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DWI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各种中毒性脑病的CT与MRI表现.方法 8例中毒性脑病患者,其中3例接受CT检查,4例接受MRI检查,1例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 中毒性脑病主要累及脑白质,部分神经核团及灰质也可受累,MRI均见广泛脑白质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CT表现为相应部位低密度,病变对称分布,无占位效应.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广泛的大脑白质及神经核团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H2S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大脑白质及部分神经核团多发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降低,40天后复查MRI病变范围较前缩小,DWI信号较前减低;有机磷及安定中毒性脑病均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灰白质均受累.结论 CT和MRI能发现脑白质及神经核团的变性和坏死改变.与常规MRI相比,DWI能更敏感地反映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TS)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确诊的TS患者影像资料。结果室管膜下结节28例,皮层及皮层下结节9例,脑白质异常6例,CT表现钙化结节为高密度,其他为等或低密度,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10例行MRI增强,室管膜下结节呈中等强化,皮层及皮层下结节和脑白质异常信号均未见强化。结论 CT和MRI能较好显示TS脑部改变,CT显示钙化结节敏感,MRI显示皮层及皮层下结节和脑白质改变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脑白质信号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VaD患者35例及AD患者60例,均给予核磁共振成像(MRI)脑白质信号检测,采用AccuBrainTM分析系统进行脑白质高信号定量分析,计算脑白质高信号体积,采用Fazekas视觉评分量表对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比较两组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及脑白质高信号评分。结果:血管性痴呆组患者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评分2-3分占比较阿尔茨海默病组高(P<0.05),血管性痴呆组脑白质高信号绝对体积、脑白质高信号相对体积较阿尔茨海默病组高(P<0.05),两组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评分2-3分、总脑白质高信号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AD及Vad患者MRI脑白质信号体积及严重程度评分具有显著差异,鉴别诊断价值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及MRI在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简称UE)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尿毒症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临床表现为出现神经、精神及不自主运动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而行颅脑CT或MRI检查,其中CT扫描3人,MRI扫描16人,DWI扫描10例,增强扫描4例。结果:CT及MRI显示病灶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呈基本对称分布,脑内其它区域亦可受累。CT表现为稍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呈较低或等信号,ADC图上呈较高信号;DWI表现呈高信号,ADC图上则呈较低信号。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明确尿毒症脑病患者脑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CT及MRI在诊断三叉神经瘤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及MRI在诊断三叉神经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16例均行CT扫描,其中7例同时行MRI扫描。结果:16例中有9例表现为特征性哑铃形,7例表现为类圆形,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匀密度或等密度,均无钙化及水肿。MRI表现肿瘤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CT、MRI对三叉神经瘤的定位、定性及岩骨、颅底骨的异常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有效检查方法。在对骨结构的观察方面CT优于MR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5例(AD组)及阿尔兹海默病患者65例(VD组)进行研究。两组患者均进行MRI扫描诊断,并对其海马体积、海马高度、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进行测量,对比两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结果:AD组海马体积、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额角指数及尾状核指数均明显高于VD组,海马高度明显低于VD组(P0.05)。在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在0分及1分比例明显高于AD组,而3分、4分比例则低于AD组(P0.05),两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在2分比例相当(P0.05)。AD组患者MRI图像中未见有明显的梗死病灶,而VD组大脑前动脉受累16例,中动脉受累10例,后动脉受累5例,分水岭区2例,病变以单侧为主46例(70.77%),起病急。病变位于左侧31例,右侧15例。小血管病变者最明显的变现是表层下多腔梗灶及广泛脑白质病变。结论:血管性痴呆及阿尔兹海默病MRI特点具较大差异,MRI可用于两种疾病的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与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盲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1999-10/2002-01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CT证实有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患者,其中女68例,男60例,年龄54—89岁。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有痴呆和无痴呆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下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体积及数目;伴随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及脑萎缩指标的测量。结果:痴呆组中额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lt;0.05);3级(3.%,18/60)、4级(32%,19/60)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68;7%,5/68;x^2=4.81,12.22,P&;lt;0.05);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lt;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质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皮质萎缩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误漏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50例TSC患者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合并皮质发育不良(cortical dysplasia,CD)、室管膜下结节(subependymal nodule,SEN)及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EGA)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行头颅MRI平扫,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及CT平扫。