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4 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结果显示 ,血清AFP呈高水平者 ( >4 0 0μg/L)预后良好 ;血清AFP呈低水平者 (≤ 4 10 0 μg/L)常病情恶化。提示观察血清AFP的水平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在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的中分布、与肝损害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重肝 清AFP。结果 7343%的重肝AFP水平升高,〉200μg.L^-1主要见于亚急性重肝与慢性重肝,≥400μg.L^-1主要分布在总胆红素〈340μmol/L^-1,凝血酶原活动度〈30%者中,且随AFP水平升高,病死率增加,结论重肝出现高水平AFP提示病情重  相似文献   

3.
陈皋 《西部医学》2008,20(5):1060-1062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患者甲胎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肝患者77例分为两组,分别对患者在疾病早期、缓解期和恶化期甲胎蛋白(AFP)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早期好转组(45例)与恶化组(32例)间:AF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FP与PTA、TBIL、ALT相关性均不明确。整个病程中AFP变化与病情缓解程度一致,病情越轻,AFP越高,与文献中的PTA、TBIL、ALT变化趋势相同,AFP与PTA、TBIL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重肝甲胎蛋白变化对早期诊断可能无帮助,但可用于重肝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胎蛋白(AHP)是由卵黄囊及胚胎肝产生的糖蛋白,分子量为70000,出生时含量下降,6个月时低于16μg/L,一年后维持正常成人值(<5μg/L)。肝细胞性肝癌发生时明显升高,因此,以其作为常用的诊断指标,阳性率达70%~90%〔1〕。但在病毒性肝...  相似文献   

5.
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观察组116例重型肝炎患者均为我院2001—2007年的住院病人,年龄8~68岁,平均45.8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45例,慢性重型肝炎60例,均有病毒学指标,临床或病理确诊为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 (AFP)含量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9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AFP含量检测。结果 AFP异常率高达 86.3 %。急性重型肝炎AFP阳性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 ,P均 <0 .0 1。 96例中存活 69例 ,AFP值为 2 5 3± 83 .2 4μg/L ,死亡 2 7例 ,AFP值为 3 8± 2 1.3 6μg/L ,两者AFP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t=19.85 ,P <0 .0 0 1。结论 重型肝炎部分患者AFP值升高 ,以亚急性、慢性增高最常见 ,是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甲胎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 16 2例重型肝炎甲胎蛋白 (AFP)的变化 ,探讨甲胎蛋白水平与病情演变、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正常值 <2 5mg/L ,下同 ) ,入院时、住院期间每周及出院时各一次 ,取其最高值作为统计数据 ,并动态观测其变化。结果 :(1)AFP高水平组 94例 ,存活 5 8例 ,存活率 6 1 70 % ;低水平组 6 8例 ,存活2 4例 ,存活率 35 2 9%。两组 χ2 =11 0 1,P <0 .0 1。 (2 )高水平组值 (x±s) (2 87 6 +43 3) ;低水平组值 (x±s)(10 3 4 +2 9 3) ,t=11.0 0 ,P <0 0 1。结论 :重型肝炎如甲胎蛋白呈高水平 ,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 ,预后相对转好 ,反映重型肝炎高水平的甲胎蛋白及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在临床上与PTA、Chol等有同样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许望 《海南医学》2010,21(22):30-3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和空腹血糖水平对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AFP和空腹血糖检测值,分别以血糖水平、AFP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评价它们的临床意义。结果 180例患者中48例AFP〈20μg/L和26例低血糖患者死亡率分别为79.17%(38/48)和76.92%(20/26),均高于其他AFP值和其他血糖值患者(P〈0.05)。结论测定空腹血糖和AFP对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462例次病毒性肝炎(VH)及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ASC)的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大部分急性肝炎(AH)及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呈现轻度增高,且在 AH 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在 CAH 活动期高于好转期(P<0.01),AFP 明显增高的4例 CAH 中有1例最终发展为犴细胞癌。而ASC 的 AFP 含量大多正常,在不同 HBsAg 滴度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状态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对 VH 检测 AFP 定量可有助于了解肝细胞的病变程度及修复情况,对 AFP 明显增高的 VH 则应注意与肝癌作好鉴别诊断,并密切注意向肝癌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IL-18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用ELISA检测对照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组血清IL-18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急性肝炎、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重症肝炎中的任意两组间血清IL-18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中未检出差别。结论: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材料为有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的尸检病例30例。对其临床资料、尸检记录、肝脏的大体和组织切片标本作了详细的研究。病例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其平均年龄为27.9岁,最小者8岁,最大者57岁。其中4例儿童平均年龄为9.5岁。其病程均在一个月以上,但其长短甚不一致,长者可达96个月之久。病例中至少有73.3%在发病前曾患过急性肝炎或(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故其临床经过同突然发作和病程短促的暴发性肝炎迥然不同。 这30例的肝脏病理变化可分为亚急性坏死性肝炎(Ⅰ型)、坏死-增生性肝炎(Ⅱ型)、肝硬化前期性肝炎(Ⅲ型)和肝硬化性肝炎(Ⅳ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病理类型,既各有其特征又有相互重叠之处,按其发展顺序,能够反映亚急性肝坏死演变为肝硬化的过程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四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TBIL、TCH、Urea、ALB、PTA等生化指标影响重型肝炎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118例重型肝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 5 7例 (死亡率 4 8 3% ) ;年龄、性别因素不影响重型肝炎预后 (P >0 0 5 ) ;各临床分型间病死率[1] 急重肝 >慢重肝 >亚重肝 ,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 (P <0 0 1)。有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者预后不良 ,且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 ;血清总胆红素 (TBIL)越高 ,血清胆固醇 (TCH)、尿素 (Urea)、白蛋白 (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越低 ,预后越差 (P <0 0 5 )。结论 :在重肝治疗中 ,密切观察重要器官的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反复检测生化指标是改善重症肝炎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主要肝功能指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研究TBil、PTA、ALB、CHO、CHE、AFP、ALT及AST/ALT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加权平均数(WMD)作为评价指标,共纳入Meta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32篇,累计病例2194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影响的敏感程度。结果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PTA、ALB、CHO、CHE、AFP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LT及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9)。AFP的ROC值最高为0.943(P<0.01)。结论TBil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ALB、CHO、CHE和AFP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ALT和AST/ALT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AFP对预后的判断最为敏感,其次为PTA和CHO。  相似文献   

