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近年来发现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是通过膜糖蛋白所介导的,在一些血栓性疾病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中发现GPIb和GPIIb/IIIa异常时,可见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被激活后最重要的反应是活化位于其膜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激活后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与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或vWF因子结合,并与邻近的血小板发生交联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发生缺血并发症的始动因素.新的治疗措施是应用选择性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效抑制斑块破裂处血小板的活化,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1GP IIb/IIIa受体阻滞的作用机制 血小板糖蛋白IIb/IIa(GP IIb/IIIa)受体阻滞剂可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并最终彻底阻止血栓的形成.早期的一些动物研究显示,若想阻止强效刺激因子刺激血栓形成,80%以上的GP IIb/IIIa受体需要被阻滞.在人类,此种程度的受体阻滞相当于减少将近20%的血小板聚集才可达到.  相似文献   

4.
剪切力作用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i M  Cong Y  Deng X  Hu J  Qin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67-270
目的 探讨剪切力活化血小板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改制的锥板黏度计对健康人的全血标本分别施加 10 0、15 0、10 0 0、30 0 0s-1的剪切力作用后 ,以血小板膜糖蛋白 (GP)的荧光标记抗体、单色或三色荧光法染色血小板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PAC 1(活化的GPIIb/IIIa)、CD6 2P(P 选择素 )、GPIb/IX和GPIIb/IIIa的水平。结果 PAC 1、CD6 2P在静止的血小板表面表达很低 ,阳性率分别为 1 7%± 1 1% (n =5 )和 0 9%± 0 5 % (n =5 ) ;受到高剪切力作用后表达水平增加 ,以PAC 1增加更为迅速、明显 ,于 30 0 0s-1剪切力作用 0 5min时达峰值 (73 6 %± 7 4 % ) ,之后很快开始下降 ,CD6 2P的表达相对较缓慢 ,但在观察时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 ,30 0 0s-1剪切力作用 7min时 ,阳性率为2 6 4 %± 3 5 %。GPIb/IX、GPIIb/IIIa存在于 96 5 %~ 99 4 %的静止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GPIb/IX水平在低剪切力作用下无明显变化 ,高剪切力作用 1min内有不同程度增加 ,但随后开始下降 ,30 0 0s-1作用 7min时 ,平均荧光强度由静止时的 72 4± 6 7降低到 4 4 9± 4 9(n =5 )。GPIIb/IIIa水平在高剪切力作用下迅速增加 ,30 0 0s-1作用 7min时 ,平均荧光强度由静止时的 98 5± 12 1增高到 15 9 5±2 3 6 (n =5 )。结论 高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受到刺激时被活化 ,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改变。血小板活化时 ,膜表面形成GPⅡb/Ⅲa复合体 ,其上有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位点 ,分别是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纤维蛋白原 (Fg)的受体。血小板聚集主要取决于GPⅡb/Ⅲa复合体与粘附蛋白Fs、vWF、纤维连接蛋白和体外连接蛋白的潜在相互作用。血小板聚集除与GPⅡb/Ⅲa受体数量有关外 ,主要还取决于GPⅡb/Ⅲa受体亲和力高低。GPⅡb/Ⅲa与粘附蛋白结合是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不可缺少的共同通道 ,GPⅡb/Ⅲa可直接反…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 ,vWF)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多聚糖蛋白。血小板膜糖蛋白 (glucoproteinIIb/IIIa ,GPIIb/IIIa)受体是血小板表面的一种糖蛋白。二者在介导血小板粘附、聚集及血栓形成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vWF和GPIIb/IIIa受体的结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表明vWF和GPIIb/IIIa受体的升高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后…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是血小板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受体,在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激活导致GPⅡb/Ⅲa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GPⅡb/Ⅲa受体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加强,纤维蛋白原在相邻血小板分子间形成桥梁,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加速。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临床实验已证实其在PTCA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研究GPⅡb/Ⅲa及其受体拮抗剂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本文对GPⅡb/Ⅲa及其受体拮抗剂与冠心病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PⅡb/Ⅲa 拮抗剂RGDS和钙通道拮抗剂Nifedipine对ADP诱导的血小板GPⅡb/Ⅲa活化的影响。方法GP II b/11I a特异性抗体PAC-1标记活化GP II b/11I a,流式细胞仪检测静息及 ADP(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PAC-1表达率。结果静息状态下的血小板PAC-1表达率为(0.80±0.85)%;在ADP(5μmol/L)激动下,PAC-1表达率为(77.27±9.47)%;RGDS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PAC-1表达率,IC50值为206μmol/L;Nifedipine能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PAC-1表达率,IC50值为178μmol/L;RGDS联合Nifedipine对PAC-1表达的联合抑制率为(60.15±16.35)%,二者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IIb/IIIa受体拮抗剂RGDS和Ca2+拮抗剂Nifedipine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GPIIb/IIIa活化,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随拮抗剂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两者对血小板GPIIb/IIIa活化的抑制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膜是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血小板与血管壁粘附的基本条件。GPⅡb/Ⅲa(αⅡbβ_3)为Fbg的主要受体,并能与vWF、FN、VN结合。GPⅠb-Ⅸ-Ⅴ复合物为vWF的主要受体。GPⅠa/Ⅱa为胶原的一个重要受体。3.1 GPⅡb/Ⅲa(Ⅱb3整合素)Weiss(1996)等首次报告此受体基因的变异与MI相关,表4总结了相关的报告。这些作者  相似文献   

