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初步探讨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分析其疗效。方法:对135例0-3岁ITP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35例中90例发生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占66.7%;15例发生于疫苗注射后,占11.1%;5例发生于以原体感染之后,占3.7%;5例弓形虫IgM阳性,占3.7%;20例原因不明,占14.8%,发生ITP。其中急性118例,占87.4%;慢性17例,占12.6%。结论:病毒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有关,0-1岁ITP患儿疗效较1-3岁ITP患儿好,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的高低及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8例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3组采取3种治疗方法。A组:地塞米松及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B组:地塞米松及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C组:地塞米松继之泼尼松治疗。按显效、良效、有效、无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种治疗效果以地塞米松及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为好,地塞米松及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次之,前种治疗与后两者之间的血小板上升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身免疫因素的异常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激素、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是目前急性ITP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 10 8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采用两种类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方法 一组地塞米松静脉冲击疗法 ,另一组常规剂量泼尼松口服法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结果 两组间疗效有差异 ,两种方法比较 ,Pts恢复的时间及上升的数量 ,地塞米松冲击组均优于常规疗法。结论 对病情严重、出血症状明显 ,Pts<2 0× 10 9/L可首选地塞米松冲击疗法 ,达到尽快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16例TIP,总有效率为68.8%,随访7-22个月,有效率为56.3%,并发左侧胸腔积液2例,其余患者反应轻,恢复良好,认为该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观察(附8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8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四种方案治疗,即静脉丙种球蛋白,常规剂量强的松口服,大剂量地塞米松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观察,经过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方案均可在短期内控制出血症状。除常规剂量强的松口服治疗外,三种方案可短期提高血小板数。静脉丙种球蛋白虽短期治疗。由于价格昂贵,本文认为对重症病例可首选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板冲击,一般病例仍以常规口服强的松为最佳选择。合并自身免疫性贫血病人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 3种不同方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方法  6 0例急性ITP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 3组 ,Ⅰ组为一般剂量激素组 ;Ⅱ组为大剂量激素组 ;Ⅲ组为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IVIG)组 ,总疗程为 4周。结果 大剂量激素组和大剂量IVIG组使血小板上升至 30× 10 9/L所需时间与一般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而血小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疗效 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大剂量激素和大剂量IVIG均可使血小板在短期内迅速升高 ,避免致命性大出血 ,有急救作用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 pur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儿科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此病的主要特点是 :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 ,骨髓巨细胞数正常或增多 ;出血时间延长 ,血块收缩不良 ,束臂试验阳性。又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两种。1 发病原因患儿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目前 ,肯定与ITP相关的DNA和RNA病毒已达十余种[1,2 ] 。DNA病毒主要有 :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B19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6型、…  相似文献   

10.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年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8/10万.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儿童ITP发病时病情重,多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症状,血常规检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由于不易与其它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相鉴别,故临床中对该病进行准确诊断及安全有效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儿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常规应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膜式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对住院确诊为,TTP的5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5例病人均给予血浆置换、激素、输血小板、输浓缩红细胞、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5例病人均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肾损害、神经精神症状、发热等表现,均无PT及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等症状。作血浆置换,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TTP是多系统损伤的疾病,主要表现是五联征,一般无PT、APTT异常,无纤维蛋白原下降,血浆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军  俞发舟  张广民 《华中医学杂志》2006,30(3):223-223,225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时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作用。方法34例急性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均≤10×109/L,其中输注血小板组16例,未输注血小板组18例,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输注血小板组同时输注单采血小板。结果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7天,两组间血小板计数的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注血小板组的有效率87.5%,未输注组的有效率83.3%,两组间临床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不能提高急性ITP患儿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0例骨髓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本文观察总结了 1995~ 2 0 0 0年 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ITP病人共计 90例血象骨髓象的改变 ,并进行分析、总结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90例 ,均符合第五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关于ITP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38例 ,女 5 2例 ,年龄 3~ 74岁。就诊时病程最短者 14小时 ,最长者 10年。1 2 治疗前、后血象 :治疗前WBC >10 0× 10 9/L者34例 ,4 0~ 10 0× 10 9/L者 4 5例 ,<4 0× 10 9/L者11例 ;PLT <10× 10 9/L者 15例 ,10~ 80× 10 9/L者…  相似文献   

15.
16.
17.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急性IT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9岁的小儿为最多见,婴儿或成人较少见,发病率男女无显著差别。病因和发病原理急性ITP的病因和发病原理至今尚不甚清楚。由于本病发病前常有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史,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在病毒感染痊愈之后,说明病毒与病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in,TPO)水平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45例ITP患者(ITP组)和25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TPO浓度,同时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骨髓涂片法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并根据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疗效情况,将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结果 ITP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及巨核细胞计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O浓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TP组中治疗无效组的TPO浓度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P>0.05),而巨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结论血清TPO水平在ITP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长春新碱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赵文慧(包头铁路医院儿科,包头01404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用长春新碱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有报道[1-3]。本文对1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患者应用长春新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