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与循环系统相关眼底病的发病率、年龄增长趋势以及血管造影检查在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眼科1283例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bgiography,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的资料、眼底病发病部位和性质进行了分组比较.结果在1283例患者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700例,占54.5%,平均年龄58.7岁;黄斑部疾病330例,占25.7%,平均年龄54.1岁;炎性眼底病103例,占8%,平均年龄44.02岁.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循环系统疾病的不断增多,眼底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应用彩色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有助于眼与全身病的早期确诊和随访. 相似文献
2.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 (FluoresceinFundus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IndocyanieGreenAngiogra phy ,ICGA)作为当代眼科诊断眼底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对眼底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及治疗前后的眼底对照和预后判断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造影的效果与护理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良好的护患沟通是保证高质量护理配合的前提。笔者通过对 189例行FFA/ICGA双项混合同步造影检查患者加强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交流沟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9例患者中 ,男 10 0例 ,女 89例 ,年龄 4 8~ …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取得了满意效果,已普遍用于临床治疗中、高度近视;其疗效及安全性好;成为矫正中、高度近视最理想的手术方法[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出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改变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5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病例,共分两型:单纯型黄斑出血及新生血管膜型黄斑出血。辨证为肝肾阴虚、阴虚火旺和脾气虚弱。结果25例(25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FFA及ICGA中不伴CNV的黄斑出血14眼,伴有CNV的黄斑出血11眼。不同类型的黄斑出血均为虚证,并以肝肾阴虚证为主。结论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以虚症为主,随年龄增长证型有所改变,可有虚中夹实。其中伴或不伴CNV组患者均与肝肾阴虚证有密切关系,同时与阴虚火旺证和脾气虚弱证有关。 相似文献
5.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的表现。方法 对20例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隐匿性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的12眼中有3眼在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中表现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隐匿性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的3眼中有1眼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表现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在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红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13(4):208-209,F002
目的 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和分析涡状静脉形态和分布。方法 对24例(28只眼)门诊患者中单眼发病的对侧健康眼和正常人进行ICGA检查,并对92支涡状静脉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1)涡状静脉的血管形态:在穿透巩膜前的涡状静脉管壁粗细均匀、光滑,排列整齐,涡状静脉的血管数量不等,形态各异。其中菊花形56支,粗条纹形24支,不规则形12支。(2)涡状静脉的壶腹:67支涡状静脉可见明显壶腹,但壶腹方向各异:平行于眼底水平线者和垂直于眼底水平线者最常见。(3)涡状静脉的分布:4支涡状静脉分布于4个象限内,出巩膜部位多在赤道部附近。本观察组单眼中未见4支以上的涡状静脉。(4)涡状静脉距视乳头的距离:大多数涡状静脉距视乳头约为5—6PD,3支涡状静脉距视乳头的距离小于4PD,位于黄斑颞侧。结论 分析涡状静脉的正常结构有助于在脉络膜疾病的临床诊断疗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也日渐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应用中 ,偶尔能见到副反应的发生。现将我院 1 995年 1月~1 999年 1 0月 1 1 59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患者共 1 1 59人次 ,其中男性 649例 ,女性 51 0例 ;小于 2 0岁者 4 0例 ,2 1~ 4 0岁者 2 57例 ,4 1~ 60岁者 580例 ,60岁以上者 2 82例 ;年龄最大 85岁 ,最小 8岁。病史 :询问有无禁忌证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特别是青霉素皮试阳性者不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如有轻微反应… 相似文献
8.
李爱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733-734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是以荧光素钠为造影剂,将其从静脉注入人体,在眼内血管循环时发出荧光,观察并及时拍摄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反映眼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的生理与病理情况。FFA主要反映视网膜血管的情况,目前已经成为眼底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主要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我国主要致盲的疾病之一.而其中大量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并未被发现,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是目前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我们参加了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中药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了解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并拟在3年后跟踪随访观察,为早期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眼科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荧光素钠静脉注射成功与否是该检查的关键,荧光素钠对血管外组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果药液外漏,不但影响血管显影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可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糜烂、坏死及血管炎等.因此,荧光素钠静脉注射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严禁发生荧光素钠注射液血管外漏.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时有意外发生荧光素钠外漏.现将有关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过程中意外发生荧光素钠注射液外漏的原因与治疗护理对策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脉络膜血管造影特点,探究其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41例41只眼急性CSC进行FFA和ICG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急性CSC患者在ICGA早期于FFA渗漏点处见局限性脉络膜充盈缺损,其周围脉络膜静脉扩张,中晚期可见渗漏。3例CSC患者FFA检查未见渗漏点,但ICGA仍可见活动性渗漏。结论 ICGA对于研究急性CSC患者脉络膜的异常循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表现.方法随机选择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8例30只眼进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正常对照组29例29只眼进行脉络膜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增殖前期DR组与正常组脉络膜循环动力学比较,最早荧光出现时间、最强荧光出现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20只眼(66.7%)增殖前期DR出现脉络膜血管扩张.4只眼(13.3%)黄斑囊样水肿病例,黄斑水肿区可见中期出现的并随时间而增强的高荧光.3只眼(10%)造影后期在后极部可见小片状强荧光和弱荧光相间的"椒盐"样外观.结论在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即存在脉络膜血管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对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认识增殖前期病变,判断是否进入增殖期以及应用对糖尿病黄斑病变进行诊断与分型等.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过程中,合理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将会提高对病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石瑰芳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8,8(1):28-33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者各视力段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影表现的观察了解其病理改变过程。方法:对37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部资料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论随着视网腊纱变性视的损害,其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改变,并表现为不同类型 氏芝光血管造影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及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关系。方法:对34例34只眼经检查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OCT和FFA检查。结果:34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OFT和FFA检查。结果:34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图像中,22只眼表现为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12只眼同时存在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其中2只眼可见色素上皮层的断裂。2只眼FFA检查未能发现荧光素渗漏。OCT检查显示神经上皮浆液性浅脱离。采用OCT对神经上皮脱离和色素上皮脱离的高度和范围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和断裂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主要OCT图像特征。OCT不仅能区分CSC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而且能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和追踪观察CSC病程演变,CSC的影像特征与FFA的荧光素渗漏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coherencetomography,OCT)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VKH)治疗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用Zeiss-Humphery2000检查仪扫描经临床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确诊的36例(72只眼)VKH患者的视网膜组织,记录治疗前后的图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期VKH的图像可分为4种形态;治疗后随炎症消退,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它们的图像形态基本一致。视网膜脱离和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CT可定量分析VKH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的变化,准确评估其治疗前后炎症的转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