结果提示:150例均发现皮质结节,共962处病灶,以额顶叶居多。表现为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节样异常信号,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像(T2-FLAIR)呈高信号;部分结节伴脑白质放射状移行线。249例SEN,共354处病灶,位于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沿尾状核走行;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伴有钙化结节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T2-FLAIR呈低信号伴周边环状高信号。33例SEGA,共4处病灶,位于侧脑室孟氏孔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此外,11例出现脑白质内多发软化灶。本组1例误诊为灰质异位,1例因少量CD及SEN而漏诊。结论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TSC,MRI结合CT检查有助于神经系统病变的检出。同时,临床医师应密切结合患者其他系统病变及基因检测结果,提高TSC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脑白质疏松症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的CT、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脑白质疏松的影像学诊断认识。材料与方法:本组130例,男性83例,女性47例,年龄50岁-95岁,平均76岁。临床症状均有头晕、恶心及偏瘫、肢麻、失语、认识障碍或痴呆等神经症状,结合CT、MRI特点对照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并与年龄成正比,临床上常伴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渐进性痴呆和治理减退是常见表现;多伴发急性或亚急性卒中,出现感觉、语言及运动障碍。CT、MRI特征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大致对称性低密度及低信号灶,或并发脑梗塞、脑出血及脑萎缩。结论:熟悉本病的临床和CT、MRI特点,对提高本病的CT、MRI诊断正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96年 6月— 2 0 0 2年 12月 ,我们采用 CT定位下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治疗3 6例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3 6例患者均经 CT或 MRI确诊。其中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3 0~ 72岁 ,平均 (4 0 .8± 7.6)岁 ,60岁以上 3 1例 ;发病至受伤时间 1~ 3年 ;有明确头外伤史者 2 8例。首发症状 :头痛、头昏16例 ,进行性痴呆、表情冷漠、嗜睡等精神症状 14例 ,进行性瘫痪 6例 ;瞳孔改变者 3例 ;入院时均有精神和瘫痪症状。CT扫描提示脑表面呈低密度新月形 2 8例 ,8例为等密度 ,后行 MRI扫描显示脑表面类新月形的 T1 和 T2 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CT扫描,2例行MRI扫描.结果 7例纵隔淋巴管瘤均表现为纵隔肿块.其中右前上纵隔3例,右后上纵隔2例,右前下纵隔心包旁1例,左前上纵隔1例.7例中4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楚;2例肿块沿纵隔血管间隙弥漫生长,边界不清;1例肿块向椎管内延伸,呈哑铃型.肿块直径5.0~11.0 cm,平均7.2 cm.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平均CT值23 HU;增强扫描4例中1例肿块内部呈小片状或点、条样强化,3例无强化表现.2例行MRI检查,病灶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肿物,增强后无强化表现,其中1例信号欠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结论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前上纵隔的囊性肿块,可沿纵隔间隙弥漫生长,增强扫描多无强化.CT增强扫描及MRI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3例行MRI增强扫描,5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2例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观察CVST累及区域范围及周围情况、平扫密度或信号特征及颅内伴发病变等。 结果全部患者均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7例患者CT平扫见受累静脉窦明显高密度,MR平扫10例患者可见受累静脉窦T1WI明显高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及FLAIR均可见受累静脉窦高信号。3例行MRI增强扫描患者中,受累及静脉窦呈完全强化2例,部分性强化1例。CT及MRI提示左颞叶出血性梗死1例,矢状窦旁占位2例,丘脑出血性梗死1例,皮层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MRV均可见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完全不显影及侧支代偿血管形成。 结论MRI平扫可显示CVST的特征,CT平扫部分患者显示CVST的特征,CT及MRI平扫均可显示CVST的颅内伴发病变。识别CVST的静脉窦CT及MRI平扫特征及可能的颅内继发病变影像学表现,并结合MRV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 Leukoaraiosis, LA)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和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危险因素、认知功能、步态变化与 CT及 MRI特征以及与 Binswanger病( Binswanger disease, BD)、脑梗死的关系.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和对象 1995-08/2000-03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包括 114例 LA患者, 41例 BD患者, 113例脑梗死合并 LA患者. 干预对参加者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科查体,行头颅 CT或 MRI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 主要观察指标①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各组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 CT或 MRI表现. 结果单纯 LA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临床特点; 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 1型为主( 70.2%), 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 1型为主( 71.6%),单纯 LA组均无脑室扩大. BD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 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 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 3型为主( 73.2%), 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 3型( 54.3%)、 4型( 45.7%)为主, BD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 CI合并 LA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 50%)、高血压( 43.4%)、高脂血症( 31.0%)为主,除伴有程度不同的偏瘫等神经局灶体征外,较单纯 LA组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 2型为主( 66.4%), 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 2型为主( 68.1%).