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离体逼尿肌拉力实验检测β3受体激动剂对三组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逼尿肌稳定组和不稳定组β3受体mRNA相对含晕为(18.48±2.84)、(17.28±2.57)和(10.42±1.22),不稳定组β3受体明显降低(P<0.05);β受体激动剂和β3受体激动剂诱导逼尿肌松驰效应呈浓度依赖性,对不稳定组作用小于稳定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稳定组没有差别.结论: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不稳定患者β3受体mRNA含量下降,并且对β3激动剂的松驰反应降低,逼尿肌肾上腺素能受体β3亚型可能参与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收缩力变化.  相似文献   

12.
膀胱出口梗阻对逼尿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出口梗阻(BOO)常常导致逼尿肌功能改变,依膀胱出口梗阻的程度及时间的不同,逼尿肌功能变化有所差别,但BOO导致逼尿肌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及最终结果却相对一致,包括逼尿肌不稳定(DI),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和逼尿肌顺应性改变,本文综合文献,对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素β3 受体( β3 AR)是调节逼尿肌舒张的主要因素[1,2 ] 。我们以Flμo 3AM钙荧光探针检测逼尿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 [Ca2 ]i)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β3 AR激动剂BRL3 73 44A对培养大鼠逼尿肌细胞内Ca2 浓度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Wistar大鼠,体重10 0g左右,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Flμo 3AM (购自美国Molecularprobes公司)。2 .逼尿肌细胞原代培养:取体重10 0g左右大鼠,断头处死,摘取膀胱,剪碎使成1mm3 左右碎块,加入1~2ml 0 .1%Ⅳ型胶原酶,3 7℃培养4h ,吹打后将悬液移入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肾上腺素能β受体与老年人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老年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63~68岁。对照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24~32岁。2组膀胱功能均正常,男性无前列腺病变。膀胱全切术后分离膀胱逼尿肌。采用细胞功能实验,以40mmol/L KCI溶液收缩细胞,检测异丙肾上腺素、BRL37344(选择性β3受体激动剂)、Forskolin(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和DBcAMP(二丁基环腺苷酸)对2组逼尿肌细胞的松弛效应。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检测2组逼尿肌细胞β受体的最大结合部位(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结果 老年组和对照组KCI诱导逼尿肌细胞缩短17.4%和18.6%,P>0.05。老年组膀胱逼尿肌细胞对异丙肾上腺素、BRL347344和Forskolin的反应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但对DBcAMP的反应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逼尿肌细胞β受体的B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和32.4fmol/mg蛋白,P<0.01),但K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7和0.18nmol/L,P>0.05)。结论 膀胱逼尿肌对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反应性下降可能是造成老年人膀胱顺应性减退的原因。β受体密度降低和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下降导致的cAMP合成减少可能是造成肾上腺素能β受体反应性下降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出口梗阻(BOO)大鼠模型膀胱逼尿肌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 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BOO大鼠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ER)检测大鼠膀胱逼尿肌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NGF mRNA在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膀胱逼尿肌细胞中均有表达,模型组大鼠的逼尿肌NGF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mRNA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增高,这可能与BOO所致膀胱功能受损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逼尿肌不稳定缝隙连接介导细胞间通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逼尿肌不稳定 (DI)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 (GJIC)功能 ,探讨DI发病机理以及阻断兴奋传递作为治疗手段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荧光光漂白恢复技术 (FRAP)检测BOO大鼠模型培养膀胱逼尿肌细胞GJIC功能 ,以荧光恢复率作为比较。 结果 在漂白后第 4min时 ,DI组平均荧光恢复率为 (35 .791± 0 .836 ) % ,正常对照组为 (8.6 4 5± 0 .6 73) % ,D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细胞间兴奋传递增强是DI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Liu B  Zheng BZ  Zhou ZL  Xu ZH  Cai SL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74-876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症 (BPH)所致膀胱出口梗阻 (BOO)患者膀胱逼尿肌中神经生长因子 (NGF)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同龄对照组 8例膀胱癌患者、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 2 4例患者和BPH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 16例患者的膀胱壁逼尿肌组织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中NGFmRNA的表达。结果 NGFmRNA在同龄对照组、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和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患者的膀胱逼尿肌细胞中均有表达 ,三组患者的平均表达水平两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且NGFmRNA在同龄对照组、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和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的平均表达水平逐渐增加。结论 前列腺增生症引起膀胱出口梗阻后 ,膀胱逼尿肌细胞中NGFmRNA表达水平增高 ,并可能与逼尿肌不稳定 (D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 (NANC)神经递质对下尿路梗阻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 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 ,6周后以充盈性膀胱测压的变化检测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制备离体逼尿肌肌条 ,观察NANC神经递质血管活性肠肽 (VIP)、三磷酸腺苷 (ATP)对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影响。 结果 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 6周后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 6 2 % ;VIP、ATP能明显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性收缩 ,降低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 (P <0 .0 5 ) ;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组、逼尿肌稳定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VIP、ATP能显著抑制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的频率及收缩幅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 (BOO)及逼尿肌收缩强度与剩余尿的关系。 方法 应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测 181例BPH患者BOO情况和逼尿肌收缩强度 ,以导管法结合膀胱灌注量与排出量之差确定剩余尿 ,对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81例患者剩余尿量 0~ 2 0 0ml。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 ,剩余尿量增多 (F =12 .14 3,P =0 .0 0 1) ;BOO加重 ,剩余尿量无明显改变 (F =2 .386 ,P =0 .0 71)。 2 5例 (13.8% )患者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或正常时仍有较多剩余尿(>10 0ml)。 结论 剩余尿增多主要由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所致 ,而随着BOO加重 ,剩余尿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人前列腺增生(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及超微结构的研究揭示BOO后逼尿肌功能损害,了解BOO后膀胱逼尿肌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分实验组(梗阻组)33例和对照组(非梗阻组)15例,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超微结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例,用电镜观察两组超微结构并对比。结果免疫组化梗阻组和非梗阻组NGF均表达,梗阻组表达明显高于非梗阻组(P〈0.01);电镜部分对照组逼尿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有少量胶原纤维,细胞间以中间连接为主;实验组逼尿肌肥大,扭曲变形,排列不齐,增宽的细胞间隙中有大量的胶原纤维,细胞间中间连接减少,代替缝隙连接及桥粒连接等方式。结论BPH致BOO后膀胱逼尿肌细胞中NGF表达水平增高与逼尿肌不稳定(DI)及逼尿肌去神经改变等病理生理变化有关;BPH致BOO后逼尿肌不稳定及逼尿肌功能减退与逼尿肌形态改变及细胞连接等超微结构改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