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刺次髎穴对子宫功能活动的影响及其产生针效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次髎穴能治疗盆腔疾患已确切无疑,而针刺次髎穴复合麻醉用于全子宫切除及剖腹产等手术却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目前临床上积累了大量资料,而就其机理问题仍旧无法解释,我们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对次髎穴与子宫的传入神经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有9个节段的重叠(L_2—S_4),并对其可能的镇痛原理进行了分析。本文企图以宫内压为指标观察电针对子宫活动的影响及分析其产生针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不同针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镇痛效应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电针、毫针、刺血和穴位注射的镇痛效应及下丘脑镇痛机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昆仑”为穴位,采用电针、毫针、刺血、穴位注射,以放免、原位杂交等为检测方法,观察了痛阈、炎症局部肿胀度、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下丘脑前阿黑皮素(DOMC)mRNA表达等指标。结果4种针法均可使痛阈升高,尤以电针、穴注升高明显;均可使炎症局部肿胀减轻,各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电针、毫针可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以电针作用最强;穴注可提高下丘脑ACTH含量;电针、毫针可增强下丘脑POMCmRNA表达。结论电针、毫针、刺血、穴注对炎症痛均有镇痛作用,以电针、穴注疗效较好。在下丘脑水平,电针、毫针可能通过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增强下丘脑POMCmRNA表达达到镇痛作用;穴注可能通过提高下丘脑ACTH含量达到镇痛作用。刺血可能通过下丘脑β—EP、ACTH以外的途径实现其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3.
电针次髎、会阳穴治疗神经源性二便失禁3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涛  刘志顺  刘元石 《新中医》2001,33(12):43-43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会阳穴治疗不同病因神经源性二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电针次髎、会阳穴(均为双侧),每天1次,5次为1疗程.结果大便失禁治愈率76.7%,有效率6.7%;小便失禁治愈率46.7%,有效率23.3%.治疗5次有效率大便失禁50.0%,小便失禁16.7%.结论电针次髎、会阳穴治疗脑及脊髓损伤所致二便失禁均具有简便易行,起效快,治愈率高的特点,且对大便失禁的疗效优于小便失禁的疗效(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对痛经大鼠子宫的保护作用,分析其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阴道涂片法,筛选出处于动情间期的3月龄SD雌性大鼠48只,以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造痛经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盐水组、模型组、电针组(造模结束后电针双侧"三阴交"穴20 min),每组16只。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子宫丙二醛(MDA)、β-内啡肽(-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结果:与盐水组比较,痛经模型组大鼠子宫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子宫-βEP含量显著降低(P0.01),子宫HSP 70表达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子宫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子宫-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1),并有升高痛经模型大鼠子宫HSP 70表达的趋势。结论:电针"三阴交"穴可以清除痛经大鼠子宫的氧自由基,增加子宫局部镇痛物质-βEP,这可能是其对子宫保护和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林  詹红生  袁坤  张立恒  王华 《四川中医》2012,(10):136-13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70例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加电针治疗)70例;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观察两组即刻和远期镇痛效应,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即刻镇痛效应两组无差异,而远期镇痛效应和镇痛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突出症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次髎穴与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镇痛特异性。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关元组、次髎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针刺留针期间、起针后多时点的即时疼痛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在针刺后迅速产生止痛作用并持续加强,次髎组优于关元组,且次髎穴临床止痛效能在起针后30 min达到最大峰值。结论次髎穴即时针刺镇痛效果优于关元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膀胱组织形态、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1(HCN1)蛋白表达、HCN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次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各1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不进行其他干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改良脊髓完全横断法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并在T10水平上建成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待大鼠度过脊休克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穴治疗,日1次,连续14 d;模型组大鼠每日在自制简易电针治疗辅助装置内放置15 min,不进行其他干预。干预14 d后,取各组大鼠膀胱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蛋白相对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CN1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膀胱壁增厚,黏膜上皮增生,固有层、平滑肌层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间隙增宽;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上述膀胱组织形态变化程度较轻。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膀胱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CN1mRNA表达、减少HCN1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水针配合电针次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单纯针刺百会,中极、关元、三焦俞,膀胱俞、三阴交治疗,留针3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次髎穴水针配合电针治疗,予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并电针次髎穴.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65%,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针配合电针次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试图以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EP)为指标,探讨电针刺激穴位与手术切口部位之间在神经中枢是否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同时为临床寻找更为有效的穴位和适宜的电针刺激参数。现将25只兔的实验结果介绍如下:1.用频率为15赫的电针刺激腰1穴(新部位)或“次髎”穴时,对EP的压抑作用最为明显;“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的作用次之;“曲池”穴和“四白”穴无何影响。实验结果说明,穴位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EP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特异作用,其机理可能与神经的节段性支配有关。2.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用频率为5、15、40和80赫电针刺激“次髎”穴,结果发现以5和15赫的频率对EP的压抑作用最明显;40赫的作用较差;80赫无何作  相似文献   

