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Poly I∶C与 R848对脊髓细胞增殖的诱导效应.方法 大鼠单次腹腔注射(ip)Poly I∶C与R848,增殖的细胞由BrdU跟踪标记.结果 Poly I∶C与 R848可引起大鼠脊髓BrdU 细胞明显增加,于注射后2~3 d达最高,随后快速降至正常水平,同时可见BrdU /Nestin 细胞存在,并伴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未见有ED-1 /BrdU 的细胞.地塞米松可抑制细胞增殖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而消炎痛无此作用.结论 配体被TLR识别后可能参与脊髓内正常神经细胞的发生过程,提示炎性及再生修复过程的紧密相关,这对开发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的药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3(TLR3)配体多聚肌胞苷酸[Poly(I:C)]与TLR7/8配体R848对小胶质细胞(MG)活性的影响.方法 6~8周龄Lewis大鼠30只分为Poly(I:C)组(12只)、R848组(15只)和对照组(3只),前两组大鼠根据处死时间的不同分别分为4、5个亚组,每亚组3只,分别单次腹腔注射1 mL Poly(I:C)(5 mg/kg)和R848(1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脊髓内ED-1、同种异体移植炎性因子-1(AW-1)、血管内皮单核细胞活化肽Ⅱ(EMAPⅡ)、OX-6和P2X4R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染色检测增殖的MG.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oly(I:C)组和R848组注药后第4天ED-1+的MG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ly(I:C)组与R848组仅观察到少量EMAP Ⅱ+细胞,未观察到AIF-1+、OX6+,P2X4R+细胞,对照组未观察到EMAPII+、AIF-1+、OX6+及P2X4R+细胞;免疫组化双染显示Poly(I:C)组和R848组大鼠注射后第4天脊髓有少量BrdU+/ED-1+双染细胞,提示仅有少量MG增殖.结论 TLR配体外周给药后可作用于脊髓内的固有免疫系统,进而影响脊髓内MG的免疫活性,提示这类制剂对调节脊髓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某些ToU样受体(TLR)的配体对脊髓神经干细胞(NPCs)增殖的影响。方法大鼠经单次腹腔注射TLR不同配体,用BrdU跟踪标记增殖的NPCs。结果硫代磷酸含CpG的寡核苷酸(PSCpG-ODN)未引起脊髓NPCs的明显增殖,而PolyI:C、LPS与R848可引起BrdU~ 细胞显著性增加。注射PolyI:C或R848的大鼠脊髓BrdU~ 细胞密度于注射后2~3 d达最高,随后快速降至正常水平。伴随NPCs增殖的还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先天免疫系统的激活,如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某些TLR的配体被TLR识别后可能参与脊髓内正常神经细胞的发生过程,提示机体的先天免疫反应可能与组织再生过程紧密相关,对开发促进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药剂来说是一有价值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周疼痛刺激后,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特征的变化,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疼痛动物模型,刺激后2、4、8h,1,3d,1,2及4周后处死,制成腰脊髓和脑干切片。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单克隆抗体OX-42),活化型小胶质细胞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a(单克隆抗体OX-6),定性和定量的免疫组化方法显示中枢小胶质细胞及疼痛刺激下形态的转化。结果 福尔马林刺激侧腰脊髓后角和脑干薄束核内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注射后1d开始出现,3d后明显,1周达到高峰,2周后增殖活化反应开始消退。本研究增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现为激活型,而非活化型或吞噬型。结论 福尔马林注射引起的疼痛刺激或外周炎症反应可能诱发中枢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可能是慢性疼痛长期持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损伤后,在免疫抑制剂对热痛觉过敏改善的情况下,免疫抑制剂是否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提高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大鼠的热耐受时间.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建立CCI模型.将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环孢素(CsA)组和生理盐水组.造模术后第3大神经性疼痛表现明显后,CsA组按体重6 mg/kg(浓度10 mg/mL)经腹腔注射CsA,NS组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2 同时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并制成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枢小胶质细胞在疼痛刺激下的形态和分布变化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影响.结果 CsA组注射CsA后热痛觉过敏明显减轻,10 d后热耐受时间恢复至造模术前水平.生理盐水组在脊髓L4~6节段的灰、白质中均可见大量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而CsA组在相应部位均可见正常形态的小胶质细胞,CsA组腰段脊髓灰质、白质内小胶质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 免疫抑制剂CsA可抑制中枢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与神经损伤后的热痛觉过敏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后腰脊髓腹角胶质细胞和运动神经元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HE染色和Tunnel法,观察坐骨神经切断后1,6,12,24 h及3,7和14 d腰脊髓腹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OX-42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及运动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侧腰脊髓腹角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早于小胶质细胞;后期运动神经元发生凋亡,HE染色显示凋亡细胞周围为反应性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包绕.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坐骨神经切断后切断侧腰脊髓腹角活化的胶质细胞与凋亡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脑或脊髓创伤后的神经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神经系统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提供神经保护因子,清除细胞碎片并调控神经修补过程。而另一方面,小胶质细胞会产生高水平的促炎及细胞毒性介质从而阻碍CNS修复,促使神经元失能及细胞死亡。小胶质细胞的双重特性可能与其损伤后的表型及功能反应有关。本综述探讨近年来有关脑和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表型的研究,以及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血管、少突胶质细胞生长及再生中的可能发挥的作用。并简述已知的调控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着重探讨可以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治疗途径。了解小胶质细胞表型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增加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的知识,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热应激时原代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分离新生大鼠的皮层小胶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在不同温度热应激作用下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率及CRH—R1表达。