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服用抗丝虫药或实行媒介控制措施后,必然出现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它的出现与微丝蚴(mf)在人群中的频数分布密切相关,是流行病学调查中低估mf感染率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其定义为毛细血管血计数<4mf/20μl或静脉血<30mf/ml。用临床学、昆虫学或免疫学方法确定低密度微丝蚴血症比常用的寄生虫学方法敏感。蚊媒可摄入mf并维持其发育。伊蚊、库蚊和曼蚊对mf显示限制性或比例性,按蚊显示促进性。现场研究表明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可预示伊蚊为媒介地区传播的反跳,某些地区可因消灭了疟疾而消灭按蚊传播的丝虫病。以库蚊为媒介的广大流行区,其媒介情况尚未明了,有待优先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低温保存的盘尾丝虫微丝蚴的感染力,尚无报道。本文作者用牛颈盘尾丝虫(Onchocerca gutturosa)、马颈盘尾丝虫(Ocarvicalis)及旋盘尾丝虫(O.volvulus)的微丝蚴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收集微丝蚴的方法是将摘下的动物组织碎片,放在无菌的台氏溶液中。这台氏液每毫升加有20%减活的母牛血清、200单位的青霉素及链霉素(TOS),以后间隔2~18小时,收集微丝  相似文献   

4.
应用6%二甲基亚砜(DMSO)、15%小牛血清的RPMI 1640作为低温保护液。微丝蚴(mf)和感染期幼虫(L_3)经不同时间的液氮内低温保存,其存活率均为96.2%,复苏后mf可在东乡伊蚊体内继续发育到L_3。低温保存321d的L_3经腹腔接种长爪沙鼠,71d后在接种107条L_3的鼠体内检获1条活的雌性成虫。结果还表明,mf或L_3于液氮内保存的时间长短与存活率无明显相关,其形态与未经冷冻的幼虫相同。  相似文献   

5.
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在传播丝虫病中的作用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存在的少量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否继续起到传播丝虫病传染源的作用,这是关系到确定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和巩固防治成果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于1981年7月开始在已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的浙江省德清县进行了该项研究。  相似文献   

6.
1958年前,邹县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2~30.6%。经全面防治阳性率显著下降。1974年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经过继续防治至1980年丝虫感染率已稳定在0.01%左右,少数微丝蚴血症者分布在部分自然村内,以村为单位丝虫感染率为0.05~0.2%,微丝蚴密度1~5条/120μl者占90%,最多者17条/120μl。为了解这些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自然条件下对传播丝虫病的作用,1982~1985年选择尚有微丝蚴血症病人的大西苇村、东沙村、白庄一村、白庄二村的4个自然村为观察点,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取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病的20只达乌尔黄鼠和1只中华鼢鼠及20只实验感染该病的小白鼠病肝为材料作眼观和镜检,将前二者的病理变化同当地病人切除的多房棘球蚴肝病理变化作比较,结果是鼠类,人体中均以巨块型囊肿占多数,结节型和混合型少见,从肉芽肿形成和组织病理演变过程鼠、人的病变基本相似,所不同者仅是前者囊泡内原头节数目多,可达百个以上,生发层较厚,而后者囊泡内原头节很少或无,仅能见到不完整的生发层。经观察分析,主要是因宿主的适宜与不适宜所致。从组织病理学又一次证实,在宁夏地区鼠类、人体的多房棘球蚴病的虫原是同种的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期引起的。这给进一步研究多房棘球蚴的诊断、治疗和免疫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经海群生治疗后剩留的微丝蚴感染蚊虫后能否发育成感染期幼虫。试验对象为3例班氏微丝蚴携带者,第1例为41岁农民,经海群生3个疗程(总量为12.9克)治疗后115天又查到微丝蚴;第2例为15岁的学生,服海群生一个疗程(总量5克),于治后46天查见微丝蚴;第3例为35岁的家庭妇女,未经治疗作为对照。在晚上10~11时用实验室饲养的致乏库蚊分别  相似文献   

9.
丝虫病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81~1986年的研究表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平均密度降至5条左右/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蚊媒调查未发现幼丝虫,人群中未发现新感染,丝虫病的传播可能被阻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 方法 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 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70]31号文件中指出:“防治丝虫病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查血诊断需要在夜晚进行,很不方便群众,也容易遗漏。”我们怀着对广大贫下中农深厚的阶级感情,为了改变夜间查血的局面,结合防治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我们采用不同剂量的海群生和小剂量敌百虫单一或合并口服的方法;对夜间血检微丝蚴阳性患者进行白天诱出微丝蚴试验,初步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经注射感染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幼龄中华按蚊、幼龄致倦库蚊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早期发育变化的情况。接种后60h,幼丝虫在这三类蚊虫体内的发育已有明显差异。幼龄中华按蚊体内正常发育的幼丝虫比例最高(72.3%);幼龄致倦库蚊体内黑化幼丝虫的比例最高(75.4%);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以滞育或畸形的幼丝虫比例最高(67.1%)。实验表明,蚊虫的免疫是影响幼丝虫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反应的强度在不同的蚊种间有显著差异,且随蚊虫日龄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报告1984~1988年对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现场实验观察结果,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后,不再采取防治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度在继续下降,没有发现新感染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虽然密度较高,亦可陆续转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逐年下降,至第四和第五年已不再发现蚊媒有丝虫感染,表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4.
宿主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细胞毒作用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我国流行的周期型马来丝虫为研究为对象,研究宿主体内清除虫体,减轻虫体负荷、控制丝早感染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提取纯净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装入微孔实验盒,然后植入SD大鼠体内,在不同时间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对mf的杀伤作用。结果含mf的3.0μm微孔盒内,迁入的细胞量随植入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迁入的细胞种类及百分率,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血清组mf被效应细胞粘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免疫  相似文献   

15.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4~1988年对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现场实验研究结果,在达到基本消丝虫病的指标后,不采取防治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度在继续下降,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虽然密度较高,亦可陆续转阴,至1988年已查不到微丝蚴血症者,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在逐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棉鼠丝虫微丝蚴在大白鼠体内的分布情况,作者以含有棉鼠丝虫幼虫的阳性螨叮咬大白鼠。在潜隐期,即感染后15~51天(微丝蚴血症出现前),解剖6只鼠;在微丝蚴血症期即微丝蚴血症开始出现后的1~224天,解剖45只鼠;在阴转期,即血内微丝蚴阴转后7~251天,解剖32只鼠,总共解剖观察83只鼠。将新鲜的胸膜渗出液涂片及肺、心、肝、脾、肾和其他一些组织切片,按常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作者对彭亨丝虫、犬恶丝虫微丝蚴在4种细胞系及另外两种培养系中的发育进行了研究。作者用无菌操作自感染猫和犬的血液中获得彭亨丝虫、犬恶丝虫的微丝蚴,以5微米孔径的薄膜过滤,将微丝蚴与红细胞分离,然后悬浮在昆虫组织培养基内,或 pH 7. 4的Hank 平衡盐溶液内备用。所用培养方法有三:第1种方法包括将分离出来的微丝蚴接种在4种蚊虫细胞系培养基内(马来伊蚊系MM/MK、假鳞斑伊蚊系 MM/VP_(12) 、埃及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l)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 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 结果 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 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