10.
张立德  马起国 《中国针灸》1998,18(4):245-248
以乙酰胆碱电位 (Ach P)、小终板电位 (MEPP)及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h RAb)滴度为观察指标 ,探讨了电针“阳陵泉”、“脾俞”穴对重症肌无力模型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电针“阳陵泉”穴或“脾俞”穴均能使重症肌无力 (MG)大鼠的 Ach P与MEPP振幅升高 ,但对 Ach P时程、MEPP的频率及血清 Ach RAb滴度却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电针“阳陵泉”、“脾俞”二穴 ,则使 MG大鼠的 Ach P、MEPP振幅升高更加显著 ;电针穴位临近肌肉则没有如此效应。提示 ,电针“阳陵泉”、“脾俞”穴有提高 MG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兔30只,分为三组。第一组10只,将10%HRP80微升注入“关元俞”,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第二组10只,将10%HRP80微升注入“膀胱俞”,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第三组10只,将10%HRP100微升注入膀胱壁内,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关元俞”穴位的传入神经元的节段为腰1-骶5脊神经节,“膀胱俞”穴位的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腰2-骶5脊神经节,膀胱的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胸12-尾1脊神经节。从上述结果可以证实,膀胱传入神经元节段与“关元俞’、“膀胱俞”两穴位传入神经元节段相互重叠9个节段,即腰2-骶5。这些重叠与交汇的形态学观察证实了当针灸这两穴位时传入神经元将刺激传至脊髓并可经上行束至丘脑进行整合,对膀胱机能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这些实验可初步用神经解剖学方法阐明针刺“关元俞”、“膀胱俞”治疗泌尿系疾患的机理,也为经穴脏腑相关学说提供了形态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关元一级感觉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经穴脏腑相关的机理。方法:实验用雌性大鼠18只,将5%辣 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关元穴,HRP神经束路追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脊神经节内的节段分布。结果和结论:关元和子宫的传入投射在腰3到骶5之间的脊神经节内有泄聚与重叠。这可能是子宫与关元联系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徐嵘  郭东林 《针刺研究》1996,21(4):54-58
本实验是将1%CB-HRP5μl分别注入大鼠一侧“足三里”或“乳中”穴区皮下,追踪不同节段脊神经节内被标记细胞,观察穴区皮下感觉传入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及循经电针刺激对此节段性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足三里”穴区皮下感觉神经末梢主要投射至L4、L5两脊神经节,“乳中”穴区皮下感觉神经主要投射至T4、T5、T6脊神经节;循经电针刺激可激活“足三里”或“乳中”穴区皮下感觉神经末梢,使其摄取HRP能力增强,因而同一脊神经节阳性标记细胞数增加,不同脊神经节出现阳性标记细胞的节段扩大。以上结果为循经感传的跨神经节段性传入提供了一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将HRP分别注射于大鼠“命门”穴区与相关内脏卵巢及肾上腺实质内,观察三者的传入神经节段性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三者的传入神经在脊神经节T13~L2节段互相重叠。该结果为针刺和艾灸命门穴提高血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陶之理  张家驹 《针刺研究》1993,18(4):257-261
用HRP法对心脏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证明,心脏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为颈_(8~-)胸_(10);心神经的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为颈_8至胸_9。用 CB-HRP10微升注入10只猫心中及心下神经干后,心神经传入纤维进入脊髓的节段为胸_(1-5),同时在胸_(1-5)脊髓的Ⅲ-ⅤⅡ板层见到被 HRP 标记的纤维,并与Ⅲ、Ⅳ、Ⅴ、ⅤⅡ板层相联系。上述结果为阐明心脏牵涉性痛及针刺治疗心脏疾患(心动过速,心绞痛等症)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Stimul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afferent for example tibial nerve by a stro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rectanfular wave with 20V amplitude; pulse duration of 0.5 ms, 0.3 pulses/sec) can evoke a discharge of the somato-sympathetic reflex which is recorded on the efferent of renal sympathetic nerve. The component of the somato-sympathetic reflex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related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myelinated afferent fibers with a short lantency (41+/-2 ms) and is defined A-reflex, the other is related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unmyelinated afferent fibers with a long latency (210+/-13 ms) and is defined C-reflex.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acupuncture needle (diameter 0.34 mm) was inserted into the hind limbs of the rat, dorsolaterally at the area of acupoint: huantiao (GB30), at a depth of 4-5 mm and was twisted right and left twice every second during recording the somato-renal sympathetic reflex. It was found that acupuncture on the huantiao acupoint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oth A- and C-reflexes. There was no different inhibition of the A- and C-reflexes by acupuncture on the right or left side. However acupuncture on the fore limbs of the rat dorsolaterally at the area of acupoint: quchi (LI11) showed no effect on neither A- nor C-reflex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cupuncture at the same spinal segment of the acupoint inhibits the somatorenal sympathetic reflex.  相似文献   

17.
<正> 针灸科学是祖国医学宝贵财富之一,近三十年来,随着针刺麻醉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并在世界医学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针灸科学就其作用机理问题,尽管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仍然在百家争鸣阶段,不能获得一致公认的见解。到底经络实质是什么?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仍是医学界一项很有兴趣的且尚未解决的课题。一、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几个学说  相似文献   

18.
<正>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古人对内关的主治作用有许多描述。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刺内关对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疾患,具有明确的疗效,可使患者的心电图和左心功能等有所改善。实验资料表明,电针犬“内  相似文献   

19.
内关-心脏短反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汪桐  泮群皖 《针刺研究》1991,16(2):115-119
近年来,运用荧光双标记技术研究体表与内脏的神经联系发现,在脊神经节内,同一初级感觉神经元,其轴突的分支,一支到达内脏,一支支配体表。Alles 等将微量真蓝注入大鼠心包内,将二联脒黄注入左上肢内侧组织或皮神经内,经适当成活期以后,可在同侧 C_8、T_1、T_2脊神经节内观察到双标记神经元。说明内关与心脏的联系可通过同一神经元的支配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