10.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可激活血细胞,使其黏附于冠状动脉内皮致管腔闭塞。然而尚不清楚与斑块破裂有关的不同临床综合征是否可同样诱导血细胞激活并黏附至内皮。方法:研究检测了行PTCA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改变,这些分子包括GPIIb/IIIa、CD18、CD11b、L-选择素和CD14。同时也对冠状动脉循环内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扣押所致的超氧化(SO)自由基进行检测。分别于PTCA术前及术后15m in(n=13)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48h内(n=12)从主动脉及冠状窦采血。结果:PTC…  相似文献   

11.
郝冰 《医学综述》2006,12(22):1359-1361
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黏附、多聚糖蛋白,分布在血浆、血小板和内皮下,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GPⅡb/Ⅲa在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也起关键作用,血小板激活导致GPⅡb/Ⅲa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GPⅡb/Ⅲa受体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加强,纤维蛋白原在相邻血小板分子间形成桥梁,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加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的激活、血栓形成有关,本文旨在简述vWF和Ⅱb/Ⅲ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的作用及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 Grentzing首次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用于治疗冠心病 ,目前 PTCA已成为公认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尚未下降的再狭窄率已成为目前的重要问题 [1 ]。PTCA术后 3~ 6个月的再狭窄率约 3 0 %~ 40 % ,虽然冠脉支架置入术、冠脉旋切术等的应用使再狭窄率有了一定下降 ,但再狭窄率仍在 15 %~ 2 0 % ,一些预防再狭窄的药物已不断试用于临床。目前仅报道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抗氧化剂有一定预防再狭窄作用 ,但效果均不理想 ,血管紧张素 型受体拮抗剂作为新型降压药物 ,其在预防 PTCA…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常血液循环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 ,由于球囊扩张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和金属支架的刺激作用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 ,导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急性血管闭塞、冠状动脉微栓塞以及可能是导致血管再狭窄 (RS)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血小板活化与PCI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综述如下。1 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静息血小板膜表面有多种糖蛋白 (GP) ,主要有GPIIb/I IIa复合物、GPIb -IX复合物等 ,它们在维持血小板的完整及功能方面起着非…  相似文献   