结果热应激可引起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率升高,42℃时可达97%以上,38.5℃、40℃、42℃作用后CRH—R1表达增加(P〈0.01),其中40℃作用4h后表达增加最明显,以上作用具有时间及温度依赖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热应激在体外条件下能够诱导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及CRH—R1表达增加,提示小胶质细胞在热应激反应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后腰脊髓腹角胶质细胞和运动神经元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HE染色和Tunnel法,观察坐骨神经切断后1,6,12,24h及3,7和14d腰脊髓腹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OX-42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及运动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侧腰脊髓腹角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早于小胶质细胞;后期运动神经元发生凋亡,HE染色显示凋亡细胞周围为反应性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包绕。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坐骨神经切断后切断侧腰脊髓腹角活化的胶质细胞与凋亡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BSA)对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及COX-2、p-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BSA-C组、AGEs-BSA组、RAGE-Ab组及RAGE-Ab-C组.通过向大鼠海马区注射AGEs-BSA,建立AD大鼠局部炎症病理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免疫荧光观察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海马组织COX-2、p-NF-κB的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AGEs-BSA组大鼠认知功能下降,在海马区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小胶质细胞为主;COX-2、p-NF-κB的表达明显增高(P<0.001);RAGE-Ab组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增生减弱,COX-2、p-NF-κB表达显著下调(P<0.01),但仍高于NC组;NC组、BSA-C组、RAGE-Ab-C组COX-2、p-NF-κB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大鼠海马区注射AGEs-BSA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促进COX-2、p-NF-κB的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 (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大鼠脊髓中的变化 ,探讨 EAE大鼠发病相关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豚鼠全脊髓匀浆诱导的 Wistar大鼠 EAE过程中脊髓内表达 MHC 、MHC 类抗原的小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脊髓内未发现表达 MHC抗原细胞 ,实验组脊髓内表达 MHC 抗原细胞与表达 MHC 抗原细胞的分布和形态一致 ,小胶质细胞变化与 EAE大鼠的病程一致。动物临床症状评分 2分和 3分 EAE大鼠脊髓表达 MHC抗原的小胶质细胞比评分 1分大鼠明显增高 ( P <0 .0 1 ) ,恢复期 EAE大鼠表达 MHC抗原的小胶质细胞明显减少 ( P <0 .0 1 )。结论 活化小胶质细胞与 EAE大鼠的病情相关 ,提示其可能通过表达 MHC抗原在 EAE大鼠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大鼠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与分化,探讨脑出血后NSCs的变化规律.方法 制作老年大鼠脑出血模型,5-溴脱氧尿核苷(BrdU)腹腔注射标记增殖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老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均有少量BrdU阳性细胞,脑出血后大鼠各时间段的BrdU阳性细胞数目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7d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28d组仍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正常老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可见少量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脑出血后双标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加.结论 脑出血后老年大鼠海马齿状回NSCs增殖明显,且可以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MMF)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脑干胶质细胞激活及硫酸软骨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DAI后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组(MMF组)。MMF组腹腔注射MMF(100mg/kg)干预;NS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只作针扎刺激,不注射任何药物。伤后7、14、28d处死3组大鼠,取大鼠脑干进行巨噬细胞一小胶质细胞质抗原(ED-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硫酸软骨素(CS)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活化小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并以累积光密度(IOD)值进行定量评估。结果在伤后不同时间点,MMF组活化小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IOD值均显著低于NS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而Ns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MF可抑制大鼠DAI后脑干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还可降低cs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成药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神经前体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方法老年雄性SD大鼠19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48只。治疗组、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于造模60d后治疗组大鼠应用天智颗粒5g/(kg·d)治疗30d。采用三等分Y型电迷宫测试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方法标记并观察神经细胞增殖变化,以比较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神经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无明显变化。经天智颗粒治疗30d后,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而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减少(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学习记忆能力、BrdU阳性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天智颗粒可通过促进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模型中,缺血性炎性损伤对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少突胶质细胞 再生分化的影响,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缺血性炎症机制提出新的损伤途径。 方法 成年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模型组采用双侧颈动脉反复缺 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模型。造模后4~6 d连续腹腔注射5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bromodeoxyuridine,BrdU)(150 mg/kg)标记新生细胞,分别于术后14 d和28 d每组随机取一半小鼠脑 组织进行脑切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共聚焦检测,标记脑组织室管膜下区和海马区的少突胶质 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观察新生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及分化情况,并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增 生活化情况。 