可伴有脑室扩大( 39.8%). 结论单纯 LA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 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 BD的临床诊断标准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 CT显示脑白质异常 3型, MRI显示脑白质异常 3型或 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 CI合并 LA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主,较单纯 LA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腹部神经节细胞瘤患者MRI与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腹部神经节细胞瘤疑似患者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腹部神经节细胞瘤真阳性43例。均行MRI、CT检测,统计腹部神经节细胞瘤MRI、CT影像学表现,比较MRI、C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腹部神经节细胞瘤的诊断价值。结果:(1)MRI扫描共检出腹部神经节细胞瘤真阳性31例,其中T1WI呈低信号18例,呈稍低信号13例;T2WI呈较高信号5例,呈稍高信号26例;9例信号均匀,22例信号不均匀;CT扫描共检出腹部神经节细胞瘤真阳性27例,其中8例呈不均匀低密度,19例呈均匀低密度,密度范围为16-43 HU,平均密度为(29.13±4.27)HU。(2)MRI、CT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特异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诊断灵敏度、诊断准确度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97.67%、诊断准确率96.67%较单一检测高(P0.05)。结论:MRI、C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腹部神经节细胞瘤诊断灵敏度及诊断准确度,有助于腹部神经节细胞瘤早期诊断及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在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脑CT/MRI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不同表现及特点。方法从临床表现、脑CT/MRI、神经心理测验、脑SPECT扫描对27例AD、26例VD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结果(1)AD的精神症状频率显著高于VD。(2)脑CT/MRI上VD以皮质下双侧多发病灶为主;AD以脑萎缩为著;两者差异显著。(3)AD及VD的认知功能显著降低。(4)VD的脑血流低灌注/缺损灶分布广泛;皮层的病灶以不对称性分布为主。而AD的病灶位于皮层,呈对称分布为主。(5)AD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相关。结论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验、脑CT/MRI及SPECT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包括常规T2W、T1W、FLAIR序列扫描、DWI,4例接受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MRV),3例接受MR增强扫描;3例接受CT扫描。9例治疗后复查MRI。对病灶分布部位及受累几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2例患者均有突发性血压升高病史,其中子痫前期10例,高血压病2例。病灶主要累及双侧顶枕叶白质区,与基底节区、颞叶、额叶、脑干、小脑和胼胝体受累几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CT表现为白质区多发斑片状低密度,MRI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10例,ADC等信号2例。临床治疗1~2周后9例复查MRI示脑白质区病灶可完全恢复,基底节疗效常不佳。结论 PRES的MRI典型征象是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多发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FLAIR序列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DWI和MRV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癌变的CT、MRI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肝硬化癌变的诊断及介入诊疗水平。方法:对10例12个经病理证实的癌变灶的影像学病灶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接受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检出7个病灶,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出12个病灶;螺旋CT三期扫描显示,动脉早期7个病灶均出现中等度增强;MRI平扫在T1WI像上,12个病灶中,4个病灶略呈高信号,8个病灶呈略低信号,在T2WI像上9个病灶呈高信号影,增强动态扫描,动脉期9个病灶呈中度强化,3个病灶呈现小结节样强化;并对7例甲胎蛋白(AFP)升高的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结论:对于肝硬化癌变病灶的检出,MRI优于螺旋CT,MRI应作为肝硬化癌变检出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对影像学高度提示的肝硬化癌变病灶及早实施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的MSCT及MRI表现.结果 MSCT扫描显示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14例,混杂密度肿块11例,实性肿块2例,双侧肾上腺多发混杂密度肿块1例,12例有钙化,5例有出血及坏死,其中有2例患者混杂密度肿块内既有钙化又有出血及坏死,13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19例做MRI检查的患者中,有11例MRI表现为右侧肾上腺区肿决T1wI、TW2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影,7例表现为左侧肾上腺区肿块T1wI、TW2 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1例双侧肾上腺多发病灶者表现为右侧肾上腺T1WI、TW2 I混杂高信号影,左侧多发病灶T1WI、TW2 I呈混杂信号.结论 MSCT及MRI在AML中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与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肓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1999-10/2002-01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CT证实有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患者,其中女68例,男60例,年龄54-89岁.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有痴呆和无痴呆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下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体积及数目;伴随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及脑萎缩指标的测量.结果痴呆组中额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3级(3.%,18/60)、4级(32%,19/60)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68;7%,5/68;x2=4.81,12.22,P<0.05);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质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皮质萎缩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