14.
李杪 《中外医疗》2014,(25):32-3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患病时PAIg的表达评价其在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儿童2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采取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测定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GPIIb/IIIa、GPIb/I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 PAIgA、PAIgG、GPIIb/IIIa、GPIb/IX、血小板计数对照组分别为(4.22±0.78)ng/107PA、(23.17±3.46)ng/107PA、(0.33±0.01)A值、(0.31±0.01)A值、(137.82±42.37)×109/L,ITP组分别为(45.58±5.32)ng/107PA、(243.34±12.21)ng/107PA、(0.42±0.06)A值、(0.41±0.05)A值、(35.50±21.35)×109/L,两组以上各项指标之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血小板计数与特异性抗体GPIIb/IIIa、GPIb/IX之间具有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P〈0.05)、-0.31(P〈0.05)。结论在ITP患儿中血小板相关抗体及特异性抗体均有明显升高,呈现阳性表达,ELISA法、MAIPA法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并且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CD41),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早期并发症的预测。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及河北省人民医院82例至少一支血管的同一病变部位既进行了球囊扩张又进行了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其中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40例稳定型心绞痛。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82例患者 PCI 术后心脏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2%(10/82),其中 UAP 组21.4%(9/42)明显高于 SAP2.5%(1/40)(P<0.05)。10例早期并发症患者术前血浆 ET、vWF 和 CD41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早期并发症患者(P<0.05);术后血浆 ET、vWF 和 CD41差值也显著高于无早期并发症患者(P<0.05)。早期并发症在术前ET、vWF 和 CD41低、中、高三组的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增高趋势。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PCI 术前 ET,vWF,UAP,多支病变,高血压,糖尿病等,对 PCI 术后早期并发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多因素回归分析仅 PCI 术前糖尿病(RR=1.587),高血压(RR=1.742),ET(RR=2.148),vWF(RR=2.849)更为显著。早期并发症组术后血浆 vWF 水平差值与 CD41差值之间,vWF 与 ET 差值之间均有明显正相关(分别为γ=0.769,P<0.01,γ=0.838,P<0.01)。结论 PCI 术前 ET、vWF、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水平越高,则术后早期并发症越多。术前 ET、vWF 为 PCI 术后早期并发症较强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率(5~10)/10万人口,最高达1%,是由于血浆中vWF因子质或量异常的疾病。vWF在初期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WF既是血小板膜糖蛋白Gplb/Ⅸ复合物的受体,介导血小板粘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组织,又是血浆中FVⅢ的载体,起着稳定FVⅢ,延长其半衰期的作用。vWD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遗传性疾病。利用我国人口众多,vWD的病人来源丰富的优势,提出适合我国的vWD患者正确的诊断和分型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中国vWD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受刺激活化时,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改变。血小板聚集主要取决于GPⅡb/Ⅲa复合体与Fs,vWF,纤维连接蛋白和体外连接蛋白的潜在相互作用。血小板聚集除与GPⅡb/Ⅲa受体数量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其亲和力的高低。GPⅡb/Ⅲa可直接反应血小板活化的状态,其分子数量增高成为血小板黏附性增高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与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成为某些疾病诊断的有效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膜糖蛋白多态性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损伤时,血小板通过以下3个分子机制粘附到内皮下结缔组织: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Ⅰ b-Ⅸ-Ⅴ复合物(Gp Ⅰ b-Ⅸ-Ⅴ)和已结合在胶原上的vWF结合;血小板上的糖蛋白IaⅡa(GP Ⅰ a-Ⅱa)直接与胶原结合;血小板上的糖蛋白Ⅰc-Ⅱa(GP Ⅰ c-Ⅱa)和纤维连接蛋白结合。血小板粘附后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如:释放ADP、在血小板表面生成凝血酶。ADP和凝血酶通过纤维蛋白原及其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如GPⅡ  相似文献   

19.
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症以冠心病、脑血栓和深静脉血栓(DVT)最为多见。据国内统计资料,血栓栓塞症的年发病率每10万人口中,冠心病为154人(其中心肌梗死为39.7~64.0人),脑卒中为110人(其中73.5%为脑血栓),DVT 为15.8人(是周围动脉血栓栓塞的4倍)。由此可见,血栓栓塞症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研究方法:采用自行开展的40多种检测方法,特别是建立了多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如血小板膜糖蛋白 Ib/IX 复合物(GPIb/IX)、GPIIb/IIIa 复合物,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血浆或/和血小板内von Willebrand因子(vWF)异常所致的一组出血性疾病。vWF是一种血浆糖蛋白。由位于12号染色体的vWF基因调控,并在血管内皮及巨核细胞内合成。vWF是不均一的多聚体。测定其中的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F)不仅有助于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而且对某些高凝状态疾病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综合文献报道的方法以改进并对20例VWD及20例正常人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