结果 造模后14 d和28 d室管膜下区新生细胞(BrdU阳性细胞)在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均 <0.001),造模28 d模型组新生神经元(BrdU/NeuN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01)。与假 手术组相比较,术后28 d模型组海马齿状回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显著增多(P<0.001);少突胶质细 胞前体细胞显著减少(P =0.006)。造模后28 d模型组海马齿状回新生星形胶质细胞(BrdU/GFAP阳性 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 =0.015)。 结论 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内源性新生细胞增殖区室管膜下区与海马齿状回区均存在新生细胞反 应性增生的情况。新生细胞区分化的主要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障碍,可能是血 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影像学常见皮层下白质病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证实,他克莫司不仅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还能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在损伤局部聚集、活化及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继发性炎症反应对原发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从而对损伤局部的神经组织起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大鼠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孕13d SD大鼠神经干细胞。显微镜下动脉瘤夹夹闭SD大鼠T8脊髓,建立压迫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损伤后7 d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对照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神经干细胞;他克莫司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神经干细胞同时给予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1 mg/(kg•d)腹腔注射连续7 d。1,2,4,8周后,通过BDA顺行示踪、苏木精-伊红与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测,观察移植后脊髓组织再生和神经元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在损伤中心端远侧无神经纤维通过。细胞移植组与他克莫司组在治疗1周后有部分神经纤维通过,8周均有部分BDA阳性标记的皮质脊髓束再生通过脊髓损伤部位,特别是他克莫司组可延续至距损伤中心1.7 cm 。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与他克莫司组2周时坏死灶开始缩小,泡沫细胞减少。电镜结果显示,他克莫司组1周时即出现较正常的微丝和微管结构,8周时星形细胞、许旺细胞、髓鞘典型多见,神经轴突的终末有较多的兴奋性递质和不典型的轴树连接,出现较多的结构正常的髓鞘。说明损伤大鼠移植神经干细胞后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后可减轻早期的急性炎症反应,保证神经细胞的存活,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可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布和在出血灶周边的分化。方法 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大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脑内注入自体动脉血制成脑尾壳核出血模型,并按不同的再喂养时间(1、3、7、14及30 d)分为5个亚组。手术后腹腔注射5-溴脱氧核苷尿嘧啶标记新生的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采用免疫组化单标观察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BrdU阳性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布,免疫荧光双标观察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在出血灶周边的分化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组大鼠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并在7~14d达高峰;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室管膜下层、海马齿状回、脉络丛、胼胝体腹侧、出血灶周边区、外侧隔核、斜角带、缰核和大脑皮层等处。免疫荧光双标显示在脑出血灶周边区可见BrdU/GFAP、BrdU/NSE及BrdU/Nestin三种双标阳性细胞;BrdU/Nestin双标阳性细胞随着脑出血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BrdU/GFAP、BrdU/NF-200双标阳性细胞则增多。结论 脑出血可诱导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并向出血灶周边区迁移,进一步分化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这可能是脑出血后神经结构重塑和功能恢复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脑损伤后骨髓基质细胞(BMSCs)颅内移植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作用。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移植组、非移植组。大鼠脑损伤后24 h立体定向下局部注射BMSCs,然后每天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2次。损伤后14 d和28 d随机处死取脑,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以及BrdU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双染色。结果局部注射BMSCs的移植组大鼠表达BrdU/NSE阳性的细胞较非移植组为多。结论大鼠脑损伤后BMSCs对内源性NSCs的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或紫杉醇(Paclitaxel)建立化疗性痛大鼠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微量释放泵连续给与SD大鼠一定量的长春新碱(Vincristine)或紫杉醇(Paclitaxel),而对照组给与相当量的溶剂。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的连续时间点观察大鼠的痛觉行为学变化;当痛觉阈值降到最低点时,对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进行针对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OX42的免疫荧光染色,并鞘内给药抑制胶质细胞观察镇痛作用,同时取出两组大鼠的新鲜脊髓背角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长春新碱组注射后第6 d出现了明显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到注射后第8 d痛觉阈值降到最低点,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而紫杉醇组第4 d出现了明显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第12 d痛觉阈值降到最低点,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脊髓背角GFAP和OX42的染色密度出现了显著增强,鞘内给予针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L-α-氨基己二酸(LAA)和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米诺环素(minocycline)能起到有效镇痛作用。另外处理组脊髓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类分子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p38)的表达显著上调。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化疗性痛模型,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可能参与了化疗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