15.
28例妊娠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妊娠期重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妊娠重肝)的病原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妊娠重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病原感染率分别为:HAV3.57%,HBV64.29%,HCV7.14%,HDV3.57%,HEV25.00%,重叠感染率为28.57%;病死率为67.86%,妊娠并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分别为87.50%、80.00%、53.33%;早孕仅1例,存活;而中孕、晚孕并重型肝炎病死率分别为75.00%、68.42%;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固醇及肝脏萎缩的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DIC、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8.57%、78.57%、50.00%、35.71%、25.00%;胎儿死亡率46.43%。结论本组妊娠重肝以HBV感染最常见,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率高;妊娠并重型肝炎转归与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固醇、肝脏体积是否进行性缩小、伴并发症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Born法对35例重肝病人进行了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动态观察,设急黄肝、慢活肝病人和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重肝病人PAR显著降低,降低程度依次为晚、中、早期,PAR与血清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元活动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提示其PAR降低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一定平行关系,故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交叉试验的结果提示重肝的PAR降低系血小板本身缺陷所致。文中对有关重肝体内外血小板状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IL-10进行了测定。结果 各组肝炎患者血清IL-10水平变化不同,慢性中-重度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慢性轻度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急性肝炎组和慢性重型组血清IL-10水平变化不大,检测血清IL-10在判断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上有一定的价值,对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判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 :对 4 6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并低钠血症及腹水患者给予补钠治疗 ,观察血钠、尿钠、腹水钠、2 4h尿量的变化。结果 :随着血钠水平的提高 ,尿钠浓度、2 4h尿量随之提高 ,腹水钠浓度较稳定。结论 :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低钠血症患者及时足量补钠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 (PAR) was assessed in 45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hepatitis (SVH) with Born's method.The PAR of normal individuals,patients with acuteicteric hepatitis,and those with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were also studied to serve ascontrols.It was found that PAR decreased markedly in SVH patients,which was marked in theearly stage of SVH,more marked in the intermediate stage,and most marked in the latestage.The changes of PAR were in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ose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and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ose of prothrombin activity.The reduction of PAR inSVH patients might be ascribed to the defect of platelets themselves as revealed bycross-over experiment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PAR may be useful in judging the severity ofSVH patients since the degree of PAR reduction parallels closely with the severity of liverdamage.Finally,the condition of platelets in vivo and in vitro in SVH patients were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用放射免疫法对231例不同种类肝病患者及50名正常人群作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肝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3含量下降,rT3含量升高及T4含量下降,其变化幅度随病情加重呈相应改变,提示T3和rT3含量的测定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的一项敏感指标。将T3、T4、rT3及TSH与主要肝功能指标──血浆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T3与凝血酶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而rT3与凝血酶原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提示T3和rT3含量的测定应作为临床估计病情,评价肝功能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本文还提示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低T3综合症”的存在,需与甲减加以鉴别。病毒性肝炎是否存在病毒性甲状腺炎有待进一步研究。据此笔者对肝病时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异常的机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